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诗:我们需要和拥有什么数据来监测全球生物多样性?在版纳植物园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摘要:2024年12月11日,胡丽诗(Alice C. Hughes)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讨会上做了以“我们需要和拥有什么数据来监测全球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主旨报告。

2024年12月11日,胡丽诗(Alice C. Hughes)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讨会上做了以“我们需要和拥有什么数据来监测全球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主旨报告。

胡丽诗是香港大学副教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副秘书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教授。她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200多篇论文的作者,她在2023年生态学方面被引用最多的研究人员中排名前2%。她是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的主席,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数据大使,《气候变化生态学》主编,也是联合国各工作组、多个非政府组织及其工作组的成员。她还与各国科学部委合作,起草政策简报,并与联合国特派团合作,为更有效的科学驱动政策提供参考,包括目前担任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监测框架评估报告的主要协调作者。

Alice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主题,涉及了解生物多样性模式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素,目的是在各个尺度上为更有效的保护提供信息。她和她的团队收集并利用各种数据来开发新的方法和框架,然后将结果整合到政策和实践中。她的研究推动了对高质量数据和理解的需求,以期实现基于证据的变革。通过在科学和填补关键数据和知识空白之间架起桥梁,她希望促进向更可持续和生物安全的未来过渡。

在此次研讨会上,她谈到,随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和相关监测框架的启动,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需要重新审视如何监测自然系统,并确保我们拥有监测变化所需的数据。与GBF之前的爱知目标不同,人们已更加认识到监测和使用指标以确保我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必要性。然而,许多关键指标缺乏以所需的频率跟踪进展的区分度,此外,尽管存在不断增长的数据量,但这些数据并不总是得到适当的使用或具有有效使用所需的敏感性。因此,人们需要对目标的结构、现有指标和不匹配之处做更深入的了解。

在描述了人们目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模式和趋势的认识水平后,Alice回顾了GBF背景下地理空间数据的最新演变,讨论了其应用、局限性以及监测GBF不同要素所需数据的普遍差距,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其他要素。Alice还谈到如何评估数据需求的最佳实践,以及确保在其限制范围内如何有效使用数据。此外,Alice强调了FAIR和CARE数据标准的必要性,包括数据的访问共享和标准化,以及许多地区关键数据库的碎片化。最后,Alice介绍了调和数据差距的策略,以确保人们在各个层面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本文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转发请标注来源。

编译 | Richard

编辑 | Maggie

来源:科学荣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