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表现得极为顺从,凡事都替他人着想,从不主动引发冲突,即便被他人冒犯,也会以宽容大度的模样示人,似乎丝毫不介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表现得极为顺从,凡事都替他人着想,从不主动引发冲突,即便被他人冒犯,也会以宽容大度的模样示人,似乎丝毫不介意。
但随着相处时间渐长,就会惊觉他们内心实则充斥着不满与愤怒,并且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破坏性行为,这便是所谓的 “被动攻击”。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里,外向强势者往往引人注目,而这类看似沉默软弱的人却悄然进行着被动攻击,其行为宛如隐藏在暗处的荆棘,虽无声无息却悄然刺痛周围之人,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看似细微实则极为深远。
什么是“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也被称为被动-攻击性行为、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倾向,或者简称P-A行为模式,是一种复杂且隐蔽的心理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上,“被动攻击”被看作是一种用消极、顽固、敌意、拖延、抵抗、自我挫败的方式来表达愤怒或不满的行为模式。它往往表现为表面的顺从与内心的抗拒,是个体潜意识里对他人或权威的反抗,也是个体无法直接表达愤怒或不满时的一种应对策略。
“被动攻击”行为的核心特征包括:
▶ 表面上的顺从与合作,内心的不满与敌意;
▶ 以消极、拖延、抵制、遗忘、回避等方式来应对他人的要求或期望;
▶ 行为上缺乏决断力,但内心却固执己见;
▶ 对他人的要求常常表示赞同,但却不采取实际行动去实现;
▶ 内心充满了挫败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又无法直接表达或处理这些情绪;
▶ 对他人的指责或批评表现出过度的敏感或反应过度,但又常常以否认或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被动攻击”行为,作为一种隐蔽而微妙的抗拒方式,其表现形式多样且在不同情境下各具特色。
1、拖延与敷衍(隐蔽的抗拒)
在工作场景或合作关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面对分配的任务,他们总是拖延时间,迟迟不开展工作。
例如:在一个项目小组中,成员们共同商讨了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其中一位成员表面上点头答应,可到了该提交自己负责部分的成果时,却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如 “电脑突然出故障了,文件还没来得及保存”“最近身体不太舒服,状态不好” 等。
即使最终完成了任务,质量也大打折扣,敷衍了事。这种拖延和敷衍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任务安排、领导权威或合作关系的不满,却又避免了直接冲突。
2、故意遗忘(微妙的忽视)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遭遇这样的情况:与朋友或家人约定好某事,对方却 “不小心” 忘记了。
比如:你和朋友约好周末一起去看电影,你提前买好了票,满心期待地等待着,可到了约定时间,朋友却迟迟未到,电话也不接。后来他解释说 “太忙了,完全忘记了这件事”。
一次两次的遗忘或许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尤其是在一些对对方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上,就可能是一种被动攻击行为。
他们用这种看似无意的遗忘来传达一种 “你在我心中并不重要” 的信息,或者是对之前某些事情的不满情绪的宣泄,而被遗忘的一方往往会感到被忽视、不被尊重,却又难以指责对方,因为遗忘看起来像是一个无心之失。
3、消极怠工(无声的抵制)
在团队合作或家庭事务中,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消极怠工。
例如:在家庭大扫除时,某个家庭成员被分配了打扫客厅的任务,但他却只是拿着扫帚在客厅里随意比划几下,并没有真正用心去打扫,对于角落的灰尘、沙发下的杂物视而不见。
在工作中,也有员工对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缺乏积极性,整天无精打采,工作效率低下,虽然没有公然违抗命令,但这种消极的态度却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进度和氛围。
这种消极怠工的背后,是对任务本身、分配任务的人或者所处环境的一种抵触情绪,他们以这种无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
4、冷暴力(情感的隔离)
冷暴力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被动攻击形式,常见于亲密关系中。
夫妻之间发生矛盾后,一方可能会对另一方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不说话、不交流,甚至拒绝同处一室。
在家庭聚会或社交场合中,也故意忽视对方的存在,不给对方任何回应。这种情感上的隔离会让被冷暴力对待的一方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无助,仿佛自己被关进了一个无形的牢笼,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打破僵局。
冷暴力的实施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惩罚对方,同时也避免了正面争吵可能带来的后果,但却对双方的情感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
02 “被动攻击”行为的心理根源(内心的挣扎)每一种行为皆有其因,“被动攻击”行为也不例外。当我们聚焦于“被动攻击”行为时,会发现其心理根源就像藏在心底深处的一团乱麻,亟待我们去探寻,那里隐藏着压抑的愤怒、对冲突的恐惧、低自尊的挣扎以及成长环境留下的斑驳印记。
1、压抑的愤怒与不满
“被动攻击”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内心深处压抑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这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或社会文化的影响,被教导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能直接表达不满。
例如: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孩子被要求对长辈绝对服从,即使长辈的要求不合理,孩子也不能顶嘴或反抗。长期的压抑使得他们内心积累了大量的愤怒,但又无法以健康的方式释放,于是便通过“被动攻击”的方式来间接表达。
他们可能觉得直接表达愤怒会带来不良后果,如被惩罚、被批评或者破坏关系,而被动攻击则相对 “安全”,可以在不引发明显冲突的情况下传达自己的情绪。
2、对冲突的恐惧与逃避
许多习惯采取“被动攻击”行为的人对冲突有着深深的恐惧。
他们害怕直接面对冲突时的紧张气氛、激烈争吵以及可能导致的关系破裂。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冲突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他们选择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通过拖延、敷衍等行为来避免正面交锋。
这种对冲突的恐惧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目睹过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之间激烈的争吵,或者自己曾经在冲突中受到过伤害,从而形成了一种逃避冲突的心理防御机制。
然而,这种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矛盾在暗中滋生,进一步恶化人际关系。
3、低自尊与自我保护
低自尊也是导致“被动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类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被他人重视。
当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威胁或不满时,由于害怕直接表达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或被他人拒绝,便采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例如:在工作中,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意见不被领导重视,或者担心提出反对意见会被同事嘲笑,于是通过拖延工作来显示自己的 “重要性”,或者用消极怠工来表达对这种不被尊重感的反抗。
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但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进一步损害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4、不良的家庭与成长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对个人的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采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或对待孩子,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模式。
例如:父母之间有矛盾时,一方可能会通过故意忘记对方的生日或纪念日来表达不满,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这种方式,并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运用。
此外,过度严厉、忽视或虐待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被动攻击”的人格特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健康的情感表达渠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只能通过这种隐晦的方式来应对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痛苦。
“被动攻击”行为以其隐蔽的抗拒方式,悄然破坏着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信任,对个人及周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识别并有效应对这种行为,以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1、识别与觉察:揭开隐藏的敌意
首先,要学会识别和觉察被动攻击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当我们发现对方经常出现拖延、敷衍、遗忘、冷暴力等异常行为时,不要轻易地将其归结为偶然事件或对方的性格问题,而要考虑是否存在“被动攻击”的可能性。
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模式、情绪变化以及与自己互动时的细节,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隐藏在沉默背后的敌意信号。
例如:如果一个同事在接到某个特定任务时总是表现出消极态度,而在其他任务上却正常,那么就需要思考这个任务是否触动了他的某些敏感点,导致他采取被动攻击的方式来应对。
2、主动沟通:打开心门的钥匙
一旦识别出“被动攻击”行为,主动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在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指责和批评对方。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平和、真诚的态度与对方交流,表达自己对他行为的感受和观察,同时询问他是否有什么困扰或不满。
例如:可以说:“最近我发现你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好像有些不太顺利,我感觉你可能有些不太愿意做,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或者有什么其他原因呢?我很希望我们能够坦诚地谈一谈,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对方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有可能打破沉默,化解敌意。
3、设定界限:明确行为的边界
在与习惯采取“被动攻击”行为的人交往时,要明确设定自己的界限。
让对方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例如:如果对方经常拖延与你的约定,你可以在下次约定时明确告诉他:“我很重视我们之间的约定,如果你不能按时赴约,请提前通知我,否则我会认为你不太尊重我的时间。”
当对方的行为越过界限时,要及时、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不要陷入争吵或攻击对方。
通过设定界限,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促使他改变行为方式。
4、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掌控内心的风暴
无论是攻击者还是被攻击者,都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对于攻击者来说,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情绪,而不是通过“被动攻击”的方式来发泄。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当遇到问题时,尝试以积极、健康的方式与对方沟通解决。
对于被攻击者来说,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对方的行为激怒而陷入恶性循环。在面对“被动攻击”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5、寻求专业帮助:借助外力的支持
如果“被动攻击”行为在人际关系中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困扰,且双方通过自身努力无法解决问题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双方的心理状态、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家庭治疗中,治疗师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行为模式和情感需求,改善沟通方式,重建健康的家庭关系。
在个体咨询中,攻击者可以深入探索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冲突,学习更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改变自己的“被动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行为是一种复杂且隐蔽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常常在不经意间对人际关系造成微妙而深远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并妥善处理这种行为,以保护和维护健康的人际交往。通过增强自我意识和沟通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感受。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建立起更加稳固、和谐的关系。
来源:健康讲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