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座千年古寨,肇兴侗寨给予人的第一印象不怎么“出老”。一条宽阔繁华的大街帮了它。2018年出版的《肇兴村志》里说,这条20世纪70年代才修建的过境公路穿过村寨中央,让肇兴侗寨的原有格局发生改变,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随后又因为开辟防火线等事由,扩宽了原
作为一座千年古寨,肇兴侗寨给予人的第一印象不怎么“出老”。一条宽阔繁华的大街帮了它。2018年出版的《肇兴村志》里说,这条20世纪70年代才修建的过境公路穿过村寨中央,让肇兴侗寨的原有格局发生改变,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随后又因为开辟防火线等事由,扩宽了原有的一些村巷,让古寨变成了今天看到的村寨新格局——村寨和人一样,年纪虽然大,顺应潮流做些更新升级,也能年轻态。
据《肇兴陆氏族谱》记载,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千年之前的先祖在此落户时,就只有一座茅草屋。先祖姓陆,经过1000余年的沧海桑田,这里从陆姓的一间茅屋变为陆姓的千家聚落。
看肇兴侗寨的全貌,最好的位置是穿过寨中那条东西向的大街,登上通往堂安侗寨的山路。站在堂安侗寨寨门外向山下俯瞰,层层梯田下的山谷间,就是肇兴村。《肇兴村志》上写道:古往今来,肇兴人都把他们的居住地视为一条“船”,说它有“溪洞行船”之象:东面的弄抱山是“船头”,南面的麒麟山和北面的虎形山是船的两条“蒿竿”,村落所在是“船舱”,西关山是“船橹”,也是“船尾”,“巨船”承载着谷地上的千家住户由西向东远航。
要说远航,的确也是一场在漫长时光里的航行。千年之中绝大部分时间,属于肇兴侗寨的旅途封闭于群山之间,悄无声息,孤独行进;然而在20世七八十年代之后,这条行船突然与现代文明交汇,并以其自然原始的风貌和充满魅惑的民族风情,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鼓楼群算得上肇兴侗寨最亮的招牌。从西头的寨门进来,沿着主街公路走,第一座遇见的鼓楼是信团鼓楼。这里如今已经是网红打卡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占据了四面通透的一层空间,卖手绣香包和银饰冰箱贴的村寨阿姨在周围摆摊设点,生意不错。
作为贵州规模最大的侗寨,肇兴侗寨的鼓楼并非只是“一座”,而是“一群”。它们散落在村中各处,多数情况下,每一座都会与一座花桥和一座戏台“成团出道”。5座保存完整的鼓楼群,让肇兴成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这使得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到肇兴的人们,到此游览时总也少不了这一个主题——搜遍全村,在眼睛和相机中集齐5座鼓楼。
5座鼓楼代表着肇兴侗寨的5大“楼团”。即使是肇兴这样在漫长岁月中深藏山谷中的闭塞村寨,变成今天的模样,也经历了一个大量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历史过程。《肇兴村志》上说,“宋朝初年,祖先落寨之后,周边区域和洛香等地陆续有居民迁至肇兴定居。”明洪武初年,因为战乱,又有大量难民逃入肇兴谷地避难,并在此落脚求生,肇兴因此迅速扩大。原本只有陆姓侗族的肇兴,从此有12个姓氏人口共同居住。就是这12姓结合成了5大楼团,他们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命名,并因此有了如今肇兴侗寨里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的5座鼓楼。
宛若天籁的侗歌里,有一首这么赞美侗族鼓楼的精湛技艺和美感:“你们鼓楼尖上若蜂窝一样千孔万眼,像燕窝一样垒泥点点。”而建造它们的工匠的图纸模型,建筑构思都在脑中。《肇兴村志》里记录了肇兴镇纪堂村著名的鼓楼掌墨师陆文礼,他是侗族新一代鼓楼建筑掌墨师的代表,由他创制的《侗族鼓楼建筑结构图和施工图》,改变了侗族鼓楼建筑没有图纸的历史。“溪洞行船”的村寨,正是在时光之水和时代巨流中向前而行。
肇兴侗寨里有条河,肇兴河,也是东西向流淌。和鼓楼群中的每一座分别“抱团”的花桥,一座座自西向东建于河上。公路桥改造成的变得花桥是入村的通道,最为大型,除此之外的则座座小巧朴素,简单实用。每遇见一座花桥,近处就必有一座鼓楼相伴,它们在造型上一横一纵,气质上一阴一阳,正是侗族建筑里“楼桥呼应,阴阳互配”的美学图景。
我在这场“集齐鼓楼”的游戏里,原本很留心这些木构建筑的建造时间,想比较哪一座更老更珍贵。然而边走边看,渐渐就把这份执念放弃。每一座鼓楼和花桥,经历了修建,也经历了在灾害中的损毁以及灾后重建,而今所见的建造时间各不相同,却都在属于自己的命运里。它们不是放进博物馆里的文物,越古老越珍贵;它们就是村寨中侗民生活的实用品,与真实的生活一起新陈代谢又生生不息。而这种又沧桑又鲜活的生命感,这样营造出的诗意栖居的空间,才是让我这样的外来者品之不尽的所在。
“集齐鼓楼吃酸汤鱼”或是“集齐鼓楼体验蜡染手作”这样的游戏,是很适合肇兴侗寨的,因为在鼓楼群串起的动线里,就能一路领会它包括山水、布局、干栏式建筑、蜡染及银饰手工艺以及侗家美食在内的种种美妙。尽管如此,还是很可能错过它的更多动人之处,比如侗族大歌,比如侗戏,比如行歌坐月的夜晚。不过肇兴侗寨的清代著名歌师陆大用以他的作品教会我,要珍惜每一次的所见和所失,因为看见它们的眼睛永远比下一次再见时更年轻。
这位清代的“侗族歌圣”一生编创侗歌无数,广泛流传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以及广西三江等地的侗族民间。《肇兴村志》中收录了他一首名为《十九岁才知珍惜十八岁》的侗歌,这大概也是活在自然、歌声和欢乐里的侗族人写给时间的情歌:
“......薅过的禾苗长得快,这样的庄稼人人都喜爱。青春过期得最快,未觉多久老年就到来。只有那连绵不断的峰哟,能够长久存在!
禾谷熟了要收割,人到死时就要被土埋。十九岁时才知珍惜十八岁,青春时期容易过哟,为什么老年来得这样快!”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绥阳辣椒,四时用以佐食
读方志 行贵州 | 上春山,摘野菜
读方志 行贵州 | 古玉兰与毕节的旷世奇缘
读方志·行贵州 | 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探遗
读方志 行贵州 | 思州万物茶为上,到茶乡品茶香
读方志 行贵州 | 橘中“大红袍”的兴义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洋芋国”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阳慈善巷: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甘当贵州文旅推荐官的清朝官员洪亮吉
读方志 行贵州 | 趣谈侗族传统头浴
读方志 行贵州 | 图云关,见证烽火仁心
读方志 行贵州 | 牙舟有名陶 糍泥着秀色
读方志 行贵州 | 建在悬崖上的古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里的武林高手和他们的狠活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读方志 行贵州 | 夜郎秘境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读方志 行贵州 | 开科以宏文教 闻达兼济乡里 —— 田秋推动贵州开科取士
读方志 行贵州 | 其貌不扬的世界名犬——下司犬
读方志 行贵州|志书里的廉洁之脉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都大桥印迹:从望江兴叹到美好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