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岁的张明(化名)正在读高二,明年即将面临高考。然而,最近他却辍学不去了。母亲崔女士为此非常着急,曾经吼过、骂过儿子,但没有效果。张明不但听不进去,反而直接选择外出打工。崔女士原本以为这份辛苦的工作坚持不了几天,孩子就会哭着求着回家上学。没想到,最后等来的却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3日讯,17岁的张明(化名)正在读高二,明年即将面临高考。然而,最近他却辍学不去了。母亲崔女士为此非常着急,曾经吼过、骂过儿子,但没有效果。张明不但听不进去,反而直接选择外出打工。崔女士原本以为这份辛苦的工作坚持不了几天,孩子就会哭着求着回家上学。没想到,最后等来的却是张明彻底放弃学业的消息。
纽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刘培喜在了解了张明的成长经历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张明上初中时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尖子生。但进入高中重点班后,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他的成绩不再突出,甚至成了班级倒数。刘培喜告诉崔女士:“孩子不是懒,而是缺乏内驱力。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业提不起兴趣。一旦外界压力减少,就完全失去了动力。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回热情和动力。只有提升内驱力,才能解决学业上的困境。”
刘老师建议崔女士一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质问换成倾听。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地找一些生活化的借口与孩子交流,比如“今天超市火龙果打折”“阳台的茉莉开了,要不要剪几枝放在你屋里?”进房间时不急着谈话,先做些整理衣物、浇花等小事,用肢体语言传递“我只是顺便来看看”的轻松感。同时,可以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分享一些生活琐事,语气要轻松自然,像朋友聊天一样。如果孩子一开始不愿回应,也不反感,可以每天坚持说5分钟左右,让他逐渐习惯这种无压力的交流方式。当孩子表达情绪时,不要急于说教,而应先回应他的感受,例如:“遇到这种事情确实容易心情不好”。此外,还可以运用“3-2-1沟通法则”,即3句倾听→2句共情→1句提问。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经历时,家长可以停下手中的事情,注视着他,但不过度靠近,并询问:“你是怎么处理的呢?”尽量避免使用“你应该”,而是换成“你觉得”,比如问孩子:“你觉得这事该怎么处理更好?”
第二,重新建立家庭中的联系和互动,让家变得有温度。每周可以安排一次全家一起参与的家务或手工活动。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请孩子帮忙,每一次帮助都能增强孩子的价值感。当孩子慢慢获得“我能行”的成就感后,这种感觉会逐渐迁移到学习上。此外,还可以创造更多轻松相处的机会,比如饭后“强制”散步15分钟。
第三,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可以将客厅的一角布置成开放的学习区,放上零食筐和靠垫,减少过于正式的学习仪式感,以免给孩子带来压力。同时,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参与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手机话费套餐如何选择更划算?当他主动学习时,家长不必过度夸奖,只需自然地递上一杯牛奶:“喝点牛奶再继续”。另外,可以把进步可视化,在日历上记录每天专注的时间,积累满一周就奖励一张电影票。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ID:jrtt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