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钟睒睒这波炮轰挺有看头。他痛批拼多多的低价策略,把矛头直指中国品牌的价格体系,甚至上升到“政府失职”的高度,这话一出口,那画面感就来了:一个“产业链守护者”对着“电商搅局者”气得吹胡子瞪眼,而旁边的消费者一脸迷惑,心想:“这不是我薅羊毛的拼多多嘛,怎么
钟睒睒怒怼拼多多,拼的到底是“多”还是“命”?
说实话,钟睒睒这波炮轰挺有看头。他痛批拼多多的低价策略,把矛头直指中国品牌的价格体系,甚至上升到“政府失职”的高度,这话一出口,那画面感就来了:一个“产业链守护者”对着“电商搅局者”气得吹胡子瞪眼,而旁边的消费者一脸迷惑,心想:“这不是我薅羊毛的拼多多嘛,怎么就成产业破坏者了?”
说白了,钟睒睒不光是为自己家农夫山泉的定价尊严打抱不平,也是替许多中国品牌喊话:我们辛辛苦苦搞研发、提品质,结果你一个低价电商把商品贴个白菜价,利润一压再压,消费者只认便宜不看好坏,谁还愿意认真做品牌?
低价策略真的是“原罪”吗?
表面上看,拼多多这套玩法确实冲击了传统品牌的价格体系。一瓶水卖五块,突然能一块钱抢到,消费者还会觉得五块的值?厂家为了上平台,压价抢单,不仅利润少了,产品品质和研发投入也缩水了。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品牌们的“护城河”是靠利润堆出来的,但拼多多的低价策略是在拆墙,甚至还让消费者习惯了“越便宜越好”,对品质的期待值不断降低。
但是,话说回来,拼多多的存在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消费市场两极分化明显,高端品牌固然有追捧,但低价产品有市场需求也是事实。拼多多通过拼单、补贴等策略让“月薪三千”也能买到日常所需,这种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大众的购买力,甚至打开了下沉市场的大门。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消费者爽了,品牌却“痛了”。
直播带货又躺枪了?
钟睒睒还顺带批评了直播带货,意思是这种模式“没有根基”。这话听着挺扎心,但也确实击中了直播行业的一些软肋。直播间里喊得震天响,“三秒钟销量破百万”,可很多时候,货一出仓问题就来了:假货横行、售后无门、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薅完羊毛就跑,品牌方赔了吆喝又丢了人。
直播卖货搞的是“人气经济”,但一味追求销量数字,根基确实难稳。毕竟,品牌建设靠的是长时间的品质积累,而不是几场直播的热度冲刺。钟睒睒的质疑,某种程度上也是提醒行业:快点刹车,别再“短平快”地吃老本了。
拼多多能破坏产业吗?
回到“价格体系”这个核心问题。钟睒睒说得有道理,但他的逻辑忽略了一个现实:拼多多不是“破坏者”,它只是行业生态失衡的“放大镜”。
过去,许多品牌享受着传统渠道高溢价的红利,但消费市场变化太快了,消费者变得更理性、更务实,拼多多抓住了这一波心理——用更低的价格满足基本需求。而品牌的“价格体系”本质上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动态过程。
所以,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拼多多,而在于整个市场的规则和生态。拼多多让问题更明显,但不是问题的制造者。产业升级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一边倒的低价模式,也不是无止境的高溢价。
你更愿意站哪边?
钟睒睒的话其实不是让消费者选边站,而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我们既需要拼多多这样的创新者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需要保护品牌方的定价权和利润空间。不然,当低价成了唯一卖点,未来可能就真的是“价廉物不美”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问:消费者到底该买“便宜货”还是“品质品”?电商与品牌能不能找到平衡点?拼多多的低价策略,真的是中国品牌崛起的绊脚石,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者?对此您怎么看?
来源:豹纹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