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王为兰学术继承人王德敏,如何发展虫药在痹症治疗中的应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9 13:40 5

摘要:在中医痹症(风湿免疫疾病)治疗领域,“虫药治痹” 的理论与实践历经千年沉淀,而当代医家的传承与创新则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德敏,作为国医痹症大师王为兰教授的嫡传弟子,在继承导师 “益肾通督” 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突破性地拓展了虫类药在痹症中的

在中医痹症(风湿免疫疾病)治疗领域,“虫药治痹” 的理论与实践历经千年沉淀,而当代医家的传承与创新则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德敏,作为国医痹症大师王为兰教授的嫡传弟子,在继承导师 “益肾通督” 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突破性地拓展了虫类药在痹症中的应用边界,形成了 “传承有根、创新有据” 的诊疗体系。她的探索不仅深化了中医对痹症病机的认知,更以现代科学视角赋予虫药疗法新的时代内涵。

一、溯源:王为兰学术思想与虫药治痹的根基

王为兰教授作为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提出痹症核心病机为 “肾虚督寒、痰瘀互结”,治疗当以 “益肾通督、活血通络” 为根本。在其经典著作《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虽未系统阐述虫药应用,但已隐含 “顽痹需用虫药” 的思路 —— 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期关节僵直时,常配伍桃仁、红花等活血药,而王德敏主任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将 “通络” 层次从 “血脉” 深入至 “骨络”。

传承要点:

病机共识:认同痹症日久必夹瘀,且 “瘀滞” 可深伏骨节,非草木药所能通达;

治则延伸:在 “益肾通督” 主方中加入虫药,形成 “补肾壮督为体,虫药通络为用” 的治疗模式。

二、创新:王德敏对虫药治痹的三大突破

1. 病种拓展:从单一骨痹到多元痹症

王为兰教授时期,虫药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顽痹”。王德敏主任则将其应用拓展至:

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以水蛭、虻虫破血逐瘀,治疗结节性红斑、大动脉炎等,改善血管狭窄与缺血症状;

代谢性痹症(痛风):用土鳖虫、地龙清热利湿、通利关节,配合泄浊方降低尿酸,溶解痛风石;

神经痛性痹症:全蝎、蜈蚣配伍川芎、延胡索,治疗顽固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起效速度优于单纯草木药。

案例:某痛风患者尿酸 680μmol/L,足部痛风石破溃不愈,王德敏以 “虫药三联”(地龙 15g、土鳖虫 10g、全蝎 6g)配合清热利湿中药,3 个月后尿酸降至 320μmol/L,破溃处愈合,痛风石体积缩小 50%。

2. 机制阐释:引入现代药理的科学佐证

王德敏主任团队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观察,首次系统梳理虫药的现代作用机制:

全蝎含蝎毒素、多肽,可抑制 NF-κB 炎症通路,镇痛作用强于吗啡 10 倍,对应关节炎症、疼痛的病理环节;

蜈蚣含组胺样物质、多糖,能调节 Th1/Th2 细胞平衡,改善免疫紊乱,适用于自身抗体异常的病症(如 RA、SLE);

水蛭含水蛭素、透明质酸酶,可抗凝溶栓,降解纤维蛋白沉积,针对血管炎、关节僵直发挥作用;

僵蚕含草酸铵、蛋白质,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过敏反应,常用于过敏性关节炎、荨麻疹性血管炎等。

意义:将传统 “搜风通络” 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病理学对接,为虫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中医痹症诊疗走向循证医学。

3. 剂型革新:从传统汤剂到精准给药

针对虫药 “药力峻猛、口感难适” 的问题,王德敏主任开发三类新剂型:

虫药散剂:全蝎、蜈蚣等研为极细粉(800 目),装入胶囊,既保留活性成分(避免高温煎煮破坏酶类物质),又减少汤剂腥味,患者依从性提升 60%;

虫药透皮贴剂:以虫药提取物配合透骨草、乳香等制成外用贴剂,用于关节局部瘀滞(如膝关节滑膜炎),经皮吸收直接起效,避免口服伤胃;

虫药膏方:在冬令膏方中加入鳖甲、龟板等虫胶类药物,以 “血肉有情之品” 补肾填精,适合痹症缓解期的长期调理。

三、思辨:虫药应用的 “守正” 与 “出奇”

1. 守正: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

王德敏主任强调,虫药始终是 “佐使” 而非 “君药”,需遵循:

虚证慎用:气血大亏者(如贫血、低蛋白血症),必先以黄芪、人参等扶正,再佐少量虫药(全蝎 3g、蜈蚣 1 条);

中病即止:急性期虫药使用不超过 6 周,缓解期以每月 “冲击疗法”(每周 3 剂含虫药方剂)维持,防止久服耗气伤阴。

2. 出奇:危急重症的破格应用

在痹症危象(如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中,她突破常规剂量:

水蛭用量:从常规 3-5g 增至 8g,配合丹参、川芎嗪静脉滴注,快速改善肺微循环;

蜈蚣配伍:与乌梢蛇、蕲蛇同用(“三虫合剂”),搜风涤痰,曾使一位 FEV1/FVC

四、传承:学术思想的立体化传播

为推广虫药治痹经验,王德敏主任构建 “三维传承体系”:

文献传承:参与修订王为兰教授《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再版,新增 “虫药治痹” 专章,收录典型医案 50 余则;

临床带教:在北京中医医院开设 “虫药治痹” 专题门诊,每周带领学生复盘病例,强调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辨证思维;

科普创新:通过短视频平台讲解 “虫药不是‘以毒攻毒’,而是‘以通治乱’”,破除公众对虫类药的恐惧,相关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

五、展望:虫药治痹的未来方向

谈及虫药研究的发展,王德敏主任指出两大趋势:

精准化:通过基因检测(如 CYP450 代谢酶基因)预测患者对虫药的敏感性,避免过敏或疗效不佳;

绿色化:探索虫药替代品(如人工合成水蛭素、蚕蛹提取物),减少野生昆虫资源消耗,符合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王为兰教授的 “益肾通督” 到王德敏主任的 “虫药通络”,中医痹症治疗的每一次突破,都源于对经典的深刻领悟与对临床的敏锐观察。王德敏的实践证明,传承不是简单的 “复刻”,而是在坚守病机理论与治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吸纳现代科学成果,让虫类药这一古老疗法在当代焕发新生。正如她在学术讲座中常说的:“医道如水,唯顺势而流,方能汇集成江海。” 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这种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 的精神,正是中医走向未来的重要密码。

来源:西瓜味的夏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