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3年,占地24万多公顷。每年秋冬时节,2000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这里,记录有421种鸟类在此栖息。近年来,保护区持之以恒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累计实施湿地修复、退渔还湿约40余万亩,取得不俗的生态保护成绩。而最为瞩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3年,占地24万多公顷。每年秋冬时节,2000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这里,记录有421种鸟类在此栖息。近年来,保护区持之以恒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累计实施湿地修复、退渔还湿约40余万亩,取得不俗的生态保护成绩。而最为瞩目的是,每年都会有近500只野生丹顶鹤“用脚投票”迁徙到这里越冬,人工繁育的丹顶鹤也在这里通过野化放归,不断壮大着濒危的丹顶鹤种群。
既与丹顶鹤有着不解之缘,又成长为知名湿地修复师的李春荣,是保护区里最忙碌的人之一。
从“鹤爸”到“湿地修复师”
“我可能只有15分钟时间。”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李春荣不好意思地说道,刚从外地开完学术会议后赶回保护区的他需要立马又投入到巡护工作中。今年正好50岁的李春荣已将人生的26年奉献在保护区,他的身份经历过养鹤人、巡护员再到湿地修复师的多种转变。
保护区内对互花米草进行治理
李春荣大学毕业时曾放弃上海一家农场的邀请,毅然回到家乡的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畜牧专业的他刚进保护区便被分配到人工繁育丹顶鹤的岗位,成为一名见习“鹤爸”。“记忆比较深的是,当时我第一次观察到有几个蛋都陆续有小鹤出来了,就有一个蛋没有动静。小家伙力气小自己出不来,我们就采取人工辅助破壳的方式,把小孔弄大一些,帮助它出来,不然时间长了要闷死了。”给小鹤接生后,李春荣通过观察着它的食量、肠胃消化情况,精心把体质弱的小鹤成功养活养大。一种守护生命、敬畏自然的使命感在他的心里逐渐成长。
李春荣(右)和同事在进行巡护监测
2010年,随着保护区的发展需要,李春荣被调动到管护科开展工作。管护科的工作人员们常年与湿地动物们保持同样作息。天一亮,他们便驾车走上巡护路线,双筒望远镜里动物开心他们就开心,动物遇阻他们最着急。“以前保护区面积大,巡护只有四五个人难以及时全面巡护。如今,我们人员已经增加到四十多人,同时还配备大量监控摄像头,有了无人机、执法车、执法巡逻船等,真正做到无死角巡护。”谈到这里李春荣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道,如今的巡护工作通过大数据平台智能整合后,用手机一点就能看到保护区实时情况与全貌。
在管护科忙碌的工作节奏中,李春荣还带领同志们慢慢肩负起鸟类调查、环境变化监测、湿地修复等工作。从知网等学术平台上查询可以发现,自2021年以来,李春荣开始每年都参与一些与湿地修复相关的学术论文撰写。今年2月和7月份,他参与撰写的两篇论文围绕沿海滩涂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和防治提出相应对策,把在保护区形成的湿地修复经验传播得更广。
湿地修复成造“美”密码
下午时分,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无数种大小鸟类悠闲飞过落在树梢,水面上还不时泛起它们低飞或戏耍时激起的波纹。李春荣告诉记者,湿地修复的成效并不能直观体现在数据或文件上。保护区非核心地带划分有一块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修复后的湿地四季四景。记者有幸在不同时间到过这里,印象中春天万物复苏湿地一片嫩绿,夏天麋鹿成群追逐嬉戏,秋天层林尽染百鸟迁徙,冬天丹顶鹤翩翩起舞……今年国庆假期就有6.85万人次游客走进生态旅游区,见证到湿地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似的还有东台条子泥湿地,近年来,条子泥不断加大实施湿地修复保护力度,先后修复湿地3.6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2万亩,千方百计给鸟让地,为鸟留食。每年来此驻足停歇的候鸟有上百万只,其中包括勺嘴鹬、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近20种濒危珍稀鸟类。条子泥湿地“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被誉为自然遗产保护的“中国样本”,条子泥湿地保护修复案例入选第二届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李春荣欣慰地向记者介绍,随着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保护区附近已在实行生态有机种养殖模式,不铺设人工设施,投放无公害、不会产生污染的饲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间接改善了保护区缓冲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位于江苏东北沿海的盐城,凭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等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家底,打造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从盐城的生态修复保护生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生态修复优化,通过退养还滩、生态补水、污染控制和综合整治等措施,科学合理地稳步实施湿地修复项目是当下江苏“生态美”的又一新密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