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米,所向披靡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8 16:19 2

摘要:小米集团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强”的成绩单,不仅营收、经调整净利润双双再创新高,更是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文|鸽子不鸽

小米集团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强”的成绩单,不仅营收、经调整净利润双双再创新高,更是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15岁的小米,正在以青春期的速度茁壮成长。

那咱们就先来聊聊财报,再来重点说说各位望子成龙的汽车业务。

史上最强季报有多强

不要被近两个月来小米在舆论场上的静默迷惑了,小米在生意场上可是在持续突飞猛进呢。

小米2025Q1成绩单:

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继2024Q4后再次突破千亿;

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大增64.5%,首次站上百亿台阶;

财报的超预期表现并非偶然,从业务角度看确实是多点开花全面增长。

手机 营收506亿;

季度出货量4180万台;

平均单价1210.6元;

市占率18.8%;

IoT和生活消费品 营收323亿;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113.8%;

空调出货量同比+65%,出货量超过110万台;

冰箱同比+65%,出货量超过88万台;

洗衣机同比+100%,出货量超过74万台;

平板收入同比+56.5%,出货量同比+56.1%;

可穿戴收入同比+56.5%:腕带出货量全球第一,TWS出货量全球第一;

汽车及AI 营收186亿;

调整后净亏损为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亏5亿;

汽车收入181亿;

季度出货量75869辆(+8.9%);

SU7累计出货量25.8万辆;

平均单车售价23.83万元(+1.7%);

已在65个城市开业235家门店。

总之就是,核心板块手机业务重返中国大陆第一;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大幅暴增,大家电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汽车业务明日之星已初见雏形。

小米股东和粉丝们那是相当满意的。

为什么2025Q1如此之强?

除了老生常谈的战略眼光和业务布局能力,以及优秀的产品之外,国补的泼天富贵也不得不提。

小米稳稳接住了这波消费刺激,三大主要板块的产品—手机、家电、汽车,全部直接受益于国补,堪称国补赢家。

这大概就是25Q1超预期最直接的因素,但不是小米成功的必要因素。没有国补,小米的现下的成绩依然不会差,只是会略少几分惊艳。

器利者事善成,国补不是为了小米而来,但小米真的不会让国补白来。

造车亏钱 将成为过去式

卢伟冰说,小米SU7发布这么久没有对手,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同样是昨天,除了小米强势的财报,一些车企靠零公里二手车冲销量的操作也被摆到了台面上。

可见车圈的悲喜和人一样,并不相通。

而且显然可以预见的是,短时间内能抢SU7销量的,只有小米的YU7;现阶段限制小米汽车销量总量的,只有小米的产能。

这让友商们羡慕得牙痒痒,但又根本学不来。

小米汽车的独家优势在于超低的传播和获客成本,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都无可匹敌。传统车企每条销售线索成本动辄一两千元,而小米依靠自身1.6万家线下门店网络、米家生态、手机MIUI和小米商城这几个“超级流量入口”,大幅压缩了线索成本。

而雷军作为现象级网红,网络号召力几乎无敌,低成本、高说服力,前无古人。虽然近期舆情略受影响,但估计随着事件淡去和YU7投放加码,雷神很快就要归位了。

SU7之所以能在无补贴、无低价的前提下成为爆款,背后就是小米十余年积累的庞大用户池在发挥作用。根据小米官方数据,截至2025年4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74个城市开出269家门店,年底目标为覆盖20000家零售门店中的绝大多数。

华为鸿蒙智行或许是唯一能和小米在获客成本方面掰手腕的对手。但是华为相比于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用户规模相差甚远,而小米人车家的生态吸引力还是相当强的,很多人一旦装上了米家app,小米的产品就成了首选。

实际效果上,小米汽车已经掌握对电动汽车运动性能、造型和情绪价值的营销话语权。友商再怎么努力的营销这三点,也逃不过被人拿来和小米对比的窘境。

在这个核心优势加持之下,销量只是营销、渠道和产品力到位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于是乎,小米汽车在财务方面根本不用担心。SU7开启交付一年之后,季度毛利率就已经高达23.2%,这让曾经的毛利王理想都相形见绌。尽管汽车业务在调整后净亏损为5亿元人民币,但这相较于之前的季度减亏了约5亿,按此估算相当于单车净亏损6590元。

这区区六千多块钱,在目前高速增长和高毛利的背景下,将被迅速抹平。

而且咱们要意识到,真正高毛利的SU7 Ultra 3月份才开始交付,计入Q1的量十分有限。Q1单车均价23.83万元,比2024Q4的23.4万元小幅上升1.7%,这里SU7 Ultra的助力是比较有限的。

Q2和Q3的情况就不同了,SU7 Ultra交付量大增,Q3 YU7开始交付。

业绩会上卢伟冰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SU7 Ultra锁单量已经超过了2.3万辆,二是YU7 技术发布会之后,留资客户是此前小米 SU7的三倍,首次留资用户占比 60%。

这是多么疯狂的数字啊。

单就SU7 Ultra就能带来超过120亿元的收入。至于YU7,高价值纯电SUV天然比Sedan好卖,而且毛利率更高。我不负责任的预计,产能落地后的YU7月销量可能达到5万辆以上(也可参考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数量经验)。

叠加极致的产品力、体系化的高效率、优秀的供应链的优化能力以及单车规模效应, 那么Q3之后的盈利情况都不用猜了。

此外还有好消息是,产能的限制也快解出了。到明年,小米汽车北京三个工厂将具备100万产能,武汉工厂预计具备30 - 40万产能。这打底的130万辆产能如果用满,将带来三千亿以上的营收。赚钱,就像喝水一样简单。

从战略高度上看小米汽车

讲小米汽车就不能只谈汽车,还得说说汽车在小米集团里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Q1这份史上最强财报中,小米不仅讲好了手机与IoT两张老牌底牌,也正式把汽车摆上了集团核心战略的位置。

从财务报表结构来看,自2025Q1起,小米已将“智能电动汽车与AI创新业务”单列为一级分部,与“手机×AIoT”并列,独立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更具体而言,咱们可以把汽车在小米集团的作用概括为人车家生态中枢、高端化先锋以及硬核科技载体。

人车家全生态中枢意味着,和友商的车相比,小米的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手机是个人智能终端,IoT是家庭智能底座,而汽车则是移动智能空间。三者通过澎湃OS实现系统级协同,构建出行业独一份的系统化科技生态体验。用户在车内的体验可以延伸到家中,家中的智能设备状态也能在车内实时掌握。这种深度融合的生态体验是小米独有的优势,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车企或科技公司的护城河。

要知道,2025Q1小米IoT连接设备数已超9.4亿,小爱同学月活达1.5亿,这些数据的增长将大幅反哺汽车体验,反之亦然。

小米喊了多少年的高端化之路,SU7一脚电门就日行千里了。过去十多年,小米靠手机和电视打下性价比标签,但要摆脱中低端品牌形象谈何容易。SU7、SU7 Ultra和YU7的推出,正是小米在50万元+豪华市场上的定价试探。目前看来成绩斐然,一旦站稳,小米品牌溢价能力将实现跨品类扩张,从手机、汽车蔓延到家电、平板、可穿戴等多个领域。

汽车也是小米底层硬核技术落地的集中体现。小米的战略是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目标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汽车业务的成功,与小米在芯片、OS、AI三大核心赛道的深厚积累密不可分。汽车是这些技术从0到1的跨越和深度赋能“人车家全生态”的最佳载体。而小米拥有最多的AI物理端口,汽车的加入也极大地扩展了AI落地的场景。

总而言之,汽车对于小米而言,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堪称经典的第二增长曲线。

结语

雷军的那句风口上的猪人尽皆知,但小米展现的不仅是捕捉风口的能力,更是精准把握市场趋势脉搏的战略触觉。

毕竟即使都在风口上,具体造出什么样的产品也是相差迥异。

小米今天的成绩,正是对其过去战略能力的最直接的奖赏。

或许很多人还在质疑,但从商业的意义上说,毫无疑问小米汽车正在创造传奇。

来源:autocarweekly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