婆婆准备让我养老,逢人却夸嫂子孝顺,我发疯一次后大家都老实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8 05:36 2

摘要:"婆婆又在院子里头一边擦窗户,一边对邻居说:'我儿媳啊,比亲闺女还亲!'我攥紧了手里的抹布,嘴角挤出一丝苦笑。"

"婆婆又在院子里头一边擦窗户,一边对邻居说:'我儿媳啊,比亲闺女还亲!'我攥紧了手里的抹布,嘴角挤出一丝苦笑。"

那是1988年的初秋,天还没凉透,院子里的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微微泛黄。

我跟着丈夫从农村来到这座县城的单位大院,心里既忐忑又期待。

院子里住着六户人家,每家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每家的窗户纱窗上都晒着新洗的衣服,走廊上摆着几盆吊兰和绿萝,给水泥地面增添了一抹生机。

我婆婆王桂兰和公公刘长河住在东侧的两间平房里,算是院子里辈分最高的老人,院里人都尊称他们"刘大爷""刘大娘"。

他们的房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贴着几张儿子儿媳的结婚照,还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在八仙桌上,是当时不多见的"配置"了。

婆婆膝下只有我丈夫刘明一个儿子,还有个大女儿刘秀英,早就嫁到十里外的砖厂那边去了。

我叫张小红,那年刚满二十三岁,是县棉纺厂的一名挡车工。

丈夫刘明比我大两岁,在县建筑公司当小工,每月工资都不高,但胜在两人都有城镇户口,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不错的"铁饭碗"了。

我们的小家安在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单身宿舍里,墙面斑驳,家具简陋,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幸福的开始。

婚后不久,我就发现了婆婆的"两副面孔",这让我这个刚出农门的姑娘有些不知所措。

在我面前,婆婆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唠叨个没完没了。

"小红啊,这衣服洗得不干净,你看这领子,还有黑边呢!"

"小红啊,今天的饭咸了,你是不是手抖了?"

"小红啊,你这个扫把怎么拿的,灰尘都扫到风口上了!"

然而在外人面前,婆婆却是另一番景象,把我夸得天花乱坠:"我这儿媳妇啊,比亲闺女还亲!勤快、孝顺,我有福气啊!"

起初我还挺高兴,觉得婆婆是真心喜欢我,只是性格直,当面指出我的不足也是为了我好。

直到有一天,我在院子里晾衣服,无意中听到婆婆在和隔壁李大妈聊天时,突然话锋一转:"不过还是比不上我那个大儿媳妇,我大儿媳妇可孝顺了,每个月给我两百块钱养老钱呢!"

我的手一抖,衣服掉在了地上。

什么大儿媳妇?

我每个月工资才一百四十多,除去日常开销,哪来的两百块钱给婆婆?

我家就我一个儿媳妇啊!

带着满腹疑惑,我把衣服重新洗了,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后来我才从丈夫口中得知,原来婆婆口中那个"孝顺的大儿媳妇"是她大女儿的丈夫王建国的妹妹王丽。

王丽嫁了个外地跑运输的司机,日子过得挺富足,家里有台彩电,还有一台收录机。

每逢过节,总会给婆婆送些礼物,有时是一条鲜艳的围巾,有时是一双柔软的布鞋,偶尔还会塞给婆婆几十块零花钱。

"我妈一直想让王丽嫁给我,把她当成未过门的儿媳妇。"丈夫揉着太阳穴,语气里带着无奈,"当年我姐出嫁时,妈就看上了王家的条件,一直撮合我和王丽,可那时我已经认识你了……"

这事让我心里不是滋味,但我也没放在心上。

毕竟是婆婆的闲话,我想着只要自己做好本分就行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每天早出晚归,在纺织厂的机器轰鸣声中干着繁重的工作,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收拾屋子。

那年的纺织厂刚引进了新设备,工作量大,但奖金也比往年多了些。

我加班加点,攒下一笔钱,给丈夫买了一辆二八自行车,还给婆婆买了一件毛衣,心里美滋滋的。

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那年中秋节,我和丈夫特意买了礼物回婆婆家。

刚进院子,就听见婆婆在和院里的几个老太太聊天,她们围坐在院子中央的石桌旁,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拉家常。

"我说啊,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有个好儿媳妇——不是我这个小儿媳,是我那个没过门的大儿媳!"婆婆的声音特别响亮,仿佛是故意让我听见似的。

"人家上个月又给我送了一千块钱,说是让我养老用的!哎呀,比亲闺女还亲啊!"

一千块钱!

在那个年月,那可是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啊!

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手里拎的月饼和水果都变得沉甸甸的。

丈夫拉了拉我的衣角,低声说:"别在意,我妈就这样,爱吹牛。"

我强忍着泪水笑了笑,可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一个没过门的儿媳妇,居然比我这个真正的儿媳妇还要得宠?

回到家后,院子里的收音机正播放着《东方红》,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院落。

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我再次向丈夫确认:"你妈口中的大儿媳妇到底是谁?为什么她这么喜欢王丽?"

丈夫无奈地叹了口气,他从橱柜里拿出一包"大前门",抽出一支点上:"王丽家在县城里有两间平房,她爹是供销社的,家里条件比咱们好多了。"

丈夫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我妈当年想攀这门亲家,没成,心里一直不甘心。"

我哽咽着说:"可我嫁给你已经三年了,你妈还念念不忘那个王丽,我……我在她眼里算什么?"

"别想那么多。"丈夫掐灭了烟头,安慰我道,"我妈就是嘴上说说,心里还是认你这个儿媳妇的。"

后来,我试着去了解婆婆,试着融入这个家庭。

我利用休息日帮婆婆打扫卫生,给她织毛线背心,陪她去看电影《庐山恋》。

可婆婆对我的态度始终冷淡,而对那个素未谋面的王丽却赞不绝口。

日子一天天过去,婆婆对王丽的称赞越来越多,对我的刁难也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在公公生病住院那段时间,我请了好几天假去医院照顾,累得腰酸背痛,可婆婆却只对外人说:"还是我大儿媳孝顺,隔三差五送吃的来医院。"

公公是个老实人,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忍不住说:"桂兰,你少说两句吧,小红这么照顾我,你怎么不知足呢?"

婆婆却撇撇嘴:"我说的是实话嘛!王丽家那条件,咱们高攀不上,这不是还没嫁进门就这么孝顺,要是真嫁给了明子,那不是更好?"

我站在门外,手里端着给公公熬的粥,听到这话,眼泪"啪嗒啪嗒"地掉进碗里。

公公的病一天天加重,最终在一个冬天的凌晨离开了人世。

葬礼上,我和丈夫忙前忙后,婆婆却坐在一旁,眼睛红红的,不说话。

让我意外的是,那个所谓的"大儿媳妇"王丽也来了,给婆婆送了一条围巾和两百块钱。

婆婆抱着她哭得死去活来:"丽啊,你要是我儿媳妇就好了,我老刘家有你这样的儿媳妇,死也值了!"

在场的亲戚们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的心如刀割,却只能忍着不发作,毕竟这是在公公的葬礼上。

公公去世后,婆婆更是变本加厉。

她经常当着院里人的面说:"等我老了,我就跟我大儿媳一起住,她可孝顺了!"

这句话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里。

我和丈夫结婚时,就答应过要赡养公婆。

公公去世后,我和丈夫商量着把婆婆接到我们家住。

为此,我们特意从单位申请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收拾出一间给婆婆住。

可婆婆却总是找借口拒绝,说什么"等以后再说"。

一天,我照常下班回家,推开家门,却发现婆婆正在我家客厅里和我厂里的几个同事聊天。

那是个星期六的下午,院子里的大喇叭正播放着《今天是你的生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道金黄的光带。

"我这个小儿媳啊,说实话不如我那个大儿媳妇孝顺。"婆婆正眉飞色舞地说着,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我那个大儿媳妇,上个月又给我买了一台彩电!这小儿媳呢,嘴上说要我搬过来住,其实是想让我给她看孩子、做饭洗衣服。"

"我老了,可不能让人这么算计啊!"婆婆的话语中满是得意。

我站在门口,手足无措。

同事们纷纷投来同情的目光,有人甚至小声对我说:"小红,你婆婆怎么这样啊?"

我的脸火辣辣的,像是被人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那天晚上,我和丈夫大吵了一架。

我们刚结婚时住的是单身宿舍,后来有了孩子,单位分了这套两居室的房子,虽然简陋,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错了。

为了接婆婆来住,我特意买了新床单、新枕头,还在墙上贴了婆婆喜欢的花卉壁纸。

"你妈这样当着外人的面贬低我,你为什么不帮我说句话?"我哭着质问丈夫。

丈夫无奈地摇头:"我妈这个人就这样,她就是嘴上说说,你别往心里去。"

"嘴上说说?她天天在院里嚷嚷,全院子的人都知道我不如王丽孝顺!"我激动得声音都变了。

我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布袋子,那是我这些年存的钱,准备给婆婆养老用的。

"这是我攒的钱,一共六百多块,我本来想等婆婆搬来住的时候给她个惊喜,可她根本就看不上我!"

丈夫沉默了半晌,终于叹了口气:"我去跟我妈说说。"

可丈夫的劝说并没有用。

婆婆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她开始在我们家门口大声数落我的不是,说我不如王丽有出息,不如王丽会做人,甚至说要把家里的东西都留给王丽。

"那个彩电是你爸生前买的,我要留给王丽!那个缝纫机也是,还有那个收音机,都是要给有心人的!"婆婆的声音洪亮,整个院子都能听见。

院子里的邻居们看到这一幕,有的摇头叹气,有的窃窃私语。

我感觉自己像是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里,被所有人审视、评判。

雪上加霜的是,厂里开始缩减人员,我作为新工人,被排在了下岗的名单上。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带着儿子去各个单位找工作,却处处碰壁。

丈夫的工资支撑不了整个家庭的开销,我们开始拮据起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婆婆又开始在院子里宣扬:"我大儿媳妇刚给我送了五百块钱,说是让我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

"唉,我这个小儿媳妇,下岗了也不知道出去找点活干,整天在家里闲着,就知道伸手跟儿子要钱。"

我的心一点点冷了下来。

我不是没有找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我甚至去工地搬过砖,去街边摆过小摊,可收入微薄,根本不足以维持家庭开支。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早晨。

那天,婆婆又来我家闹,说是要拿走她的存折,要给王丽保管。

"王丽说了,这钱她帮我存起来,以后我老了用。"婆婆站在我家门口,大声嚷嚷。

我正在厨房洗碗,听到这话,手里的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碎了。

"你干什么?那可是好几块钱一个的碗!"婆婆尖声叫道,"你这个败家娘们!"

我的手在颤抖,心里的委屈像决了堤的洪水,再也控制不住。

"妈,您到底把我当什么?"我一步步走向婆婆,声音颤抖。

"我嫁到刘家这么多年,尽心尽力地照顾您和爸爸,可您眼里只有王丽!"

"王丽给您钱了吗?王丽照顾过您一天吗?您生病住院,是谁日夜守在床前?您洗不动衣服了,是谁每周拿回来洗?"

我的声音越来越高,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您知道我为什么下岗吗?因为我请了太多假去照顾您和爸爸!您知道我为什么一直没找到好工作吗?因为我必须照顾儿子,还要照顾这个家!"

我深吸一口气,继续说:"您老是说王丽给您钱,给您买东西,那您问问她,您生病了,她来照顾过您吗?您寂寞了,她来陪您说话了吗?您……"

我说不下去了,泪水模糊了视线。

我从床底下拿出那个布袋子,哽咽着说:"这是我这些年存的钱,一共六百八十块,本来是想等您搬来和我们一起住时给您的。"

"可您从来没把我当成真正的儿媳妇,您心里只有王丽!"

婆婆被我突如其来的爆发吓住了,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她的目光落在那个布袋子上,手微微颤抖。

就在这时,院子里的李大妈、张大爷等邻居都围了过来。

他们也听腻了婆婆这些年的吹嘘,这会儿都站在一旁看热闹。

"刘大娘,你这些年确实对小红不公平。"李大妈忍不住说道。

"对啊,小红为了照顾你公公,请了多少假啊,最后把工作都耽误了。"李大妈的丈夫也帮腔道。

"是啊,小红对你多好啊,你公公住院那阵子,小红天天下了班就去医院,连饭都顾不上吃。"张大爷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说。

"我家老头子那会儿住院,我记得小红还帮着照顾呢,端屎端尿的,从来没嫌脏。"住在对面的王奶奶也说道。

婆婆的脸色变了又变,最后竟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你们都欺负我这个老太婆!我就知道,你们都向着小红!"

我看着婆婆这副样子,心里的怒火突然就消了大半。

她终究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虽然偏心,虽然不公,可她也有她的委屈和无奈。

"妈,"我深吸一口气,平静下来,"我不是要跟您争什么,我只是想让您知道,我是真心把您当妈的。"

"您要是真觉得王丽比我好,那您就跟她去住吧,我不会拦着您。但是,请您以后别再当着外人的面贬低我了,我也是有尊严的。"

院子里安静得能听见一根针落地的声音。

婆婆愣愣地看着我,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场风波过后,事情出乎意料地有了转机。

那个被婆婆捧上天的王丽,听说婆婆要去她家住,立刻找了各种借口推脱。

"阿姨,我家房子小,住不下人啊。"

"阿姨,我老公单位可能要调动,最近很忙,没法照顾您。"

"阿姨,我家离您太远,您住过来不方便……"

原来这些年她也就是逢年过节意思意思,根本没打算真的赡养婆婆。

婆婆这才如梦初醒,明白了谁才是真正关心她的人。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正在缝一件儿子的旧衣服,婆婆突然来访。

那天阳光很好,照在院子的石桌上,投下斑驳的树影。

婆婆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头发已经花白,背有些驼,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

她站在我家门口,有些局促地开口:"小红,我…我能进来坐坐吗?"

我放下手中的针线,连忙让出一条路:"妈,快进来。"

婆婆坐在小板凳上,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墙上贴的花卉壁纸上:"这墙纸,挺好看的。"

我笑了笑:"是我特意买的,知道您喜欢花。"

婆婆眼睛有些湿润,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小红,我能搬过来和你们住吗?"

我一愣,然后点点头:"妈,这里永远是您的家。"

婆婆用粗糙的手擦了擦眼角:"我这人,年轻时就爱慕虚荣,总想着往上攀亲戚。"

"你公公生前常说我爱慕虚荣,嫌贫爱富,我不听,现在想想,他说得对。"

我给婆婆倒了杯热水,听她继续说道:"王丽家是县城有头有脸的人物,我就想着要是能和她家攀上亲,我们家也能沾光。"

"可我没想到,人家根本看不上我们这穷亲戚,平时给点小恩小惠,真要我去住,人家就露出嫌弃的样子了。"

婆婆的眼泪夺眶而出:"小红,这些年是我对不住你。"

我鼻子一酸,握住婆婆的手:"妈,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以后我们好好过日子。"

就这样,婆婆搬来和我们同住了。

起初,我有些担心,怕她还是会拿我和王丽比较。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婆婆住进来后,我们的关系慢慢缓和。

她不再处处挑我的刺,也不再当着外人的面拿我和王丽比较。

有时还会主动帮我做家务,带孩子。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我听见婆婆在院子里和邻居们聊天:"我这个儿媳啊,真的比亲闺女还亲!"

"你们知道吗,她每天下班回来还要做饭,从来不喊累。孩子发烧了,她熬一宿也不闭眼。"

"我这个人嘴笨,以前老是说不到点子上,现在我知道了,这世上哪有比小红更好的儿媳妇啊!"

听到这话,我站在窗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不是因为婆婆终于夸我了,而是因为我们之间那道无形的墙,终于被岁月和真心慢慢消融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婆婆渐渐老了,我也从一个年轻媳妇变成了中年妇女。

回首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家人之间的隔阂,往往需要真诚的沟通和时间的沉淀才能化解。

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个"疯狂"的自己——那个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情绪的自己。

那次爆发虽然让我难堪,却是我们家关系转变的契机。

前几天,我在整理婆婆的柜子时,发现了一个小布包。

打开一看,里面是她这些年存下的钱,还有一张纸条:"小红,这是我的养老钱,等我走了,你留着用。"

"这些年谢谢你的照顾,妈心里都记着呢。当年我不明事理,对不起你了。"

我捧着这张纸条,泪水模糊了视线。

窗外,秋风吹过梧桐树,落叶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就像我们的生活,有起有落,却始终向前。

院子里,婆婆正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说着什么,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阳光洒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么温暖,那么安详。

我突然想起了公公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啊,图的就是个明白和心安。"

是啊,有些爱,不需要言语;有些情,在平淡中最珍贵。

我和婆婆之间的故事,就这样在这个普通的小院里,慢慢地、静静地流淌着,像一杯老酒,历久弥香。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