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重庆码头,3个瘦成豆芽菜的孩子,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
1943年,重庆码头,3个瘦成豆芽菜的孩子,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
6岁的小儿子,烧得满脸通红,8岁的大女儿,鞋底磨穿了洞,10岁的大儿子,衣服烂了随风飘着絮。
这是她带着孩子们,穿越半个中国,躲过17次日军盘查,才踏上的土地。
当她终于颤抖着,敲开那扇木门时,门缝里却露出一张慌乱的脸。
那个在信里写了,上百封情书的丈夫,此刻却像堵墙似的,死死挡在门口:"你们先去住旅馆,家里太乱了,不方便。"
男人的衬衫领口,隐约可见半干的口红印。
这个被挡在门外的女人,叫胡絜青,屋里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刚写完《四世同堂》的老舍。
她怀里揣着婆婆,临终前缝的护shēn符,包里装着孩子们磨破的布鞋,从北平到重庆走了整整82天。
可丈夫的第 1句话,不是问路上有没有遇到日本兵,不是看孩子瘦没瘦,而是像打发陌生人一样,要他们去住旅馆。
但你绝 对想不到,这对夫妻6年前分别时,还是人人羡慕的"民guó模范夫妻"。
时间倒回1930年,北京西单的饭馆里,25岁的胡絜青,紧张得手心冒汗。
她本是官家大小姐,却性子要强,偏要自己闯出一片天,先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又加入了文学社。
听说大作家老舍回国了,她受文学社委托,壮着胆子,代表文学社来请老舍讲课。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求学是假,相亲才是真。
原来当时的胡絜青和老舍,都还单身,双方家人朋友都有意促成2人,这才有了这场以“求学”为名的相亲。
初次见面,胡絜青和老舍,都对彼此印象很好。
老舍直接开门见山:"我这人穷,结婚要吃窝头的。"
还列出了3条婚约:
"要能吃苦,能吃窝头;
要学专长;
永 不争吵。"
那时的老舍31岁,刚从英国回来的穷作家,兜里没几个钱,倒是把丑话说在了前头。
可胡絜青偏偏吃这套,觉得他为人实诚:"愿做你书案前的灯,夜夜添油不倦。"
谁能想到这个木讷的男人,后来会每天雷打不动地给她写情书?
那些信里的话,烫得人心慌:"我们要做新式夫妻","你教书我写作","生3个孩子正好"。
1931年,经过1年的恋爱,26岁的胡絜青,嫁给了32岁的老舍。
婚后,老舍是大学老师,胡絜青是中学老师,2人夫唱妇随,羡煞旁人。
1937年,抗战爆发,老舍把怀胎8月的妻子留在济南,自己要去武汉抗 日。
火车站里,胡絜青左手抱着2岁的大女儿,右手牵着4岁的大儿子,肚子里还揣着小儿子。
她没哭没闹,只说:"你放心去,家里有我。"全然不知,这一别就是6年。
北平沦陷后的冬天,配给本上的数字,刺得她眼睛疼:60岁以上老人,和6岁以下孩子,不配给粮食。
胡絜青天不亮就去排"混合面",那东西掺着沙土和霉米,孩子吃了拉肚子,婆婆吃了便秘。
她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婆婆和孩子吃,自己半夜饿得啃榆树皮。
可这些苦,她从来不跟老舍说。
每封回信,都报平安:
"舒乙会背唐诗了"
"家里月季开了"
"娘给你纳了新鞋"。
她总想着,丈夫在外头干的,是救国的大事,自己不能拖后腿。
但老舍在重庆干的"大事",却让所有人心凉。
当时,在武汉的文艺圈里,有个穿男 装、抽香烟的奇女子叫赵清阁。
她15岁逃 婚闯上海,跟鲁迅通过信,1个人办报社,养活了整个编辑部。
老舍头回见她就惊着了:"现在的小姑娘,都这么厉害?"
2个人一起写抗战剧本,老舍负责写台词,赵清阁负责改稿子。
寒冬腊月里,赵清阁的手,生满冻疮还要赶稿,老舍看着心疼,偷偷往她屋里送炭盆。
有次空袭的警报,响彻重庆,老舍抓着赵清阁的手,往防空洞跑,这一抓就再没松开。
胡絜青在北平,啃树皮的时候,老舍正和赵清阁合写《桃李春风》。
报纸上天天登他俩的名字,圈里人都说他们是"文坛侠侣"。
这些话传到北平时,胡絜青捏着老舍刚寄来的信,上面还写着:"等打完仗,咱们回济南看趵突泉。"
而此时的南京路咖啡馆,老舍正往赵清阁的咖啡里,加第3块方糖。
老舍看着赵清阁,一脸温柔:"女作家费脑子,该多吃点甜的。"
胡絜青不愿相信,丈夫背叛了她,她不愿这样不明不白地活着,她要求一个答案。
1943年秋天的重逢,像一出荒诞剧。
那个早晨,当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出现在丈夫家门口时,老舍的衣领上,还沾着口红印。
3个孩子抱着他的腿喊爸爸,他却像见了鬼似的,死死堵在门口,往外推人:"先去旅馆住几天,我这儿…不方便…"
胡絜青看着丈夫衣领上的口红印,那一刻她心如刀割,一路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原来,他早就变心了!”
胡絜青到底没住旅馆。
她在嘉陵江边,租了间漏雨的屋子,白天去中学教国文,晚上给人缝衣服。
有学生家长认出,她是大作家老舍的太太,她只笑笑说:"靠自己吃饭,不丢人。"
她突然想起离家前夜,婆婆拉着她的手说:"咱家的媳妇,得能忍。"
可没人告诉她,这个"忍"字,要嚼碎了和着血往肚里咽。
而老舍到死都在,2个女人之间拉扯。
他给赵清阁写信,说"想一起写剧本",转头又跟老婆胡絜青保证说,"再也不见她"。
好一个端水大 师,伤透了2个女人的心。
蕞让人唏嘘的是赵清阁。
这个宁死不嫁人的硬气姑娘,在上海搬了7次家,就为了躲老舍。
最后留下一封绝交信,"今生无缘,各据一城,永 不相见",和老舍老死不相往来。
1966年,秋天的太平湖边,68岁的老舍,攥着赵清阁的绝交信,站了整夜,最后投湖自尽。
胡絜青整理遗物时,从箱底抖出件月白色旗袍。
布料已经脆得不敢碰,领口绣着朵将谢未谢的玉兰,正是当年她带着3个孩子千里寻夫,被老舍挡在门后的赵清阁的衣裳。
她摸着老舍手写的"清阁藏书"印 章,突然笑出声:"当年你要早说屋里藏了人,我省得带孩子跑这一趟。"
3个孩子谁都没敢告诉母亲,那年父亲堵在门口时,赵清阁的旗袍,就挂在门后的衣架上。
就像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母亲临终前攥着的那张全家福背面,用褪色的钢笔水写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说到底,这就是2个才女,和1个男人的半生纠缠。
胡絜青,守着名分,吃尽苦头;
赵清阁,守着骄傲,孤独终老;
老舍,守着"齐人之福",直到投湖那刻。
3个人的电影,谁都没拿到想要的人生剧本。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菜市场大妈常念叨的话:"甘蔗没有2头甜"。
老舍想要红袖添香的赵清阁,又舍不得贤惠持家的胡絜青,最后活活把3颗心,都磨成了渣。
这世上蕞毒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我都想要"。
姐妹们,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历史上,无数个“胡絜青”教会咱们:别信什么"我养你"的鬼话,当年说"要能吃苦"的男人,转头就让别人吃糖。
无数个“赵清阁”提醒咱们:再上头的感情,也得留条退路,你看那"各据一城"的决绝,不正是80年前的"及时止损"?
下次再遇到催婚催生,就把这故事甩给他们看。
民guó才女,尚且有这么多不得已,咱们新时代女性更得牢记:
嫁人从来不是必选项,把自己活成靠山,才是正经事。
来源:玥来玥好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