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KubeSphere 是青云科技自2017年开始立项的开源容器管理平台,同时提供企业版以支持商业客户。尽管起步时已有Rancher、OpenShift等竞争对手,但通过选择开源作为“弯道超车”的方式,KubeSphere在社区活跃度、产品丰富度及用户数量等方面
近日,青云科技云原生产品负责人于爽对外表示,云原生依然是AI的重要承载基础,对于青云来说,KubeSphere云原生业务将坚持走开源的路线。
KubeSphere 是青云科技自2017年开始立项的开源容器管理平台,同时提供企业版以支持商业客户。尽管起步时已有Rancher、OpenShift等竞争对手,但通过选择开源作为“弯道超车”的方式,KubeSphere在社区活跃度、产品丰富度及用户数量等方面已达到与这些主流平台抗衡甚至超越的水平。
于爽介绍,青云科技早期的产品理念是“软件会吞噬一切”,即软件定义一切;到后来则强调“云原生会吞掉世界”。而到了2024年,随着AI技术的发展,虽然有“AI会吞掉软件”的说法,但底层承载仍然离不开云原生架构(如Kubernetes)。
尽管表面上看AI似乎正在取代传统软件的地位,但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英伟达还是OpenAI等公司,其背后的工作负载和技术栈依旧依赖于云原生架构来实现。因此,可以说云原生依然是AI的重要承载基础。
在发展路径上,青云选择了开源这条路,“我们很早就看到云原生整个生态一定是新一代的计算基础架构,青云是专注于底层基础设施的,必然会在某个时间点选择这条道路。”在于爽看来,每个开源项目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模仿其他项目的成功模式。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KubeSphere不仅限于单一产品,还衍生出了多个围绕客户需求展开的开源项目。
截至目前,KubeSphere已经累计了超过500万次安装量,并拥有大量的外部贡献者,这表明社区对其产品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而在商业化方面,青云在同时探索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发展。于爽表示,在国内市场,青云从最初只关注如何使用容器化技术到现在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云原生技术优化关键业务流程,客户的需求逐渐深化。此外,由于国产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也给青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外市场上,青云采取了一种轻量化商业模式——通过开源渗透市场并借助合作伙伴进行转化。这种模式使得像土耳其机场这样的海外严肃客户也开始使用KubeSphere企业版。
事实上,青云科技坚信开源是构建强大客户群体的有效途径。因此,2025年,青云将继续优化技术架构,加强可观测性、跨基础设施集群管理和边缘AI三个方向上的投入,旨在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同时,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差异性需求,青云灵活调整策略,既能够满足国内客户对于复杂业务场景的要求,也能高效应对海外客户较为基础的需求。
于爽说道:“我们会持续加大开源的力度,加大对开源的投入。当然,我们会更科学地做这件事,有方式方法。”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