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入侵土壤生态系统,蚯蚓成重灾区污染率高达30%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9 15:05 5

摘要:苏塞克斯大学与埃克塞特大学的科研团队对51个地点的花园、草地及农田进行采样,在分析的580余份样本中发现:每十只昆虫中就有一只胃含微塑料。

甲虫与蠕虫正在吞食塑料。研究首次证实:昆虫已成为食物链中的微塑料载体。

尘埃落定!整个食物链正被塑料全面包裹。

科学家首次在甲虫、蛞蝓、蜗牛及蚯蚓等生物体内发现塑料碎片,这为广泛存在的微塑料污染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敲响新警钟。

研究人员指出,污染物正通过食物链向鸟类、哺乳动物甚至爬行动物传递,使隐性危机演变为系统性灾难。

苏塞克斯大学与埃克塞特大学的科研团队对51个地点的花园、草地及农田进行采样,在分析的580余份样本中发现:每十只昆虫中就有一只胃含微塑料。

蚯蚓受害最严重,污染率高达30%;蛞蝓与蜗牛紧随其后,微塑料检出率达24%。

土壤生物沦为塑料牺牲品

研究表明,塑料污染不仅是海洋问题,塑料降解过程中释放的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中同样危险。过去的研究证实,动物摄入塑料会导致发育迟缓、器官损伤及生育能力下降 —— 土壤中降解塑料渗出的化学物质正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

一只黑甲虫体内发现的尼龙碎片长度接近其体长的四分之一。在被检测的无脊椎动物体内,最常见的塑料类型是聚酯纤维(主要源自衣物纤维,通过人类污水污泥进入环境)。

"微塑料已在食物网的各层级无处不在",苏塞克斯大学环境生物学家菲奥娜·马修斯教授指出,"当前污染源焦点集中于垃圾,但本研究表明污染源呈现多元化,从衣物纤维到涂料颗粒均有涉及。当务之急是厘清不同塑料对生态系统的具体危害机制,并大幅减少其环境排放量。"

食物网陷入塑料围城

尽管以腐烂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和分解者污染程度最高,但瓢虫等肉食物种同样未能幸免——它们常通过猎物吞入较大塑料碎片。该发现为塑料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危害拉响新警报。

研究首席作者、苏塞克斯大学生态学博士生导师艾米莉·思里夫特表示:"污染范围之广超出预期。这是首项证实塑料持续存在于陆地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我们早期在刺猬粪便中发现同类塑料,它们似乎正通过无脊椎猎物进入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食物链。"

埃克塞特大学合著者塔玛拉·加洛韦教授强调:"为减少微塑料向食物网的渗透,必须首先查明其传播途径。本发现是揭示微塑料污染对野生动物全面影响的关键第一步。"

据苏塞克斯大学新闻稿,这项涵盖四个食物链层级、六类无脊椎生物的研究,清晰展现了塑料对陆地生命的渗透深度。

来源:知新了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