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吉林一男子坐高铁遇后座上的“熊孩子”一路又敲又吵,最终他忍无可忍,起身怒怼后座家长,并提醒对方不能这么教孩子。不料,后座家长振振有词:你来告诉我们怎么教啊!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吉林一男子坐高铁遇后座上的“熊孩子”一路又敲又吵,最终他忍无可忍,起身怒怼后座家长,并提醒对方不能这么教孩子。不料,后座家长振振有词:你来告诉我们怎么教啊!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时评类作文题。要求考生就高铁上发生“熊孩子”吵闹事件后乘客与孩子家长发生口角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作文,应该就事说理、靠船下篙,客观、冷静、辩证、公正,而不能抛开原材料进行架空分析,说一些无关痛痒的空话、废话、套话、假话。
从起因上看,事情是由“熊孩子”引起的,他在高铁上“一路又敲又吵”,严重影响身边的乘客,这是孩子不懂事、少教养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就孩子的教育养成入手,谈谈“扣好人生第一枚扣子”“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些俗话、谚语都是强调要教育孩子从小就不能学坏,否则将愈演愈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危害他人、危害社会,锒铛入狱,悔之晚矣。
从家长角度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熊孩子”的家长不但不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向男子赔礼道歉,反而振振有词地说“你来告诉我们怎么教啊”,这样非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使孩子深陷错误的泥淖,最终酿出人生的苦果。
从男子角度看,乘车路上受到“骚扰”,心里肯定不爽,他“起身怒怼后座家长”的行为也情有可原。不过,人在愤怒时可能会失去理智,说话“口无遮拦”,甚至动手打架,那样的话,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所以,不妨冷静下来,换用调侃的语气委婉地提出意见,或许那位家长就能接受批评,并管束“熊孩子”。这就牵涉到说话的得体,或者说是说话的艺术问题。“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男子遇事何不换一种沟通的方式呢
从铁路部门看,要有监控和巡视,要多做宣传和引导,发现问题后乘务员和乘警应该及时前去调解矛盾、化解纠纷,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者等出了伤亡事故才出面干预和处罚。铁路部门应尽到维护公共秩序、加强运营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①养不教,父之过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③创造和谐出行环境,人人有责 ④心大了,事就小了 ⑤好好说话,温暖他人,成就自己……
【参考范文】:
第一篇:《养不教,父之过:高铁闹剧背后的教育之思》
在高铁这一公共空间里,一场由 “熊孩子” 引发的冲突令人深思。吉林男子遭遇后座 “熊孩子” 一路敲敲吵吵,忍无可忍怒怼家长,而家长却以 “你来告诉我们怎么教啊” 回应,这一事件将家庭教育的缺失赤裸裸地摆在公众面前。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引路人,其教育责任重如泰山。孩子并非天生就是 “熊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的产物。在家庭中,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任性行为缺乏正确引导,过度溺爱或放任自流,孩子便难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就如高铁上的这位 “熊孩子”,其肆意吵闹显然是平时缺乏规则教育的结果。家长或许以为孩子小,不懂事,无需过多约束,然而这种纵容恰恰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埋下隐患。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从品德修养到行为规范,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如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尊重他人等。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及时纠正并耐心教导,让他们明白是非对错。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
此次高铁事件犹如一记警钟,提醒广大父母重视家庭教育。莫要等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引发冲突,才意识到教育的缺失。家长应积极承担起教育责任,用心浇灌孩子成长的幼苗,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为,一个家庭的教育质量,不仅关乎孩子的个人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与和谐稳定。
第二篇:《教育从娃娃抓起:高铁 “熊孩子” 事件的启示》
“熊孩子” 在高铁上的吵闹行为,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深刻的思考。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 “教育从娃娃抓起” 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主要来源于早期的教育与环境影响。在高铁这样的公共场合,孩子本应学会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权益。然而,由于缺乏前期的教育引导,“熊孩子” 的吵闹不仅破坏了公共环境的宁静,也给其他乘客带来了困扰。这反映出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对公共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的不足。
教育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品格与价值观。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应将社会公德教育纳入重要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如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设施等。同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一个注重从娃娃抓起的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他们将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与践行者。高铁 “熊孩子” 事件只是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中的品德与公德培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创造和谐出行环境,人人有责:由高铁事件引发的思考》
高铁,作为现代社会便捷的交通工具,本应是人们舒适出行的空间。然而,吉林男子与 “熊孩子” 家长的冲突却打破了这份和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创造和谐出行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对于 “熊孩子” 家长而言,他们肩负着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的首要责任。在公共场合,家长的监管与教导不能缺位。当孩子出现吵闹等不当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而不是以 “你来告诉我们怎么教啊” 这样的话语来逃避责任。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只有家长积极履行责任,才能避免孩子的行为对他人造成干扰,为和谐出行贡献力量。
而作为其他乘客,如事件中的男子,在面对 “熊孩子” 的困扰时,也应保持理性与克制。虽然被吵闹影响心情可以理解,但以怒怼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激化矛盾。在公共场合,大家应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尝试以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沟通。比如,可以友好地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铁路部门也在和谐出行环境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车厢内的秩序维护与文明宣传,通过广播、乘务员引导等方式,提醒乘客遵守秩序。同时,在遇到类似纠纷时,乘务员和乘警应及时介入调解,确保矛盾得到妥善处理,而不是任其发展。
和谐出行环境的营造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家长做好教育、乘客相互体谅、铁路部门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铁这一公共空间里,享受安静、舒适的旅程,让出行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同时也彰显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第四篇:《心大了,事就小了:高铁冲突中的心态抉择》
在吉林高铁上发生的乘客与 “熊孩子” 家长的冲突事件,看似是一场因孩子吵闹引发的激烈对抗,实则反映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心态的重要性。“心大了,事就小了”,若能以豁达包容的心态去处理,或许结果会截然不同。
事件中的男子,因 “熊孩子” 一路敲吵而忍无可忍怒怼家长。诚然,被噪音干扰会令人心生不悦,但在公共场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果男子能拥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换一种方式去应对,比如以幽默调侃的语气提醒家长或孩子,或许能够在不引发激烈冲突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像这样的小摩擦在所难免。若总是以狭隘的心态去看待,动辄生气发怒,不仅自己心情糟糕,还可能导致矛盾升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大的困扰。
而对于家长来说,面对他人的提醒,也不应以抵触的心态回应。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意见,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和管理上的不足。如果双方都能心平气和,相互理解,这场高铁上的风波或许就会化为无形。
心大并非是对问题的忽视,而是以一种更为成熟、理智的态度去面对。在公共场合,当我们都能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许多看似棘手的事情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和谐美好。让我们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修炼自己的心性,以豁达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使每一次相遇都成为美好的邂逅。
第五篇:《好好说话,温暖他人,成就自己:高铁纠纷的沟通之道》
高铁上的那场冲突,因 “熊孩子” 的吵闹而起,却因双方未能好好说话而愈演愈烈。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在人际交往中,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事件中的男子在被 “熊孩子” 困扰后,起身怒怼家长,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很可能会引起家长的反感,从而导致矛盾升级。如果他能以平和、委婉的语气与家长沟通,比如 “孩子可能有些兴奋,您看能不能稍微安抚一下,大家都能安静地休息会儿”,这样的话语既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又不会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好好说话,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家长而言,当面对男子的提醒时,同样需要好好说话。而不是以 “你来告诉我们怎么教啊” 这样带有挑衅意味的话语回应。家长可以诚恳地道歉,并表示会管教孩子,这样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对待错误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好好说话能够温暖他人的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相处,恰当的言辞都能使交流更加顺畅,情感更加融洽。而且,当我们学会好好说话时,自己也会收获内心的平静与他人的尊重,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高铁纠纷只是一个生活的小片段,但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重视说话的艺术,用温暖的话语去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因我们的言辞而更加美好。
第六篇:《公共场合礼仪:高铁事件的深度反思》
吉林高铁上 “熊孩子” 的吵闹以及随后引发的冲突,将公共场合礼仪这一重要话题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个别行为的冲突,更是对整个社会公共场合礼仪缺失的一次警示。
在公共场合,如高铁车厢内,遵守礼仪规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熊孩子” 的敲敲吵吵显然违背了公共场合应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的基本礼仪要求。而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家庭和社会在公共礼仪教育方面的不足。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有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的公共礼仪意识,教导他们在不同场合的行为规范。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家长不仅未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还在他人提醒时表现出不恰当的态度,这说明家长自身对公共礼仪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共礼仪的普及和教育也亟待加强。学校、社区等应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让人们深刻认识公共礼仪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中。例如,可以在学校开设公共礼仪课程,教导学生在公共场合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守秩序等;社区也可以组织文明出行、文明社交等主题活动,提高居民的公共礼仪素养。
公共场合礼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一个注重公共礼仪的社会,人们在相处时会更加和谐、融洽,社会秩序也会更加井然有序。高铁事件应成为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契机,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全社会的公共礼仪水平,营造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公共环境。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