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从“博物馆式保护”到“生活化传承”——端午节如何真正“活”在当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8 11:32 2

摘要:每年端午,当艾草的清香飘散在街头巷尾,当龙舟竞渡的鼓点敲击着水面,总有一个问题萦绕不去:我们究竟在守护什么?是橱窗里泛黄的《楚辞》典籍,是博物馆中定格的龙舟模型,还是那些依然能在当代人生活中激起回响的文化基因?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正在为这个问题写下新

□ 刘洁

每年端午,当艾草的清香飘散在街头巷尾,当龙舟竞渡的鼓点敲击着水面,总有一个问题萦绕不去:我们究竟在守护什么?是橱窗里泛黄的《楚辞》典籍,是博物馆中定格的龙舟模型,还是那些依然能在当代人生活中激起回响的文化基因?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正在为这个问题写下新的答案。

非遗保护的本质,从来不是将文化封存于真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明:“非遗的存续力取决于代际传递和社区再造。”当百年龙舟从河底淤泥中被完整打捞,经过防腐处理后陈列于展馆,当古法粽模被锁进恒温恒湿的玻璃罩,这种“博物馆式保护”固然留存了物质载体,却也让文化脱离了滋养它的土壤——正如一条离水的鱼,形态完整却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保存了粽叶的纹理,却遗忘了指尖包裹的温度;记录了龙舟的尺寸,却淡化了击鼓竞渡时血脉偾张的激情。

真正的传承,需要让端午习俗重新流淌进现代生活的毛细血管。在江南水乡的古镇,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老人包粽子的手法,镜头里翻飞的粽叶与弹幕中“求教学”的呼声交织;北方城市的社区将划龙舟改为旱地竞技,孩子们踩着滑轮车挥桨,笑声中延续着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看似“不传统”的创新,实则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就像活水养鱼,既保持水质清洁,又让鱼儿自在游弋。活态传承的困境,往往在于如何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点。当工业流水线生产的粽子占据超市货架,当赛龙舟变成景区招揽游客的表演项目,商业化对文化本真的侵蚀令人忧虑。但有的实践给出了另一种可能:非遗工坊将草药香囊制作纳入文旅体验,游客在穿针引线中不仅带走一件工艺品,更记住了驱邪避毒的文化寓意;社区老人带着孩童用方言吟唱端午古谣,语言学者同步将其转化为数字语音库。这种“生产性保护”证明,商业化未必是传统的敌人,关键在于是否建立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换机制。老字号粽子品牌开设透明工厂,游客既能观摩古法工艺,也能定制低糖粽、麻辣小龙虾粽;地方文旅部门将龙舟赛与环保主题结合;参赛者需从河道中清理垃圾换取积分。当守护者获得尊严,当参与者看见意义,传统便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触摸的生活选择。

深层的挑战,在于重构文化传承的“生态系统”。非遗保护不能止步于政府拨款、学者研究和节庆表演的“铁三角”,而需要激活更广泛的社会自觉。当文化记忆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肌理,当年轻一代在参与中建立情感联结,传统便不再是需要刻意保护的“遗产”,而是自然生长的生活方式。技术的介入正在重塑传承的时空维度。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用电子音乐重新编配龙舟号子,百万点赞中传统韵律获得新生;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传承人建立数字身份,每一件手作艾草香囊都可溯源至具体村落。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人文温度——当VR技术复原屈原投江的历史场景时,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视觉奇观,而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当AI算法生成百万首端午主题诗歌时,最珍贵的仍是老人口耳相传的那句“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这提醒我们:科技赋能必须服务于文化主体性,数字时代的传承不是用算法替代人性,而是为文化记忆开辟新的栖息地。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端午节的存续早已超越节日本身。在村落的晨雾中,老人在蒸粽的灶火前对孙辈说:“粽叶裹住的不只是米,还有祖先教我们敬天爱人的心。”这种代际对话中流淌的,正是非遗最根本的生命力——它不是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文物,而是持续回答“我们是谁”“向何处去”的文化基因。当龙舟竞渡的鼓点与都市心跳同频,当艾草清香混合着咖啡香气飘散在写字楼间,传统文化便完成了最动人的现代转译:它不再是被拯救的对象,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种。

编辑:金时

审核:黄燕

来源:西双版纳手机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