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年疫情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另一个是当下中央严抓的禁止公款违规吃喝规定。这两件事看似不搭边,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层层加码问题,却有着相似之处,实在让人忍不住吐槽。
前几年疫情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另一个是当下中央严抓的禁止公款违规吃喝规定。这两件事看似不搭边,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层层加码问题,却有着相似之处,实在让人忍不住吐槽。
先说说“非必要不返乡”。那时候疫情形势严峻,病毒传播速度快,风险高。国家提出“非必要不返乡”,这是从大局出发,为了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保障大家的生命健康,初衷绝对是好的。就像2021年春节,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为了配合防疫,放弃了回家过年,选择留在工作地,这都是大家为抗疫做出的牺牲。但到了一些地方,尤其是乡镇基层,这政策就变了味儿。上面明明说的是“非必要不返乡”,到了下面直接就成了禁止返乡,搞起了“一刀切”。很多乡镇基层干部为了图省事,怕承担疫情防控不力的责任,就干脆禁止所有人返乡,完全不顾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这种层层加码的做法,不仅让很多人无法和家人团聚,也寒了大家的心。
再看看现在的禁止公款违规吃喝规定。公款违规吃喝一直是个大问题,一些公职人员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甚至在酒桌上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浪费了公共资源。中央下大力气整治,就是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让公职人员把心思放在为人民服务上,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可同样的,这规定到了基层,又出现了问题。有些地方直接搞成了禁止吃喝,不管是公款还是私人,只要是公职人员,都不敢轻易聚餐吃饭。我听说有的地方规定,公职人员三人以上不能聚餐,甚至连正常的同事聚餐、朋友聚会都受到了影响。还有的地方,只要发现公职人员在饭店吃饭,就先调查一番,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这就太离谱了,禁止公款违规吃喝,可不是要禁止所有的吃喝啊。正常的人际交往、同事间的交流聚餐,只要不是公款消费,不影响工作和公正执行公务,有什么问题呢?这种层层加码的执行方式,不仅影响了公职人员的正常生活,也给餐饮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这两件事里的层层加码问题,其实反映出了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部分基层干部缺乏担当精神。他们害怕犯错,害怕承担责任,所以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就选择最保险、最省事的办法,那就是层层加码。反正只要严格执行,就算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自己。就像乡镇禁止返乡,基层干部觉得这样就不用担心有疫情输入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没了。但他们却忽略了老百姓的需求和感受,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政策在传达和执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非必要不返乡”,什么是非必要?哪些情况可以返乡?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就给了基层干部自由发挥的空间,导致他们随意解读政策。禁止公款违规吃喝也是一样,虽然规定了不能违规,但对于一些模糊地带,比如什么样的私人聚餐算违规,没有明确说明,这就容易让基层在执行的时候出现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担当意识和政策执行能力。让他们明白,执行政策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障政策落实的同时,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和需求。其次,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细化标准,明确界限,让基层干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层层加码等乱作为的行为,要及时发现,严肃处理。
“非必要不返乡”和禁止公款违规吃喝,这两项政策本身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因为层层加码的问题,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我们希望以后在执行政策的时候,能多一些理性和思考,少一些盲目和冲动,真正把好事办好,让政策落地生根,惠及百姓 。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