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谈新能源矛盾:纯电难盈利 丰田持续收割利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8 01:54 6

摘要: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言论揭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纯电动车在规模扩张中陷入盈利困境,而传统巨头丰田却凭借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持续收割利润。这一现象背后是技术路径、市场策略和产业生态的多重博弈。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言论揭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纯电动车在规模扩张中陷入盈利困境,而传统巨头丰田却凭借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持续收割利润。这一现象背后是技术路径、市场策略和产业生态的多重博弈。

成本结构失衡与价格战反噬
纯电动车的核心成本 —— 电池占整车成本的 40%-50%,尽管 2024 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 60 万元 / 吨暴跌至 6.5 万元 / 吨12,但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被迫将成本下降红利全部让渡给消费者。例如,某品牌 10 万元级纯电车搭载 60 度电池包,电池成本仅 4 万元,但整车售价仍低于成本线以维持销量。这种 “以价换量” 导致新能源车企平均利润率仅 4.3%,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5。技术迭代与研发投入的双重挤压
纯电动车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燃油车,车企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例如,某头部车企 2024 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达 8.2%,但研发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利润。同时,智能化配置(如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进一步推高成本,而消费者对这些功能的支付意愿尚未完全匹配投入3。资本裹挟下的商业逻辑扭曲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估值逻辑更关注 “市占率” 而非 “盈利性”,导致企业陷入融资 - 烧钱 - 扩产 - 亏损的恶性循环。2024 年某新势力车企融资额达 300 亿元,但净利润亏损扩大至 150 亿元,资本套现后留下的 “壳公司” 难以实现自我造血5。混动技术的规模化红利
丰田的 THS 混动系统经过 25 年技术沉淀,全球累计销量超 2200 万辆,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其核心零部件(如行星齿轮动力分流装置)的边际成本已降至行业最低水平,例如镍氢电池组成本比初期下降 70g。2024 财年,丰田 HEV 车型销量增长 23.6%,贡献了 44% 的营收和 60% 的利润1。燃油车基本盘的稳定输血
丰田燃油车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仍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全球燃油车销量达 583 万辆,毛利率维持在 18% 以上。燃油车的高利润反哺电动化转型,例如 2024 财年丰田在电池 / 氢能领域投资 7450 亿日元,但仍实现 2376 亿元净利润14。供应链的绝对控制权
丰田通过 “垂直整合 + 战略合作” 构建了牢不可破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其与松下合资的 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 公司,电池成本比行业平均低 15%;电装、爱信等核心供应商通过交叉持股与丰田形成利益共同体,零部件采购成本比中国车企低 10%-20%67。混动技术的逆袭机会
面对纯电亏损困局,越来越多车企转向混动技术。例如,比亚迪 DM-i、长城 DHT 等混动系统已实现 “油电同价”,2024 年中国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 32%,毛利率比纯电车型高 5-8 个百分点。混动技术成为平衡盈利与电动化的关键过渡方案1012。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竞争
头部车企开始从 “硬件让利” 转向 “软件增值”。例如,特斯拉通过 FSD 订阅服务提升单车利润,比亚迪则布局电池回收业务降低原材料成本。未来盈利将更多依赖全生命周期服务,而非单纯的整车销售512。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调节
中国政府已出台政策遏制低价劣质竞争,明确禁止 “低于成本价销售”3。同时,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知从 “尝鲜” 转向 “实用”,2024 年续航虚标投诉量同比下降 40%,技术可靠性和实际体验成为购车决策的核心因素35。全技术路线布局
长城汽车采取 “多条腿走路” 策略:混动领域:DHT-PHEV 系统实现 “两挡变速 + 发动机直驱”,亏电油耗低至 4.9L/100km,已搭载于哈弗 H6 等主力车型;氢能领域:与中国石化合作建设加氢站,氢能重卡已在内蒙古矿区实现商业化运营;纯电领域:蜂巢能源研发的短刀电池能量密度达 200Wh/kg,成本比行业平均低 12�0。供应链的垂直整合
长城通过蜂巢能源(电池)、诺博汽车(零部件)、精工汽车(底盘)等子公司,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超 70%。例如,其自研的 8155 芯片车机系统成本比外购低 30%,已搭载于魏牌蓝山等高端车型10。全球化的风险分散
长城汽车在泰国、巴西等地建设生产基地,2024 年海外销量占比达 28%。新兴市场的燃油车利润反哺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投入,例如在东南亚市场,长城炮皮卡毛利率达 25%,高于国内市场 15 个百分点10。

魏建军的警示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真实困境:没有盈利支撑的规模扩张只是虚假繁荣。丰田的成功证明,技术沉淀、供应链控制和盈利模式创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对于中国车企而言,短期需通过混动技术实现盈利平衡,中期需突破电池、芯片等核心技术,长期则需构建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生态闭环。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将是那些能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

来源:一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