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全球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但传统高密度养殖依赖频繁换水以清除氨氮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和病原体传播风险增加。
**文章信息**:https://doi.org/10.3390/fishes10030106
01 研究背景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全球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但传统高密度养殖依赖频繁换水以清除氨氮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和病原体传播风险增加。
生物絮团技术(BFT)通过微生物群落调控水质,将有机废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蛋白源,成为绿色养殖的新选择。然而,BFT在斑节对虾成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及机制尚不明确。
02 实验方案
明科生物提供了16S微生物多样性等服务。
03 实验结果(节选)
a. 水质优化
ZC组通过生物絮团将TAN和NO₂⁻-N浓度快速降至安全水平(图1A-B),而C组依赖换水,水质波动大。
ZC组溶解氧(DO)略低但稳定,pH通过添加碳酸盐维持(表2)。
b. 生物絮团形成与微生物群落
ZC组絮团体积随养殖时间增加至19.6 mL/L(图2),絮团结构致密,含丰富益生菌(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图3)。
C组以蓝藻(Cyanobacteria)为主,可能产生毒素,增加虾的应激风险。
c. 生长与免疫提升
ZC组优势显著:最终体重(11.46 g vs. 9.38 g)、存活率(75.9% vs. 35.8%)、饲料转化率(1.90 vs. 3.44)均优于C组(表4)。
免疫增强:ZC组溶菌酶(LZM)和抗脂多糖因子(ALF)表达上调(图4),表明抗菌能力提升;SOD活性升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增强。
d. 环境与经济效益
ZC组用水量仅为C组的6%(0.98 vs. 16.02 m³/kg),大幅降低资源消耗(表4)。
04 结论
生物絮团技术(BFT)通过微生物调控水质,为斑节对虾提供稳定生长环境,显著提升产量、免疫力和饲料利用率,同时减少水污染。
**未来方向**:
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大规模应用中的絮团管理(如控制浊度和硝酸盐积累),推动水产养殖的绿色转型。
来源:农村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