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扯掉了银行的遮羞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6-17 08:53 3

摘要:最近,一只小小的潮玩 Labubu 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抢购狂潮,其热度甚至蔓延到了金融领域。多家银行推出了存 5 万元定期至少 3 个月、6 个月起存即可赠送 Labubu 盲盒的营销活动,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在 Labubu 盲盒的可爱外表下,隐藏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最近,一只小小的潮玩 Labubu 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抢购狂潮,其热度甚至蔓延到了金融领域。多家银行推出了存 5 万元定期至少 3 个月、6 个月起存即可赠送 Labubu 盲盒的营销活动,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在 Labubu 盲盒的可爱外表下,隐藏着银行揽储的 “小心思”,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的新挑战。

Labubu 引发的抢购风暴

今年夏天,Labubu 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势席卷全球潮玩圈。在伦敦,门店因抢购爆发冲突;洛杉矶凌晨 3 点就排起了千米长队;东京银座也被迫启动紧急限流。原价 99 元的盲盒,被黄牛炒至 2600 元的天价。众多国际巨星如蕾哈娜等自发带货,使得 Labubu 相关话题在 TikTok 上横扫 10 亿流量。最新上市的 Labubu 系列,在美国、英国等地经常 “几分钟内” 售罄。在国内,江苏扬州的吾悦广场,为了抢购 Labubu,甚至出现了肢体冲突事件,一行 6 人霸占自动贩卖机,殴打排队顾客。

Labubu 所属的 THE MONSTERS 系列在 2024 年为泡泡玛特带来了 30.4 亿元的收入,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 23.3%,同比增长 726.6%,成为年度最大黑马。在二手市场,Labubu 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原价 594 元的整盒 3.0 盲盒,飙涨至 1800 元,单个 99 元的 3.0 搪胶盲盒,价格炒到 250 元到 460 元不等,隐藏款 “本我” 则高达近 3000 元。在永乐 2025 春季拍卖会上,一款全球唯一的薄荷色 LABUBU 落槌价为 108 万元,一款全球限量 15 版棕色 LABUBU 以 82 万元成交。

在 Labubu 的抢购热潮下,银行也嗅到了商机。西安、石家庄、武汉等地的平安银行部分分行,推出了存 5 万元定期至少 3 个月、6 个月起存即可赠送 Labubu 盲盒的营销活动。活动规则为纯新客户能参与,办理一张储蓄卡并存入 5 万元以上,定期 6 个月起步,可获得 Labubu1.0 或 2.0 系列盲盒;若再加办一张信用卡,可直接获得 Labubu3.0 系列盲盒。

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量潮玩爱好者关注,在社交平台上,深圳、北京、天津、杭州等多地均有人发帖,希望本地银行可以存款附赠 LABUBU。然而,该活动开展不到半个月,就被曝出长三角地区金融监管部门重申禁令,明确禁止银行通过赠送实物礼品或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等方式吸收存款,要求银行立即停售违规产品,并在 2025 年底前完成存量业务清理。

实际上,早在 2018 年发布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就明确规定,不得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近年来,监管部门更是多次重申禁止贴息、加强 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督促银行优化存款结构以摆脱季末冲规模的现象。多家银行触及监管红线,违规揽储有被罚先例。

银行竞争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银行之所以热衷于此类擦边营销,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当前经济环境下,利率下行趋势明显,这对银行的存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当存款利率降低时,储户会更倾向于寻找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导致银行存款面临严重的分流压力。与此同时,经济不景气使得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也发生变化,银行的贷款业务增长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作为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银行业务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不仅大型国有银行之间竞争激烈,中小银行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为了吸引储户,银行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送 Labubu 盲盒等营销活动,看似是一种创新,实则是在监管边缘试探。从成本角度来看,这类营销活动对银行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若按照参加该活动的最低标准,存 5 万元、3 个月的定期产品,1% 的存款利率可让客户获得 125 元利息。Labubu 盲盒的官方售价在 159 元左右,按此计算,银行实际支付给用户的存款成本(Labubu 售价加存款利息)为 284 元,相当于 3 个月 5 万存款的年化利率约为 2.27%,高于当前银行普遍在 1% 至 1.5% 的 3 个月定存利率。如果考虑到 Labubu 在二手平台上的价格溢价,银行实际付出的揽储成本更高。

除了赠送 Labubu 盲盒,银行还有许多类似的擦边营销手段。过去,一些银行通过送米送油、网上换礼抽奖等方式来吸引储户。在部分银行网点,办理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超过一定期限就送花生油、大米、电饭煲等礼品,存的越多,送的礼品越好。还有银行推出存款送积分活动,客户新增存款按一定标准赠送积分,这些积分可在网上商城兑换各类礼品,小到湿巾,大到家用电器。

此外,部分银行借 “升金” 送礼揽客,打监管擦边球。例如,在某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活动页面,“100% 有奖” 的升金抽奖活动要求受邀客户当月借记卡月日均总资产大于等于 5 万元,即可于次月参与抽奖活动,并在手机银行完成礼品兑换,奖品包括话费券、洗衣液、乐扣餐盒、雨伞、枕头等。

还有一些银行在金融广告上做文章,通过中介进行 “代运营”。中介以 “信息服务” 名义收集用户数据,过度索取权限,银行则以 “第三方行为” 撇清责任。中介的广告常夸大收益、隐瞒风险,如宣传 “零抵押”“秒到账” 等,银行借此规避宣传内容监管风险。

利润与规模的艰难抉择

在利率下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银行的净息差不断收窄。净息差是银行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它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利润。当存款利率下降时,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看似降低了,但同时贷款利率也在下降,而且由于经济环境不佳,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这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却宁愿放弃部分利润也要追求规模,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从银行的运营模式来看,存款规模是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有了充足的存款,银行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进行投资等业务活动。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虽然贷款业务面临风险,但银行仍然希望通过维持一定的贷款规模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获取利息收入。而要维持贷款规模,就需要有足够的存款作为支撑。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银行的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存款规模。在行业内,规模较大的银行往往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规模不断萎缩,不仅会影响其在市场中的地位,还可能导致客户流失,进而影响到其他业务的开展。例如,一些大型企业在选择合作银行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存款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因此,银行通过赠送 Labubu 盲盒等方式吸引储户,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有助于维持其市场份额和客户基础。

此外,银行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追求规模。在很多银行内部,存款规模是考核分支机构和员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完成存款任务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奖金、晋升等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分支机构的资源分配和发展前景。在这种考核压力下,银行基层员工和分支机构往往会想尽办法吸引储户,甚至不惜采取一些违规的擦边营销手段。

监管部门对银行违规揽储行为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多次发文规范市场秩序。然而,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似乎在进行一场 “猫鼠游戏”。银行不断创新违规手段,试图在监管边缘寻找生存空间;监管部门则不断完善监管规则,加强监管力度。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禁止银行通过不正当手段揽储,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传导,推动银行回归理性竞争轨道,将资源聚焦于服务质量提升与产品创新。如果银行一味依赖高成本营销手段争夺存款资源,不仅会抬高自身运营成本,还可能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

Labubu 狂潮背后的银行揽储现象,只是金融市场复杂生态的一个缩影。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中,如何找到平衡,是银行和监管部门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面对银行各种眼花缭乱的营销活动时,也需要保持理性,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毕竟,金融市场的稳定,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