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战神”今何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30 13:54 6

摘要:可如果把这个问题限定在2025年,你会发现,这就成了一个单选题。在当今的互联网语境里,“大明战神”是一个专属代号。

谁是真正的“大明战神”?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几年前,网上肯定吵翻天。

“开国大将”徐达算不算战神?“封狼居胥”蓝玉算不算战神?“文武全才”王阳明算不算战神?“抗倭名将”戚继光算不算战神?“巾帼英雄”秦良玉算不算战神?

可以说,从明初到明末,最不缺能打的将才。

可如果把这个问题限定在2025年,你会发现,这就成了一个单选题。在当今的互联网语境里,“大明战神”是一个专属代号。

它只属于李景隆。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位于南京的李文忠墓园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人们在感慨李文忠陷阵杀敌勇猛的同时,免不了提一嘴他的这个“宝贝儿子”。这位勋贵二代的大名丝毫不逊自己老爹。

可能连李景隆自己都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在死后的600多年,突然意外走红,还成为众多年轻人热捧的对象。

这位“战神”没有显赫的陵寝,没有哀荣的祭文,但一个个表情包、一条条弹幕,如黑色幽默,填充着历史的留白。

平行世界的“草包将军”

可能有些读者看到这里会觉得蒙。“这还是我知道的那个李景隆吗?”

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他的身份很刻板:

朱元璋的“实在亲戚”。他爸李文忠,管朱元璋叫舅舅,小时候扑在老朱怀里,抹过鼻涕抹过泪的主儿;

朱允炆的“坑货老表”。要不打仗时,小皇帝怎么非要让他带兵呢?当然,几十万大军被打得溃散如沙,那是后话;

朱棣的“第一功臣”。燕王靖难的人马兵临城下,一场血战在所难免的时候,因为李景隆的临阵投敌,金川门轰然洞开……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了李景隆与朱棣大战的前因后果

如果用一个词评价史书中的李景隆,“草包将军”,再合适不过。

但如果打开今天的社交媒体,搜索“李景隆”三个字,你会发现,仿佛进入无数个平行世界:

在各种历史题材的网络文学中,重生成为李景隆,成了极热门的题材;

在海量二创的动画中,李景隆同样收获了大量的粉丝,他常以金牌绿叶的形象出现,帮助穿越的主角纵横大明。

还有不少人,为他混剪个人向的MV,甚至经常出现的背景音乐,还被冠以“李景隆的小曲”的名号。

为什么?因为大家调侃他、嘲笑他,竟也发现,李景隆不过也只是大历史下的小人物。

他有嫉妒心,他立场不坚定,但这种种缺点,都像是大潮汹涌下的身不由己。李哥除了“菜”,似乎也很难再找到什么大的“黑点”。

但,“菜”恰恰又是网友和他共情的连接点。

他的“菜”,很像是对权力游戏的叛逆:朱允炆优柔、朱棣权谋,谁胜谁负,肉都烂在锅里,关我李景隆什么事?玩什么命?

他的“菜”,又像是对历史偶然性的戏谑:前脚为燕军送上“粮草大礼包”,后脚打出朱棣登基的“最后一脚助攻”,他让整场靖难之役沾染喜剧色彩。

他的“菜”,还像是暗合了当下网友们的心理代偿,充满了对失败者的共情。毕竟,“菜”不应该成为被口诛笔伐的原罪。

成功学的叙事,在李景隆的身上消解,于是,大家开始接纳,戏谑地接纳每个个体无常的命运。

被嫌弃的“战神”的一生

透过上面多元宇宙的李景隆,回望历史,你会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宿命感:

他人生得意之际,确实是帅,帅出了天际;他沦落凄惨之时,是真的惨,惨没了人寰。

举个例子,在互联网的二创作品中,李景隆总是以喜剧人物的形象出现,尤其是动画里的他,总是一撇小胡子、两个小眼睛,讲话的时候乐乐呵呵。

在网上大量二创动画中,李景隆总是顶着小沈阳的脸

以至于有网友调侃,“如果历史上的李景隆长得不像小沈阳,那么一定是李景隆自己的问题。”

但实际上,在碰上朱棣之前,小沈阳,不对是李景隆,还是相当“靠谱”的:

颜值靠谱,史书里说他是“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核心业务靠谱,从平羌大将军、征虏大将军,一路做到了左军都督府的都督;就连吟诗作对,他也相当靠谱,“五云路归知何处,犹向西风独倚阑。”

岂一个帅字了得!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无常。三场关键战役,北平围城、郑村坝溃逃、白沟河惨败,一步步给他打到自闭。

等他回过神来,惊觉自己已经被钉在“误国庸将”的耻辱柱上:自负、怯懦、无谋,“纸上谈兵的赵括”,以及“燕军的运输大队长”。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记载,李景隆在永乐朝还曾参与修撰史书

再举个例子,网友慈悲,总是在小说中给李景隆一个好结局。要么涉险逃生,得以善终,要么漏船载酒,最后君臣一笑泯恩仇。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大明战神”的结局却要凄惨得多。

《明史》的版本,是墙倒众人推,满朝文武一个接一个弹劾李景隆,最后他的爵位也没了,财产也没收了,李景隆绝食了十天,没死掉,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

《石匮书》的版本:朱棣下令查抄李景隆全部田产宅院,将其全家幽禁于府邸,十余年间禁止与外通婚嫁娶、操办丧葬仪式、置办私产。

李景隆饿得不行,忽然想到当年道长张三丰给他家留下斗笠和粮袋,为了活下去,他开始播种自救。朱棣看到宅内飘起炊烟,知道老李家命不该绝,便不再深究。

这两个结局,多少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前一个大难不死,后一个涉险过关。但《万历野获编》的说法,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惊肉跳:

李景隆全家从永乐四年一直关到了正统十三年,整整四十多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吃、没有穿,后代近亲结婚,李景隆本人更是活活冻饿而死……

再会,李景隆

不难发现,李景隆的死亡充满潦草感:

正史仅以“永乐末年去世”寥寥数笔记述,墓葬位置成谜。有人推测其墓早已湮灭于荒野,或因其声名狼藉无人修葺,也有传言称朱棣暗中毁墓泄愤。

真相怕是难以还原了,但可能性却有很多种,也许我们可以严肃分析一下,这位“大明战神”而今何在。

晚年的他,会不会跟着迁都的队伍一同去了北京,并且埋骨北方?

也许会,但很可能不会,毕竟迁都北京的时候,很多皇亲国戚都不愿意跟着走,留在了南京。况且,李景隆这样的“贰臣”“罪臣”,根本得不到朱棣的信任,谈何一同北上。

晚年的他,会不会想要落叶归根,油尽灯枯后葬回泗州盱眙老家?

也许会,但很可能不会,毕竟家在何处,甭说他,就连他的舅爷爷朱元璋都说不清楚。早年间,朱元璋当了皇帝认祖归宗,结果姐姐给他带到河边,说大概其就这附近吧。

晚年的他,会不会葬在弟弟李增枝附近,李增枝的墓已经发现,就在合肥肥东白龙镇。

也许会,但大概率还是不会。毕竟李景隆比他弟弟早走了不少年,《罪惟录》中写道,“未岁,景隆饥以死,而增枝存。”

事实上,如果把所有地点盘一遍,他最可能的安身之所,还是依大明规制,葬在父亲李文忠边上。

是的,就是那个钟山北麓、太平门外、蒋王庙西的李文忠墓。

对于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这里是藏在城区里的名胜古迹,一年只开放三天的神秘墓园。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历史的沉默”,恰与他生前的喧嚣形成反差。

或许,等到下一次开放的时候,可以进去走一走,听一首《李景隆的小曲》,或者读两段“大明战神”的“爽文”。

没准,这个600多年前的“大网红”,也在偷偷瞧着你呢。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图 | 来源于江苏文库、B站截图、番茄小说截图

特别感谢:明史专家马渭源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