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三十余载,北大教授阎步克的教书秘方

360影视 2024-12-16 09:04 4

摘要:阎步克,北京大学2018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历史学系教授。主要教学科研领域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制度史与政治文化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等课程,有两门课程“中国传

阎步克,北京大学2018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历史学系教授。主要教学科研领域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制度史与政治文化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等课程,有两门课程“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被列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曾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两次被学生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初心如磐,执教讲台三十春秋

进入古稀之年的阎步克,曾拥有多重身份:他是下乡的知青,是军队里的雷达兵,更是执教多年、著作等身的历史学者。

1978 年考入北大、1988 年毕业留校,最初承担教学任务时,“大学讲台对我来说太神秘了,一时望而生畏,只能勉力为之”。对于初登讲台的情景,阎步克记忆犹新:作为新教师,在第一节公共课上他心情紧张,基本是按着稿子念讲义,课堂反馈不佳。随后,他逐渐适应“教师”的新身份,开始一点点学习、摸索、打磨讲课的技巧,逐渐熟悉了教学工作,成了深受学生爱戴、一课难求的“十佳教师”。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阎步克始终坚守岗位,未曾因长期出国或休教学假而缺席课堂。每个学期,他都如期而至,为学生开设一系列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基础课与通识课。他的课程也总是供不应求、座无虚席,有些同学甚至从大一就期待能够选上阎老师的课,然而直到大三仍未能如愿。那些稍晚一些到达教室的学生,常常发现座位已满,只能遗憾地站在角落聆听。每当课程结束,教室里总是人头攒动,学生们纷纷围上前向阎步克请教问题。他也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常常耗费数小时才离开教室。阎步克说:“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带来很多快乐,在课堂上忽然察觉到自己的讲授让全场全神贯注了,那种感觉就很美好。”

新冠疫情期间,阎步克赴北美探亲,不料因航班停飞而滞留。面对13小时的时差和14000公里的距离,阎步克仍坚守在教学一线,以“线上主播”的身份,搭建了一节节跨时空的网上课堂,为北大学生提供了三门课程。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良好的上课体验,阎步克积极适应线上教学的新节奏和新技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下载、安装、熟悉直播视频软件,并与助教反复演练。他发现了很多独属于线上教学的新亮点,与学生有效互动,极大地提升了课堂体验。

在探索新颖的线上授课平台的同时,阎步克对确保线上课程质量也毫不懈怠。为了便于同学们的预习和复习,他在教学网上提供了详细的课程信息和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料,让每个选课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启智引思,教学相长

阎步克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的碰撞场,使学生在思辨中不断成长。他坚信:“思辨性”是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我讲课平铺直叙,姿态语调都很单调,但仍有学生喜欢我的课,我想主要就是我的课较有思辨性。”他对“思辨性”给出这样的定义:“思路独到、逻辑严密、表达新颖、评价到位,能够把知识点、原始史料、意义、线索、相关的学者与论著等,在课堂上以一种最佳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对老师来说,把课讲好是一场智力测验。”

在他的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他独具匠心地运用“准专题”体系,构建了一个紧密相连、内容集中的知识框架,巧妙地将历史的重要线索与基本知识点串联起来。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专题都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索、分析。在构建这一教学体系时,阎步克既注重“点”的聚焦,确保每一课的焦点都精准而深入,又追求“线”的连贯,使各专题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为了强化课程的思辨性,阎步克会在课堂上特意引入不同的学术观点甚至跨学科的视角。例如,在探讨新莽变法的得失时,他引用了荷尔德林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讲述南朝军人势力如何重振皇权时,他则借助罗素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具体史实背后的普遍规律;在讲述儒家孟子的民本精神时,他将之与法家的国家主义相比较,并引入爱因斯坦关于国家与人的关系的名言,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考路径。

他认为,怀疑精神是探索新知的源泉,也是一个思考者、一个读书人最可贵的品质。在授课时,阎步克会格外注意对讲授内容提出兼具学术性和启发性的评述,力求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他并不刻意灌输某种价值观念,而是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与人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的态度。

阎步克和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讨论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老师和学生在这里分享彼此的论文,互相“评头品足、吹毛求疵”。他常常被学生指出论文中的错误,但这种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氛围对双方都大有裨益。在备课时,阎步克不仅精心挑选经典论著和前沿成果,更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使学生能够领会学术的精深、创新的意义与进行学术研究的路径。

例如,在讲授选官制度时,阎步克便融入自己《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一书的思路;在讲述战国秦汉的法道儒时,则运用了《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的观点。阎步克的备课之道,正是他一系列精品课程能够常讲常新的奥秘所在。

尽管阎步克已是一名颇有成就的学者,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作为“教书匠”的初心,坦言“我是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的”。他注重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认为深入的科研探索能使教学内容始终紧跟学术前沿,而精彩的教学也会推动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阎步克每次授课前都会查阅大量的史料论著和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他为此投入大量精力,并表示:“作为教师,应该付出这种辛苦。”

阎步克的“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堂

课堂上的“唯美主义者”

在阎步克眼中,好的教学应该符合几个标准:首先,它能将基本的史实线索和知识点系统化地教给学生;其次,能让学生掌握考证、评价和分析的方法,给予学生方法论的启发;再次,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翔实的学术信息,“掌握研究史跟掌握历史事实同样重要”;最后,能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上有进步。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让每一堂课都能座无虚席,并非自然而然的易事,这都是阎步克不断努力的结果。

阎步克自认为“记忆力差,口才不怎么好,缺乏做教师的天赋”,所以每次备课都要有所改进,这是他一直以来给自己设定的标准。他会对授课节奏进行反复推敲,对内容不断修订剪裁,甚至会花费心思揣摩语言的流畅以求生动清晰。

阎步克的 PPT 是他授课的“绝活”与亮点。2000年左右,北京大学电化教育中心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阎步克本就对电器相关事物很感兴趣,认为这种技巧技术能给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所以就开始学习并很快沉迷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我想我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PPT 技术的第一批人吧。”将讲稿搬到屏幕上,课堂上能提供的信息可以说是成几倍的增长,随之相伴的是备课也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他精心制作了大量的图片、书影、表格、史料、地图、示意图,将抽象的内容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每张幻灯片都字斟句酌、精雕细琢、内容精当、做工精美,有效地拓展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效果。

阎步克亲自制作的幻灯片 —— 汉代二十等爵制继承规则及其与周代的比较

阎步克自称是个“唯美主义者”,“总希望幻灯片更精美、更精当,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他经常思索如何才能让 PPT 表达更加鲜明、样式更加美观,对 PPT 再三修改。他经常在屏幕前备课到凌晨五六点,简单休息洗漱后去赶上午八点的课程。上课之后,他还会对 PPT 进行加工,修补新发现的瑕疵。他依据每年的课堂反馈,不断调整课程幻灯片内容,仅在2020年,他就针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新特点,重新制作了近600张幻灯片。即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他也“乐在其中,因为讲课时更明快流畅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达好的教学内容,是他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课程内容的最大动力。

赓续文脉、薪火相传

阎步克在北大历史学系求学深造、长期执教,自认“有义务介绍北大历史学系的前辈和同行的成果”。在课堂上,他特别注重介绍当前的研究动态以及各位学者的理论见解,尤其是介绍北大历史学人在学术领域的突出贡献,因为“每个研究单位都有自己的学术传承,站在前辈师长的肩膀上就起点高、进步快、事半功倍”。

同时,他也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进课堂讲授之中,如教学体系、线索的揭示、评价分析等。这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思考。他还积极投身于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致力于培养并锻炼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层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任务。他精心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实力强大的教学梯队,为北大历史学系的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付出了努力。

阎步克不仅关注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授课,对历史学的通识教育也倾注了心血。自2001年起,由阎步克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通识教育’系列通选课”,不仅在北大校园内,更在全国高校通识教育领域中赢得了极高声誉。其中,由阎步克亲自担纲主讲的两门课程,吸引了无数渴望汲取知识的学子,累计选课学生人数超过 7000 名,教学评估成绩也在同类课程中始终稳居前列。这不仅仅因为他的课程结构合理、PPT 精美,更在于他在讲授中国历史之时独有的“历史文明感”。

阎步克试图效仿业师田余庆先生,实现历史与文明在师生之间的代际传承。他认为,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教育中,历史专业能提供一种特别的训练让人们得以回溯人类文明历程,掌握求真的技能,积累贯通古今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理性与良知。

他说:“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定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与众不同,这是构成一个人自我的最宝贵的东西,让个性得到最大的舒展和发展,就是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课堂实践中,他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历史大背景中思考当下,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人类的终极关怀,引导学生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中来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阎步克对学生的期望简单而纯粹——希望他们能写出一篇合格的、精彩的论文,个性得到最大的舒展。经过课堂教学,学生展现出的文字创造力、学术研究中的精细程度、接受新知的能力以及寻溯前沿的冲动,都让他坚信:“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他的执教生涯,也正是在不断追寻学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境界。

-End-

资料来源:教育出版中心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赞、收藏和在看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