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热冲击诱导钾逃逸优化硬碳结构用于钠离子电池

360影视 2024-12-16 09:08 3

摘要:钠离子电池(SIBs)因其在低功率电动车和电网储能中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电极材料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最终性能,尤其是负极材料的选择对于SIBs的商业化至关重要。硬碳(HC)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负极材料,因其在低于0.1伏的平台上展现出的高能量密度

钠离子电池(SIBs)因其在低功率电动车和电网储能中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电极材料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最终性能,尤其是负极材料的选择对于SIBs的商业化至关重要。硬碳(HC)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负极材料,因其在低于0.1伏的平台上展现出的高能量密度而受到重视。这种平台容量源自于碳层间隙和孔结构内的钠储存机制。然而,设计具有丰富孔隙结构和适度石墨化程度的HC负极材料一直是一个挑战,因为高温处理在调节孔隙的同时往往会导致过度石墨化,影响其电化学性能。此外,生物质作为合成HC的前体虽然具有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但其内在的灰分元素可能会在最终的HC产品中残留,导致导电性下降和钠离子储存位点的占据。

论文概要

2024年12月9日,温州大学侴术雷吴星樵、北京工业大学刘敏等合作在Chemical 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Potassium-Escaping Balances Degree of Graphitization and Pore Channel Structure in Hard Carbon to Boost Plateau Sodium Storage Capacity”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设计硬碳(HC)结构,通过利用生物质中固有的钾元素,采用新型碳热冲击(CTS)技术来优化HC的孔隙结构和减轻石墨化程度。在CTS过程中,钾相关化合物的有效释放与碳层竞争热吸附,从而在形成孔道的同时减轻石墨化。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制备过程,还降低了成本,并且减少了环境污染。优化后的HC负极在50 mA/g的电流密度下展现出了卓越的钠储存容量(357.1 mAh/g)和高初始库仑效率(90.7%)。此外,该研究还深入探讨了钾在HC结构演变中的双重积极作用,即作为孔形成剂和防止过度石墨化的屏障,为提升HC的钠储存性能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这种优化,不仅提高了HC的电化学性能,还为SIBs的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

研究亮点

钾的双重积极作用:研究颠覆了以往认为钾对硬碳(HC)有害的传统观点,首次揭示了钾在适宜的加热条件下(如碳热冲击,CTS方法)可以作为孔隙形成剂并扩大层间距,从而在低电位下显著提升HC的储钠容量。优化后的硬碳性能卓越:通过CTS方法优化后的HC展现出极高的可逆容量(357.1 mAh/g)和初始库仑效率(90.1%),这些性能指标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表现突出,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钠储存机制的深入理解:借助原位表征技术,本研究清晰阐明了HC中钠的储存机制,包括钠在表面活性位点的吸附、孔内吸附、层间插层以及在纳米孔中形成钠簇等四种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为进一步设计和优化HC负极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文概览

图1展示了通过不同热处理方法合成的三种硬碳(HC)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图1A-C)揭示了G-CTS2800具有最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最大的d002值(0.465纳米),这与其钾含量的显著降低相一致。相比之下,G-TFH1400表现出更密集的结构和更高的石墨化程度,d002值仅为0.389纳米。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图1D)显示所有HC样品均具有IV型曲线,表明了孔隙结构的存在。根据布鲁诺-埃米特-泰勒(BET)理论计算的比表面积(SSA)结果显示,G-CTS2800的SSA最高,而WG-CTS2800由于钾含量降低,SSA、孔容和中孔孔容均有所减少,表明钾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孔隙的形成。小角X射线散射(SAXS)图样(图1F)显示了G-CTS2800和WG-CTS2800在0.2埃⁻¹处的肩峰低于G-TFH1400,表明CTS方法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闭合孔。X射线衍射(XRD)图谱(图1H)和拉曼光谱(图1I)进一步证实了钾含量的变化与石墨化程度和缺陷数量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钾的释放和热处理方法对HC材料的结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图2总结了钾元素在碳热冲击(CTS)和传统管式炉热处理(TFH)方法中对生物质衍生硬碳(HC)结构演变的影响。在CTS方法中,生物质内部的钾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一方面形成孔道,另一方面与碳层竞争热量吸收,减轻高温下碳层的流动性,从而减缓石墨化程度,保持较大的d002值。而在TFH方法中,尽管在2000°C下成功释放了钾,但更大的热输入不仅导致了中孔的塌陷,还造成了过度石墨化。这些结果强调了钾元素在硬碳热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优化热处理方法来调控HC结构的重要性。

图3展示了在不同加热时间下,通过碳热冲击(CTS)方法处理前驱体至硬碳(HC)的结构演变。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图谱(图3A)显示,随着热输入的增加,钾元素从HC-40s的7.15 wt.%降至HC-56s的1.93 wt.%,并在延长保持时间后基本消失。X射线衍射(XRD)图谱(图3B)显示所有HC样品均显示出典型的无定形碳的(002)衍射峰。拉曼光谱(图3C)显示随着热输入的增加,石墨化区域增加,缺陷减少。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图3D)和孔径分布(图3E)揭示了随着热输入的增加,孔结构从大孔为主转变为包含中孔和大孔的分级孔结构。图3F和表S2显示,提高热输入促进了钾的释放,导致孔道的形成,从而增加了比表面积(SSA)和孔容。这些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热处理参数,可以实现钾释放、石墨化程度和孔道结构的最佳平衡。

图4展示了硬碳(H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图4A显示了在50 mA/g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曲线,G-CTS2800展现了最高的可逆容量和最小的初始不可逆容量损失。图4B说明了钾释放比例与平台容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表明钾诱导的孔道形成促进了平台容量的提升。图4C的长循环测试显示,在1000 m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0个循环后,容量仅损失了13.2%,显示了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图4D-F进一步细分了HC的充放电曲线,并展示了在0.25-0 V电压范围内的放大图。图4G基于恒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计算了Na+的扩散系数。图4H和图4I综合了钾保留对HC钠储存性能的影响,以及钾诱导孔道形成的示意图,显示了钾释放、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台容量的变化趋势。

图5利用原位拉曼光谱和原位X射线衍射(XRD)技术进一步阐明了硬碳(HC)中钠储存的机制。原位拉曼光谱图(图5A和B)显示,在放电过程中,D带峰逐渐展宽,表明吸附作用占主导地位。图5C显示,在对应容量II/III的电压区间内,G带和D带的强度降低,这是由于Na+在孔表面吸附抑制了碳环的呼吸振动。图5D的原位XRD图谱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没有观察到(002)峰的移动,这可能是因为G-CTS2800/WG-CTS2800的大d002值和非晶结构抑制了Na+插层引起的膨胀。图5E提出了HC中Na+储存涉及四种不同的电化学行为:在表面活性位点的吸附、孔内的吸附、层间空间的插层以及填充纳米孔最终形成钠簇,这些可以被归类为三部分容量。

图6展示了在全电池和软包电池中硬碳(HC)材料的实际应用电化学性能。图6A为Na2MnFe(CN)6||G-CTS2800全电池的示意图。图6B显示了在0.1C下的恒流初始充放电曲线,全电池展示了高放电容量和相对较高的输出电压。图6C的长循环测试表明,在1C下经过200个循环后,全电池保持了高放电容量和82.6%的容量保持率,显示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图6D显示了组装的软包电池成功点亮了灯泡,证明了其在能量存储应用中的技术可行性。图6E的倍率性能测试显示了Na2MnFe(CN)6||G-CTS2800 SIB的优越动力学性能。图6F的软包电池长期循环性能测试显示,在0.5C下经过50个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6.6%。

总结展望

本研究颠覆了钾对硬碳(HC)不利的传统观点,揭示了钾在适宜的加热方法(如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碳热冲击,CTS)下的双重积极作用:钾不仅作为孔隙形成剂,还能扩大层间距,从而在低电位下显著提升储钠容量。优化后的HC展现出高达357.1 mAh/g的可逆容量和90.1%的初始库仑效率(ICE)。尤为重要的是,为了实际应用,我们构建了完整的硬币电池和软包电池,并搭配普鲁士蓝正极材料,展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借助原位表征技术,我们清晰地阐明了HC中的钠储存机制。展望未来,我们的发现将为设计和优化先进的HC负极材料提供助力,特别是聚焦于提升平台容量。

文献信息:Niubu Lege, Yinghao Zhang, WEIHONG LAI, Xiangxi He, Yun-Xiao Wang, Lingfei Zhao, Min Liu, Xingqiao Wu and Shulei Chou. Potassium-Escaping Balances Degree of Graphitization and Pore Channel Structure in Hard Carbon to Boost Plateau Sodium Storage Capacity. Chem. Sci., 2024.

来源:CEO扒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