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农村生活有着别样的节奏和风景,生产队作为大家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野间挥洒汗水,也在这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实用又充满时代特色的物件。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生产队时期,有着许多独特的老物件,它们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故事,如今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那时候,农村生活有着别样的节奏和风景,生产队作为大家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野间挥洒汗水,也在这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实用又充满时代特色的物件。
这些老物件见证了那段艰苦奋斗却又朴实无华的岁月,它们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人们独特生活方式。也许大家已经逐渐忘记这些记忆,今天就让我们用一组照片再来走近那些年生产队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条件普遍一般,又是在农村生活,一到冬天就冻得人睡不着觉,一到夏天又热得人在田地里中暑,生活也是非常不容易。
再艰难的环境也要生产和生活,更何况百姓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对于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通过自制热水袋,晚上灌热水进去用来暖床,非常舒适。
在照片中,只见眼前的白色热水袋是瓷制成的,扁扁的,上面还挂着绳子,虽然瓷制的重量很重,但导热性也比较好,放在被子里,不出一会儿整个床都暖烘烘的,随着不断的更新换代,热水袋如今已经发展为了插电的版本,非常方便。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衣服是否整洁,妆容是否得体,在上世纪那个年代,百姓们也是非常讲究,生活的辛苦也未曾磨灭大家对生活的热爱。
那时候大家在地里耕田时穿什么倒是无所谓,但遇到逢年过节,串门走亲戚,大家也想给亲友呈现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而衣服的整洁便成为了最重要的标志。
在照片中,只见眼前是一个那时候的熨斗,它为深棕色,形状宛如一个小锅,甚至还有一个让人握住的把手,实际上锅内主要用来装木炭,装满后木炭会发热,高温进而通过底部作用于衣服上,起到将衣服熨平的作用。
在上世纪的生活中,很多生产队的百姓生活日常都非常无聊,每天除了在地里做工,就是忙活家中的琐碎小事,一天几乎没有娱乐和休闲的时间。
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和手机,人们的娱乐和休闲方式要么是盼望着有人能来村里放电影,或者去村口拉家常,村里还有一个广播能勉强解解乏。
在照片中,只见眼前的广播非常破旧,木质的广播宛如一个方形盒子,上面装饰着一颗五角星,十分具有年代特点,当时为了鼓励大家认真干活,广播里还会播放一些红色歌曲,让大家的精神更为饱满。
在生产队时期,大家干活都非常认真且努力,但即便如此在那个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的时代,大家只能依靠纯人力干活,不仅速度比较慢,还非常累人。
因此,那时候为了节约一点人力,大家也会用动物来帮忙干活,例如驴可以拉车和托货,牛可以用来耕地,农民们还做出了很多方便耕地的农具,非常聪慧。
眼前的照片展示了耕地用的犁,其主要用来搭配着和牛一起使用,犁的一端套在牛的脖子上,另一端则由人来推和控制方向,土地能迅速被耕种得非常松软,后面播种也非常方便,植物也能更好的在土地中生长。
在生产队时期,农民们除了每天耕地的收入,大家还会去想方设法的增加收入,毕竟当时家家户户的人都很多,养家的负担很重。
于是,那时候在农村就出现了男人在外耕种,女人则将家中的收成用箩筐挑着去集市售卖,多多少少也能补贴些家用,可见那时候人真实勤劳且淳朴。
在照片中展示了当年人们用的箩筐,只见箩筐高且深,大家经常用扁担来挑,箩筐可以装很多的蔬菜和瓜果,甚至当父母都要出去干活时,箩筐里还能挑着小孩一起去工作呢,对小孩来说也是一段珍贵且新奇的童年记忆。
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让人为之惊叹,在那个没有机械化耕种的时代,大家都是纯拼体力在田里劳作,因此想要省力气就只能自己想些小办法。
尤其是插秧这样的活,虽然说只用弯着腰将一株株秧苗插入地里,看似不用费多大力气,但实则插一天秧你就会发现简直累得人腰酸背痛,数千次的弯腰让人叫苦不迭。
在照片中,眼前的农具名叫秧马,主要给农民们的插秧提供便利,深色且朴素的外表长得非常像小孩子做的木马,在插秧时,农民们只需要坐在上面,随着秧马前后摆动的幅度,人们可以随时调整自己插秧的位置,用不了多久就能把自己周围的地里都插满。
在那个年代,人们做饭也不像现在一样有方便的天然气,轻轻的扭动一下按钮火苗就窜出来,那时候做饭纯靠柴火,虽然费劲,但做出来的饭也非常香。
柴火想要成功生起火也非常麻烦,当时人们都用风箱来将小火苗吹起来,这也是个技术活,拉得好火苗蹭一下就能起来,拉不好还会拉得自己一脸灰。
在照片中,只见风箱由木头制成,外形好像一个行李箱,最上方有一个拉杆,拉住拉杆,一前一后抽动则能成功生起火,看起来非常好玩,真正拉起来也需要耗费大量的力气,各种各样的巧妙工具也说明了人们的智慧。
爆米花又是多少孩子们童年的记忆,每一次跟着父母去菜市场,看见路边有卖爆米花的小摊,在香味的吸引下,小朋友们都走不动路,一定要缠着父母买上一斤。
在上世纪,人们爱吃的爆米花并不是由现在这样透明的机器爆出来,而是用老式的滚筒爆米花机,这样爆出来的爆米花不仅香甜,过程还充满了趣味。
在照片中,只见爆米花机是一个铁制的圆形滚筒,爆爆米花时需要反复的转动滚筒上的长杆,使得爆米花均匀受热,只要听见“砰”的一声爆炸响声,则是爆米花好了的讯号,这香味能传出好几米,整个过程也会吸引很多小孩驻足观看。
每个小孩的童年都少不了玩具的身影,现在的小孩童年都喜欢玩电子产品、乐高和各种玩具枪,那时候可没有这条件,大家的玩具大都是用家中不要的废品自制而成。
即便那些玩具很简陋,但承载着孩子们最纯真的快乐,大家聚集在一起,即便是抽陀螺或者一个铁圈,也能开开心心的玩一下午,这便是童年的美好。
在照片中,只见一群小朋友凑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男孩正在滚铁圈,又废铁丝制成的圆环在地上滚得稳稳当当,男孩用一个钩子在后面牵引着,身后还有很多小伙伴,他们似乎是轮流着玩滚铁圈,感情非常好。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大家都非常的节约,平日里的生活物品也是能省则省,对于破烂的衣服和家具等等,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也不是更换,而是修一修还能用,
正因如此有了那句俗语“缝缝补补又三年”,由于物资的匮乏,除了衣服裤子会打补丁,孩子之间的衣服也会换着穿,经常大孩子的衣服穿完,小孩子再接着穿。
在照片中,只见眼前展示的是撑袜子的小器具,木质的器具能够将袜子撑起来,方便人们在袜子破洞时更好的缝补,当鞋子想要透气时,这个器具还能用来撑住鞋子,也是非常方便。
单车在那个时代也是比较奢侈的存在,作为四大件之一的存在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大多数人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着。
然而,对于小孩子来说,家中能有一辆单车可谓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坐在家长的自行车上,吹着风,吃着冰棍,简直是童年最快乐的回忆。
在照片中,只见一个戴着眼镜的小孩,穿着背心坐在单车的前杠上,身后似乎是爷爷正在骑着单车,单车的后座还贴心的绑住了布给小孩坐,单车前面的恶篮筐里面放满了物品,氛围一片其乐融融。
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作业也很多,因此很多家庭还准备了打印机,只要用手机一连接就能直接传输文件打印,完美了适配了作业多的现状。
相较于现在的简便,上世纪的孩子们学习可没有这么幸福,那时候大家都用油墨打印机,在照片中,只见油墨打印机需要自己刷墨水进行打印,时间长还容易弄脏手,非常不方便。
这些老物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却是那个时代独具特色的记忆符号。它们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时光流转,或许有些物件已淡出视野,但它们留存的记忆却永远值得珍藏。如今再看这些老物件,是否也勾起了属于你的那段温暖回忆?
来源:万物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