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雨季,淅沥沥的阴雨连绵不绝,但沪郊田野里的水稻插秧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几日,在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改造过的无人插秧机在稻田里隆隆作响,随着无人插秧机的行进,工人们有序地往秧苗盘上补充着秧苗,奏响了农忙的旋律。
《海派乡村新图景》
系列融媒专题报道,跟随推荐官探访沪郊的好风物与好去处,听村书记讲述乡村振兴的初心故事,领略魔都农科人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笔的智慧耕耘。梅雨季,淅沥沥的阴雨连绵不绝,但沪郊田野里的水稻插秧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几日,在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改造过的无人插秧机在稻田里隆隆作响,随着无人插秧机的行进,工人们有序地往秧苗盘上补充着秧苗,奏响了农忙的旋律。
这批播下的秧苗是谷杰合作社今年试种的新品种——“沪旱香软61”,也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最新选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2024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别的是,今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谷杰合作社,将以低碳模式来进行种植。
“秧苗现在已经长到12厘米左右了,这几天插秧,大概一周以后按照二十四节气去做记录,记录它的分蘖和碳排放,基本上等到全部封行后,看不到行距了,只能看到一片绿油油的水稻,我们田间就不再用水了,我们管这种模式叫‘水种旱管’。”谷杰合作社负责人郭杰说。
据了解,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由于要用水淹没稻田,在缺氧环境中厌氧的甲烷菌会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向环境排放甲烷。而采用水种旱管模式的“沪旱香软61”在生长期后半段不用灌水,甲烷排放量也能比传统种植模式减排60%~70%。“要知道,甲烷的温室效应高达二氧化碳的80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成果促进部赵洪阳博士介绍,“特别是夏天七八月份,田间不需要淹水层,就避免了田里‘咕噜咕噜’冒泡泡的现象,其实这个现象就是田间在排放甲烷。因此,这次试种,也是在践行国家‘碳减排’战略的一次尝试。”
“我们会放置6个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装置来做低碳的监测,就是正常的水田跟我们旱作的节水抗旱稻这两个田块的差异,然后想做一个低碳稻米的标签的认证,试验成功的话,会是上海首个低碳标签的优质稻米品类。”赵洪阳说道。
据了解,这是“沪旱香软61”第一次在上海规模试种,在谷杰合作社种植面积约100亩,亩产预估能超过600公斤,预计在10月中旬收获。“如果口感好,市场反响良好,那明年我想扩大种植面积。”郭杰表示。
而这也不是郭杰与基因中心的第一次合作了。作为闵行区稻米产业联盟的一员,谷杰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约2100亩,是闵行水稻种植合作社里的“排头兵”。
前几年,合作社已经与基因中心合作试种了“八月香”“沪旱61”等早熟、中晚熟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每年,我都要拿出10%的田地,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品种的试种。”郭杰认为,承担科研院所的试验任务,对合作社的成长和品种更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区级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创建基地,谷杰合作社也在智慧农业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相关农机具都完成了智能化改装,耕、种、管、收等环节,朝着全过程数字化大步迈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科学、绿色的田间管理模式,造就了良好的大米口感和品质。常年在市、区稻米品鉴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谷杰,在今年4月的首届长三角优质稻米评鉴推介活动中凭借“闵粳366”和“青香软526”两种大米,成为全场唯一“双金”得主。“金奖背后,是对稻米各项种植标准一丝不苟的坚持。”郭杰表示。
从智慧农场到节水抗旱稻,再到低碳认证,谷杰合作社正上演着一场农业科技革命,必将为粮食安全、绿色发展带来更多惊喜。
文:贺梦娇 葛婧晶
来源: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