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观点 | 大模型正由快AI转为慢AI

360影视 2024-12-13 14:03 5

摘要: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发展历程来看,AI(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初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到变换器(Transformer),再到基于变换器的双向编码器(BERT),直至现在的生成式预训练

大模型正由快AI转为慢AI

楼崇

前滩综研决策AI中心副总监

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发展历程来看,AI(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初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到变换器(Transformer),再到基于变换器的双向编码器(BERT),直至现在的生成式预训练变换器(GPT),我们见证了AI从特定领域工具,向通用型智能助手的转变。

AI的进化过程,能很容易联想到人类认知的发展轨迹。就像婴儿经历咿呀学语阶段,通过模仿和记忆来表达简单需求一样,早期的语言模型也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获得基础的语言能力。然而,这种简单的模式匹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在一道经典的数值比较测试问题上,当询问ChatGPT“8.9和8.11谁更大?”时,模型可能会因为简单地记住“11大于9”这样的模式而得出错误结论。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研究者们试图让AI“慢下来”,不再是即问即答,于是提示词工程师们开始在一些复杂问题上引入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 CoT)提示技术。通过引导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步骤,例如将8.9转化为8.90后再与8.11比较,模型能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这种方法虽然牺牲了一些响应速度,但显著提高了推理准确性。

在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RAG)技术的应用下,模型能获取最新且最相关的信息,大幅提升了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当AI能较好地满足人们查询、整理资料的需求时,人们开始进一步对AI提出能实时思考的要求。

最新发布的OpenAI o1模型(Strawberry)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模型能够进行实时推理,不再完全依赖预训练数据中的模式,这使其在科学计算、数学推理和编程等任务上的表现超越了GPT-4。

另外,神经符号推理(Neural-Symbolic Reasoning)也值得我们关注。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主要依赖于统计学习和模式识别,而符号推理系统则擅长逻辑推理和规则应用。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让AI系统既具备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又保持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的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这种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累积结果,而是在模型规模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突然出现的新特性。例如,GPT-4展现出的多模态理解能力和跨领域推理能力,就是这种涌现能力的典型表现。这启发我们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有目的地培养模型的某些能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涌现?

通过结合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认知计算(Cognitive Computing)的优势,让模型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多步推理,这才是提升AI系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关键。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技术架构的创新,还需要在模型训练范式上进行突破,包括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和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

未来AI的发展,不应局限于提升计算速度和扩大模型规模,还要更加注重推理的质量和可解释性。通过引入认知架构(Cognitive Architecture)和元学习(Meta-learning)等先进概念,我们期待更多像人类一样“思考”的AI系统能够诞生。而这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也需要我们对AI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当我们让AI“慢下来”,赋予AI更多的思考时间、推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它将不再是简单的模式匹配工具,而是能真正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助手。这种转变,标志着AI正在向着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迈进,而这正是未来AI发展的重要方向。

文章来源:2024年10月2日《国际对标研究报告》

图片来源:互联网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