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婷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了题为“Azo-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probing proton transfer between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婷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了题为“Azo-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probing proton transfer between water an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的研究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化学学院2022级博士生马玮玮为第一作者,唐浴尘博士与高婷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界面分子尺度的质子转移,是界面质子耦合电子转移等催化反应中的关键因素。由于界面尺度通常在纳米至亚纳米级,直接探测界面质子转移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高婷娟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偶氮增强拉曼散射(Azo-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AERS)的分子尺度界面酸度测量方法。他们基于AERS策略,设计了一种长度为2 nm的小分子界面酸度探针。该探针利用螯合基团锚定在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表面,直接观测到水与nZVI之间的质子转移过程。
偶氮增强拉曼散射探测nZVI与水之间的质子转移
此前,该研究团队提出了AERS新方法(ACS Cent. Sci. 2021, 7, 768-780)。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将高灵敏AERS探针用于活细胞溶酶体质子分布测量(Anal. Chem. 2021, 93, 15659-15666),并实现了活细胞不同细胞器的动态自发拉曼成像(J. Am. Chem. Soc. 2022, 144, 15314-15323)。此研究作为上述工作的前沿拓展,开发了一种AERS界面酸度探针。该探针可以在纳米尺度精准定位界面位置,并测量界面酸度,为固液界面质子转移探测提供高效的测量工具。
本次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刊,不仅是高婷娟教授团队追求卓越,勇攀科研高峰的具体实践,更是华中师范大学注重科研的生动写照。
一直以来,华中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以有组织科研助力学校事业新发展。截至6月,已拥有75个各类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
此外,秉承“求实创新”精神的华中师范大学还与时俱进,以AI赋能科学研究 ,开展“AI+科学研究”创新发展行动,打造了一系列平台建设工程。
科研服务资源共享工程优化了算力设备,构建数字资源库,实现学术资源的共建共享,并推动了成果转化。同时,“AI+科研”平台强化管理知识库,创新组织方式,利用大数据监测科研质量,开展信息技术辅助实验。
“AI+X”交叉研究工程以推进跨学科科研,构建数据驱动新范式,支持了“AI+教育”等领域。
AI+科研管理变革通过应用AI工具,实现精准能力评估,智能化组建团队,构建资源投放效益图谱。
AI科研助手提供研读、翻译及写作服务,打造学校特色服务平台。
一系列举措落地生根,催生了学校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
11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Nature综合类子刊)发表了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戴雄风、朱曼璐团队关于细菌统筹生长调控与环境响应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由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与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组建的油茶蜂机协同高效液态授粉联合攻关团队,取得一系列重要技术突破,并于10月合作鉴定1项科技成果“油茶蜂花粉高效采集与无人机辅助授粉技术”,已公示于国家林草局科技成果官网;
10月,学校生命科学学院邱保胜课题组在休眠蓝藻光合复苏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Red-light-dependent chlorophyll synthesis kindles photosynthetic recovery of chlorotic dormant cyanobacteria using a dark-operative enzyme”在国际生物学综合期刊Current Biology上发表。
……
迈步未来,华中师范大学将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学科特色和区域优势等资源禀赋,继续创新优化科研管理体制,不断加大优秀成果培育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生长点。
素材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官微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