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醉心于科技事业,他在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的研究领域建树颇丰,是领域内知名的“稀有”院士;深耕于教育教学,他坚持为本科生上导论课,指导研究生60余名,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就是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教授——何季麟院士。近日,《
醉心于科技事业,他在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的研究领域建树颇丰,是领域内知名的“稀有”院士;深耕于教育教学,他坚持为本科生上导论课,指导研究生60余名,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就是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教授——何季麟院士。近日,《中国教育报》以《何季麟:怀揣靶材报国梦的“稀有”院士》为题报道了他的故事。
1969年,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的何季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宁夏石嘴山下刚建成的原冶金部905厂,在这个军工配套钽铌铍冶炼与加工的“小厂”开启了他的创新之路。
“钽铌”指稀有金属中的钽和铌,由于二者伴生于自然环境、性质相似,通常被合称为“钽铌”,是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20世纪20年代之后,由于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这两种稀有金属进入规模化生产,但我国进入这一赛道晚于西方国家近30年,且遭到了技术封锁。
1970年,何季麟参与工厂钽铌制备技术的自主研发,并迅速攻克难题,将钽粉比电容量提高到了8000μFV/g,完全淘汰了日本工艺。20世纪80年代,为了破除国外技术封锁,寻求企业发展之道,他立志进行钽铌材料的自主研发,最终取得了成千上万个技术数据,产品一次性送样就通过国际认证。
在何季麟和团队的努力下,当年的905厂从一个小厂成长为我国最大的钽铌生产厂家,跻身世界钽业三强。同时,何季麟也从一个普通研究人员成长为稀有金属领域的领军人物。2001年,他以卓越的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季麟在实现中国钽铌高技术产品的技术提升方面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中宣部曾这样评价他。50多年来的科研历程中,他持续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毅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2015年,何季麟以学科首席特聘教授的身份来到郑州大学,担任新成立的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河南有色金属产业”目标,何季麟先后布局了金属与合金靶材、氧化物靶材、镁绿色冶炼等8个新的研究方向。
完成学科方向布局之后,他又要考虑技术问题。近10年时间里,团队成员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强化成果应用转化,累计获得各类纵横项目40余项,获得经费近1亿元。在此基础上,郑州大学组建了“先进靶材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研发团队。
2020年,何季麟领衔主持的项目成果——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ITO靶材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之一,从前80%靶材市场被日韩垄断。为了解决难题,何季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905厂率先开始氧化物靶材研发。
来到郑州大学后,何季麟继续深耕已坚持20余年的两个领域并实施产业化。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自己合成原料、自主研发,形成了一条和日韩不同的工艺路线,成功申请了知识产权和国外专利。这项成果使中国ITO靶材制备实现了从无到有、自主研发,再到并跑超越的重要转变,最终赢得了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荣誉。
如今,在何季麟的带领下,郑州大学建立了“绿色选冶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研究平台。他带领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022年学校资源材料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学科排名大幅度上升,ESI排名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对郑州大学资源材料学科而言,何季麟的贡献不仅仅是落在纸面上的数字。
他在哪里,他的影响力便带到哪里。他先后指导研究生60余名,并坚持为本科生上导论课,从贺兰山下的故事讲起,激发本科生的材料报国梦。在何季麟的带领下,团队于2022年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部分成员
“我取得的奖励来源于科技,也想把它反哺到科技领域”。
古稀之年,他多次带领团队赴河南省卢氏县开展科技帮扶,向品学兼优的高中生现场赠送自己签名的院士寄语卡和爱心红包。今年6月,79岁的何季麟还向郑州大学捐款300万元,设立“麒麟奖学金”。
正如10年前受聘郑州大学时坚持只取一半薪酬一样,他“只愿为学校多作一点儿贡献”。
如今,虽年岁有加,但何季麟心中怀揣理想。
“明年我将迈入‘80后’行列,将再接再厉,努力为国家材料科技和材料产业发展多作贡献,不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不负学校的信任与支持。”
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微/官网、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
来源: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