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节临近,粽子等传统美食迎来销售旺季。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节前,北京对粽子等节令食品组织开展专项抽检,共抽取62批次粽子,合格率100%,节日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
端午节临近,粽子等传统美食迎来销售旺季。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节前,北京对粽子等节令食品组织开展专项抽检,共抽取62批次粽子,合格率100%,节日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
重点检查粽子生产日期、标签标识等
端午节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粽子专项抽检。5月28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对节日热销的粽子进行抽样检测。
执法人员进入一家超市,首先用手机对超市营业执照进行扫码登记,然后对储存条件、经营环境卫生等进行严格检查。
在检查预包装和散装粽子时,执法人员重点查看了生产日期、标签标识,检查其是否在保质期内,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标签上是否清晰标明品名、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严防“三无”食品。
执法人员在超市里检查预包装和散装粽子。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同时,执法人员着重督促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查看预包装粽子供应商的相关资质以及产品合格证明,确保来源可追溯;要求销售的散装粽子设置防尘罩或防尘帘等,避免受到污染。执法人员重点对散装粽子开展糖精钠和硫酸铜项目快速检测,结果均为合格。
62批次粽子抽检全部合格
记者了解到,端午节前的这次粽子专项抽检,覆盖商场超市、餐饮单位、批发市场、生产企业等场所,涉及思念、三全、荃盛、五芳斋等20家主要品牌,对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元素、微生物、质量指标等项目进行检测,共抽取62批次粽子,经检验全部合格,北京市在售粽子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执法人员在对粽子进行检测。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近期,北京市场监管部门还对全市粽子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通过扫码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企业落实“日管控”机制,压实企业粽叶检验、杀菌、冷却、异物识别、包装密封性、食品标签、冷链运输温控等关键环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副处长赵金辉表示,市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和“你点我检进农村”群众点检诉求,针对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中交易市场、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等重点场所,组织开展节令食品专项监督检查、食品安全定向抽检监测等针对性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物质、销售“三无”“山寨”食品、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取得了阶段性整治成效。
■ 提示:选购食用粽子“四注意”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粽子选购食用提示,选购食用粽子要做到“四注意”。
选购粽子要仔细。建议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买粽子,选择储藏条件良好、符合卫生标准的商场、超市和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同时仔细查看粽子包装上印刷清晰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注意包装是否存在破损、漏气或胀袋现象。接收速冻粽子时,务必确认其处于低温状态。
贮存粽子要科学。购买真空包装类和速冻类的预包装粽子,严格按照标签所示储存条件进行保存,并依标示食用方法加工食用。散装粽子建议按需购买,做到现吃现买,以防变质。此外,生熟粽子应分开贮存,熟制打开后的粽子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小时。
食用粽子莫着急。冷藏或冷冻过的粽子,必须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吃剩的粽子不宜反复加热,若发现馅料发酸、发苦或口味异常,切勿食用。
购物凭证要留存。通过电商或直播平台选购预包装粽子时,应主动向商家索要、留存真实有效的标签标识信息。线上、线下购物,消费者都要及时向商家索要、留存购货凭证,同时保留线上订单记录、商家聊天记录等相关凭证。如遇消费纠纷,可先与商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应及时向12345热线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