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挖掘张之洞的学术成就与文化贡献,增强公众对沧州历史文化的认知度与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为沧州文旅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5月22日下午,由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沧州市图书馆、沧州市图书馆学会承办的沧州“故”事·典读会——“张之洞与沧州的书
沧州“故”事·典读会
旧卷流芳,张公善举泽沧地;今人共赏,墨韵绵延悟慧心。
为深入挖掘张之洞的学术成就与文化贡献,增强公众对沧州历史文化的认知度与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为沧州文旅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5月22日下午,由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沧州市图书馆、沧州市图书馆学会承办的沧州“故”事·典读会——“张之洞与沧州的书香传承”在沧州市图书馆负一层多功能厅成功举办。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图书馆馆长、党支部书记、副教授陈恩增,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主雪梅,沧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沧州市纪晓岚研究会副秘书长姜玉辉,沧州市纪晓岚研究会副秘书长、中青旅旅行社总经理孙洪新,沧州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南皮县图书馆馆长李双,沧州市图书馆馆长、沧州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二级研究馆员宋兆凯,沧州市图书馆、沧州市图书馆学会馆员代表、社会读者代表130余人参加本次典读会。
本次典读会的活动嘉宾为南皮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二级主任科员张汉清,南皮县作家协会原主席、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良,南皮老年大学副校长、南皮县国学研修会执行会长张春景。
主题讲座环节由王玉良担任主讲嘉宾。王玉良以“张之洞心系沧州发展暨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为主题,从张之洞生平、张之洞与沧州的关联、张之洞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及对沧州的影响四部分展开,为现场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的卓越功绩与深远影响。
讲座伊始,王玉良便为现场观众勾勒出张之洞跌宕起伏且辉煌灿烂的一生:张之洞于1837年出生于贵州贵阳,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初显。1863年,他凭借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第三名,从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每到一处,皆尽心尽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1907年,张之洞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并管学部,成为晚清政坛的核心人物之一,直至1909年与世长辞。
尽管张之洞因仕途繁忙,少有机会回到家乡沧州南皮,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从未有丝毫减退。王玉良在讲座中谈到,张之洞始终心系沧州当地的教育发展。他慷慨解囊,捐资办学,为家乡的学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资助众多学生赴湖北求学深造,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与更先进的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在家乡亲自建立了一所学堂。这所学堂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优良,为沧州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沧州的骄傲,也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王玉良深入剖析了张之洞的重要贡献。张之洞深知图书馆对于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性,他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发展。为了丰富图书馆的藏书资源,他捐赠了大量珍贵的书籍,涵盖了经史子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积极倡议修建图书馆,为知识的保存与传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在湖北,他更是将图书馆引入学堂,建立了学堂应用图书馆,并亲自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图书的采购、分类、借阅到管理,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范。这些关于图书馆的举措,不仅在当时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对后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最后,在谈到张之洞对沧州的影响时,王玉良认为,张之洞以其卓越的成就与崇高的声誉,大大提高了沧州的知名度。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沧州这片土地。如今,我们应当充分借助张之洞这一名人效应,深入挖掘沧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名人文化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
此次讲座,王玉良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详实的史料,让现场每一个人对张之洞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张之洞心系沧州发展的情怀与对图书馆事业的卓越贡献,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现场观众在传承历史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沧州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题讲座结束后,进入访谈交流环节。沧州市图书馆馆长宋兆凯担任主持人,邀请三位访谈嘉宾张汉清、王玉良、张春景围绕张之洞思想体系、对沧州及南皮的贡献展开研讨,并就助力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王玉良进一步讲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无情地打破了清王朝的闭关锁国之梦,中国自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先进人士深刻认识到自身与西方的差距,他们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以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张之洞身处这一时代浪潮,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该思想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以传统儒家文化(旧学)为根本,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根基;同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新学)为实用,旨在实现国家的富强与进步。这一思想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晚清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张之洞积极创办新式学堂,引入西学课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洋务运动中,他大力兴办铁厂、兵工厂等实业,使武汉逐渐成为近代工业与教育中心。而武汉的发展,又间接影响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即便在当今时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张春景则主要讲述了张之洞对沧州文化教育的贡献。在教育实践方面,张之洞心系家乡,慷慨捐资2万银元在家乡南皮创办了“慈恩学堂”,这便是如今南皮一中的前身。他打破传统私塾教育模式的束缚,引入算学、格致、英文等新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为了提升沧州的教育水平,他选派湖北的优秀教师到沧州任教,选拔沧州学子赴湖北及日本留学,培养了一批本地教育骨干,为沧州一中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遗存方面,张之洞也为沧州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为焦山寺题写长联,肯定了儒家文化的地位,彰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为沧州诗人王宇桥撰写墓志铭,其书法墨宝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视。此外,他还与沧州名门望族联姻,在任丘、宁晋等地讲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沧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之洞已成为沧州的文化符号。2024年,南皮举办了“香涛文化国际论坛”,将张之洞的思想与全球现代化进行对比,凸显了其前瞻性。双庙村以“张之洞故里”为核心,打造文旅小镇,结合非遗、家风家训等元素,入选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实现了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有机融合。
沧州学者们在张之洞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赵树强的《张之洞奏稿详注》、潘洪斌的《张之洞联语集注》等著作,对张之洞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整理和研究,强调了文献整理对于传承和弘扬张之洞文化的重要性。
张汉清阐述了南皮推动张之洞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划。在挖掘强基方面,南皮将深入整理沧州及南皮与张之洞相关的文献、遗迹,支持民间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利用南皮作为张之洞故乡的唯一性,强化“籍贯”优势,整合现有纪念馆、金石馆、双庙村等资源,形成文化合力。在平台建设方面,南皮计划打造“张之洞文化主题综合体”,整合南皮一中、双庙村等区域,形成文化展示网络。同时,提升纪念馆展陈水平,运用3D投影等先进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张之洞的历史功绩。在科技赋能方面,南皮将探索“数字张之洞”项目,通过线上平台(如虚拟展馆、APP)突破时空限制,丰富内容形式(如多媒体史料、互动体验),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张之洞文化。在文化助力与宣传方面,南皮将结合非遗、乡村旅游等元素,打造“文化 + 生态 + 产业”模式,推出张之洞主题旅游线路。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利用IP效应吸引游客,提升南皮及沧州的知名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访谈交流结束后,进入节目展示环节。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文化学者吴树强以朗诵 + 解读的独特形式,开启对张之洞著作《劝学篇》精彩篇章的展现。他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诵,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仿佛将文字化作鲜活的音符;一边又适时停下,深入浅出地解读,剖析字句背后的深意,讲述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现场观众全神贯注,在吴树强的引领下,穿越百年时光,感受着张之洞的深邃思想与家国情怀,沉浸在这场文化盛宴之中。
会议最后,沧州市图书馆馆长宋兆凯总结到:沧州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张之洞作为其中璀璨一笔,他与沧州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此次典读会旨在挖掘张之洞“故”事,增强读者对沧州历史文化的认知度与自豪感,传承发展张之洞文化,为沧州文旅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会上,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访谈环节嘉宾的建言献策,涵盖张之洞文化传承多个方面,对于加大张之洞文化挖掘保护,开展多样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推动沧州文旅产业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沧州“故”事·典读会第六期“张之洞与沧州的书香传承”已圆满结束,但我们对沧州历史知识的追求和对沧州人文文化的热爱永不停歇。未来,沧州市图书馆将继续举办更多精彩的典读会,邀请更多专家学者走进图书馆共同探讨和交流。期待广大读者与我们携手前行,于沧州书海泛舟,领略千年文化的深沉与瑰丽,品味沧州历史的韵味与智慧,热爱沧州,更好的建设沧州!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