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67岁的林秀华是江苏一中学退休的语文教师,年轻时作风严谨,对教学一丝不苟,退休后却逐渐放松了生活节奏。她喜欢久坐看书、打毛线,一坐就是一整天,长时间的不动也让她总感觉不到饿。她的三餐时间不固定,早餐常常省略,中午凑合,晚上却喜欢吃点油炸或腌制的小菜
2014年,67岁的林秀华是江苏一中学退休的语文教师,年轻时作风严谨,对教学一丝不苟,退休后却逐渐放松了生活节奏。她喜欢久坐看书、打毛线,一坐就是一整天,长时间的不动也让她总感觉不到饿。她的三餐时间不固定,早餐常常省略,中午凑合,晚上却喜欢吃点油炸或腌制的小菜。但尽管口味偏咸重油她却不主动喝水,每天液体摄入不足五百毫升,蔬菜和水果吃的也不多。儿子总劝她多吃点健康营养的食物,但她却并不在意,只觉得自己的年纪大了,就该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殊不知,这样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经让她的身体响起了警报……
4月16日上午十点半,林秀华被腹胀憋醒,她走进卫生间拉开马桶盖坐下,手下意识地扶着小腹,那里轻轻胀着,像是一只气不太足的皮球,不疼,但撑得让人难受。她皱着眉头努力放松下腹,可肠道像沉睡了一样,毫无动静,小腹像有一团气体悬着不散,隐约顶着下腹,却又不成形。她换了个坐姿,试着发力,依旧只有肛门处轻微坠胀,此外,就连便意也消失的无影无踪。无奈之下她只得起身,随手接了半杯温水,喝了一口却觉得肚子更胀了些,干脆又放回水池边没再喝。
当天傍晚,林秀华坐在沙发上织毛衣,忽然觉得肚子里就像被塞了一把拧干的毛巾,一股沉甸甸的钝痛从小腹慢慢攀升。她扶着腰站起,肠道像被什么卡住了一样堵得难受,每一步都像踩在憋气的鼓皮上。好不容易挪动到了马桶上,她咬着牙试着用力,肛门却像紧闭的石门,纹丝不动。巨大的痛苦让她额头渗出汗,手指用力的握成拳头,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可腹部的疼痛像一圈圈漩涡,盘踞在腹部中心,不断往下拉扯,却又排不出半点东西。
几分钟后,那疼痛已经不再是波浪,而是变成了一根钝钉,死死压在下腹中央,连带着肛门处也灼热绷紧,像烧红的铁环箍住出口,动弹不得,她试图再发一次力,却只换来肠道一阵剧烈的抽搐,像里面有条粗绳在被来回拧紧,扯得五脏六腑都像要卷进去。
她的唇边浮起一点苍白,眼前短暂发黑,腹部沉重得像坠了铅块,疼痛钝却密集,像无数蚂蚁在肠壁上啃噬,她缓缓喘着气,不敢再用力,只觉得每一下尝试都像把自己往更深的痛里逼,她缓慢的提上裤子,想出门去买些通便的药物,但手刚扶上门框,难以忍受的痛感再一次加重,几乎是不受控制的脚一软,整个人往旁边一歪,脸贴着冰冷的瓷砖滑落下去。这动静很快引发在客厅玩手机的儿子的注意,他过来一看却看到母亲侧身倒在地上,脸紧贴着湿冷的地砖,眼睛半睁,唇色泛白,胸口微微起伏却紊乱急促,吓得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抵达医院后,林秀华被迅速推入急诊室。医生初步评估林秀华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后,立即启动了常规检查。血压为87/54 mmHg,脉搏102次/分钟,血氧饱和度93%,面色苍白,唇色发淡,腹部明显胀大。血常规显示白细胞为10.6×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至76%,虽未超过参考上限,但已提示肠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刺激或滞留反应。生化检查中血钾降低至2.9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至31.3 mmol/L,反映出持续的水分缺失和代谢性碱中毒倾向;肾功能轻度异常,肌酐达112 μmol/L,考虑肠道内容物长期潴留引起轻度脱水所致。医生在查体时触及下腹坚硬隆起,压痛明显,听诊肠鸣音极为微弱,仅偶有低频音传出,提示肠道张力减弱。
为进一步判断病因,医生迅速安排了腹部立位X线和腹部CT检查。X线片显示结肠广泛性气体积聚,乙状结肠呈弯弓样扩张,管腔内排列致密的粪块呈“管腔填塞”状,肠腔边缘锐利,尚未见液气平面。随后的腹部CT提示:乙状结肠最大横径达7.0 cm,内含多团干结粪石,呈弯曲串珠状堆积,直肠壁紧贴粪块,无破口或游离气体,但肠壁明显张力过高、血流减弱,邻近脂肪间隙模糊,提示局部已有压迫性水肿。
虽未构成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但已具备高风险结构基础。最终确诊为:顽固性便秘伴重度粪便堆积,直肠反射迟钝,肠腔处于过度扩张状态,若继续延误,极易发展为功能性肠麻痹或真性肠梗阻。医生随即启动了脱水纠正、电解质补充与肠道减压预案。
经过五天的住院治疗,林秀华的病情逐步稳定。入院后医生为她实施了温盐水灌肠、直肠排空和缓泻药联合治疗,同时严密监测电解质水平并补充钾离子。在第三天早晨,林秀华排出大量干结粪块,腹胀明显缓解,肠鸣音逐渐恢复,进食后无恶心、呕吐等反应,生命体征恢复平稳,血钾回升至3.7 mmol/L,血压稳定在112/68 mmHg,腹部CT复查显示肠腔张力明显下降,无进一步扩张征象。医生确认肠道功能已基本恢复,符合出院标准。
医生在出院交代时坐到林秀华床边,语气温和却认真:“林老师,这次的便秘不是简单的‘上火’或者‘吃得太杂’,是长期生活习惯不规律造成的肠道反应。你现在的肠道蠕动能力已经减弱了,所以我给你开了乳果糖口服液,帮助软化大便、促进排出。回家以后,一定记得每天多喝水,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最好能固定时间上厕所,即便没有便意,也要养成习惯,别再一整天窝在沙发上不动。饭后出去走走,哪怕是楼下转十分钟,也能让肠子动一动,别再等它出问题了才来医院。”林秀华坐在病床边,听医生讲得格外认真。每提到一点饮食、运动、用药,她都轻轻点头,神情罕见地凝重。这一次,她是真的被吓到了。
出院后,林秀华严格按照医生交代调整生活。她将闹钟定在早上七点,每天准时起床、进食、如厕、吃药,不再省略早餐。餐桌上不再是腌菜和炸货,而是换成燕麦、煮菜、香蕉和苹果;她每天定量饮水,分多次慢慢喝够1500毫升。饭后,她会下楼绕小区慢走半小时,哪怕阴天也不间断。她按时服用乳果糖口服液,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并主动复诊。三周后回院复查,腹部CT显示乙状结肠直径缩至正常范围,肠腔无粪石堆积,血钾、电解质、肌酐指标均恢复正常。医生看完报告后笑着说:“坚持下去,您这肠道状态会越来越稳。”林秀华点点头,林秀华长长地吐了口气,轻轻应了一声,心中却坚定了要继续保持的想法。
之后的一年,林秀华一丝不苟地维持着新的生活节奏。每次复查,医生都满意地点头:肠腔未再扩张,肠壁紧致有力,血钾、电解质都保持稳定,粪便性状正常,排便次数均匀。一切似乎都在慢慢恢复正轨,连她自己都开始相信,只要生活方式对了,身体总会稳稳地跟上来。可她没想到的是,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已归于平稳的时候,新的问题却在悄悄接近……
2015年6月23日中午12点,林秀华坐在餐桌前准备吃午饭,刚咬了一口苹果,肚子里突然一阵绞痛,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抽了一下。她的手不自觉地按住下腹,那疼痛来得突然又短促,像一条绳子在肠道里被猛地扯了一下。她以为只是吃太快引起了肠痉挛,站起来走了几步,疼痛却没有缓解,反而开始一阵阵地卷着,伴随着轻微恶心,她轻轻用手按揉着自己的肚子,却惊觉自己的肚子像充了气的皮球,摸上去紧绷僵硬,不像平时那样只是便意未通的胀闷,而是一种压着骨盆往上顶的涨痛。
她试着在沙发上平躺下来,喝一些温水润润喉,随着温水咽下,腹痛猛然加剧,不再是阵发性的疼痛,而是像一块钝重的石头死死压在小腹深处,一点都不挪地方,瞬间她的脸色发白,整个人蜷缩在沙发上,冷汗一层层往外冒,她捂着肚子,发现腹部已经胀得如硬鼓般隆起,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肠道像被彻底堵死,连气体都无法排出,只剩下一波波持续的钝痛和灼胀感从腹腔中央蔓延开来,眼前一片模糊,耳边嗡嗡作响,意识在剧痛中一点点抽离,她已经痛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挣扎着去拿茶几上的手机,但是却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玻璃杯——杯子很快摔在了地上,发出一声摔碎的脆响,这动静终于惊动了在房间里的儿子。他冲过来看到母亲蜷缩在沙发上,眼神涣散、唇色发青,连忙抱住她,一边唤她名字,一边拨打急救电话。
救护车赶到时,林秀华已处于深度昏迷,血压降至78/46 mmHg,心率每分钟118次,四肢冰凉,腹部高度膨隆。急诊医生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补液、吸氧,并紧急送入抢救室进行初步处置。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至15.4×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89%,提示存在明显炎症反应;血乳酸升至4.8 mmol/L,表明组织已出现缺氧;电解质紊乱,钾离子为2.7 mmol/L,钠离子偏低,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体格检查发现全腹明显膨胀,肠鸣音消失,下腹叩诊呈鼓音,压痛广泛,疑似急性腹症。
医生立即安排急诊腹部X线及增强CT。X线片提示:结肠各段高度扩张,乙状结肠直径超过9.0 cm,肠腔内可见大片气液平面,符合完全性低位肠梗阻表现。增强CT显示:结肠段明显扩张,肠壁呈进行性变薄,周围脂肪间隙弥漫性模糊,伴局灶性积气,提示部分肠段可能已出现缺血坏死。结肠内大量粪石及气体堆积形成高压闭袢,肠道已丧失动力,存在穿孔前状态。
抢救团队迅速启动抗休克、补液、电解质纠正、胃肠减压等综合处理,同时联系外科会诊准备急诊手术。然而在抢救过程中,林秀华血压持续下降,心率不规则,氧饱和度降至74%,最终出现心跳骤停。尽管医生连续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及肾上腺素静推,仍无法恢复自主循环。抢救持续42分钟无效,医生于2019年6月23日15点17分宣布临床死亡,死因:重度结肠性肠梗阻并发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林秀华的儿子站在急诊室门口,听见医生低声说出“已经离世”那一刻,他整个人僵住了,像被一股巨力从背后重重击中。喉咙发紧,呼吸一窒,双腿几乎支撑不住。他睁大眼睛,不断摇头,嘴唇微微颤抖,仿佛要说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脑子里一片空白,医生的声音像隔着一道厚墙传来,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他母亲只是之前便秘而已,怎么会……怎么会突然就没了?他怔怔站着,眼神涣散,胸口却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痛得无法呼吸。
他哑着嗓子看着医生,眼里混着愤怒与困惑,声音颤着却压不住冲击:“她不是按时吃药了吗?不是每天早上都去散步,吃得也清淡,水也喝够了,您不是说她肠道状态恢复得很好吗?复查不是都正常吗?怎么会突然就……”他声音越说越低,最后几乎说不下去,像是整个胸腔被什么堵住了一样。“她已经做得面面俱到了啊……到底还要怎么做,才算不出事?”他的眼神死死盯着医生,企图从对方口中得到一个明确答案,可医生只是沉默,脸上的表情也说不出是无奈还是悲痛。一切好像都对,可就是躲不过这一劫。
医生站在抢救室门口,望着家属情绪几近崩溃,心中一阵沉重。他原以为这是一例典型的患者依从性差所致的急性恶化,可能是停药,可能是饮食反复,可林秀华的生活记录、服药习惯都写得清清楚楚,复查时他亲口夸过她配合得好,肠道状态“很理想”。现在,她却在他面前猝然离世,原因却怎么也对不上。
他沉下脸,回到办公室,重新调出林秀华全部住院资料、化验单、影像资料,一项一项核对。他把所有的复查刺CT与现在的急诊片子放在屏幕上并排比对,肠道形态、张力、血供在当时都无异常。他又翻看护理记录、病程记录,甚至亲自找到护理主管确认用药无误。随后,他叫来了林秀华的儿子,试图从家属口中找出蛛丝马迹——有没有漏服药?饮食有没有突然改变?是否有过异常疼痛没说?但对方的回答清楚得几乎挑不出错。她确实做到了医生要求的每一步,没有疏漏。
那晚,他坐在办公室里直到凌晨两点,病历一页页翻过,CT影像反复对比,化验数据一项项复核,仍旧无法拼凑出一个合理解释。他不甘心,又将林秀华整个治疗过程和生活记录拿给科室内的几位副主任讨论,众人围坐在阅片灯前,却都陷入沉默。所有路径、标准、用药、习惯全都对得上——就像一道计算完美的方程式,却在最后一步爆炸,没人知道是哪里错了。最终,只能无奈地将这起猝死定义为“重度肠梗阻并发休克死亡”,备注:突发、无前兆。
可这四个字对医生来说,却像一根钝钉扎在胸口。他清楚,医学从不是靠“猜”来支撑的,临床上没有真正“无缘无故”的死亡。一定有一个细节,被忽视了。他将病例整理成一份资料,详细标注每一个化验值和用药时间节点,复查记录和影像资料也一并装进档案袋。他知道,他要等一个能真正看透这层迷雾的人。
一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省医院召开关于顽固性便秘与复杂性肠道疾病的多学科论坛,主持人正是全国消化病学领域最具分量的专家之一——黎介寿院士。年逾九旬的他曾带领团队攻克过重型肠瘘、肠黏连综合征等国内数十年无法处理的病例,是业内公认的“老肠王”,一眼能看穿最深处的疙瘩。
论坛现场没有为这例病案预留展示时间,但在茶歇间隙,医生还是鼓起勇气走向院士,将资料双手递上:“黎院士,这是我遇到的一个病人,她的死亡……我解释不了。”黎介寿接过资料,坐在角落里低头翻阅。空气像是凝住了,他的眼睛盯着病例的每一行数据,越看越沉,指节按在纸张边缘微微发白。
几十页资料,他看得极慢。最终,他没有再盯着血钾、CT、肠腔直径,而是翻回了生活记录那一页,停顿了良久——目光落在用药方案那一行,静静盯了十几秒没有动,心中有了猜测。黎介寿院士很快重新抬起头,询问着医生有关患者生活和用药细节的方面,医生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研究林秀华的情况,不假思索的一一回答。
黎介寿院士很快就从医生的回答里面知晓了事情的真相,他放下病例叹了口气:“虽然患者林秀华在生活上十分规律,几乎每一步都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甚至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但她却偏偏在服用乳果糖期间却忽视了3个非常基础、却极其关键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病人自己没有意识到,就连医生也没有第一时间察觉,这才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确实,乳果糖作为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缓泻剂,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副作用轻微,但它仍是一种药物,但是只要是药物就会有自己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只有真正关注并避免那3个被反复忽略的细节,用药才是一件让人放心的事情啊……”
林秀华在出院后严格执行医生交代的每一项生活管理,饮食清淡、按时服药、定时如厕,每天饭后散步半小时,饮水量也控制在1500毫升以上,从不间断。她甚至在墙上贴了排便记录表,每天打钩标注。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井井有条,毫无破绽。但她始终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她把所有管理动作当作“固定流程”来完成,却从未根据自己每天的身体反应做出动态调整。最典型的,就是她无论当天有没有排便、是否腹胀、饮食是否改变,依然坚持每天固定摄入纤维粉、乳果糖、三餐量和活动时间,从不做任何微调。她把健康管理变成了模板式执行,忽略了肠道本身是个高度敏感、需要实时反馈调整的系统。这种“机械化”的健康行为看似安全,实则掩盖了肠道功能微小变化的预警信号,也让她错过了第一时间感知“异常”的机会。
她的饮食习惯表面上非常理想,全天三餐按点、饮食清淡,蔬菜和水果摄入也达标,但她对蛋白质类食物始终有所抵触。她总觉得“年纪大了不容易消化”,因此长期减少肉类、豆制品、蛋奶摄入,导致优质蛋白摄入量远低于基础需求。肠道平滑肌、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更新都依赖蛋白质,当长期处于摄入不足状态时,肠壁张力下降、血流供应减少,肠道肌层逐渐变得迟钝、薄弱,蠕动能力降低。这些变化早期并不明显,排便仍旧规律,仅仅是排便时间拉长或偶有腹胀,林秀华并未当回事。乳果糖虽然在前端小肠起效,但一旦肠道下段缺乏反应性支撑,即便形成了足够的渗透压,也难以完成完整的推进过程。这样的肠道,一旦遭遇较硬粪团、纤维积聚或气体堆积,就极易陷入动力性停滞。
林秀华为了维持通便,长期服用乳果糖的同时,每天早晨也会将一包膳食纤维补充粉冲入牛奶中食用。她坚信这是“保险起见”的双重保障,但她没有注意到这类纤维粉与乳果糖同时摄入时,若水分不足,极易在肠腔形成高黏滞性团块。虽然她每天饮水达标,但她的饮水节奏集中,大多在饭前或饭后大口饮水,之后几个小时不再补充。这样的饮水模式不能与纤维和泻剂的作用节律配合,导致纤维吸水不足而形成不易推进的半干结团。这些团块滞留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不断吸附周围细小粪便与水分,逐渐增大、变硬、压迫肠壁,同时上游的乳果糖持续产气,形成闭环高压。肠腔压力一旦超过耐受极限,便从缓慢的推进障碍迅速转为闭袢型梗阻。
除了饮食上的细节,林秀华的排便习惯也存在不易察觉的问题。她将“定时如厕”作为每日必须完成的项目,即使没有便意,也会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坐在马桶上“等感觉”。问题在于,她每次如厕时间普遍过长,平均二十分钟以上,而且体位固定,保持前倾、腰弯、含胸的坐姿。这种体位本身会压迫腹腔,影响盆底肌群张力,造成乙状结肠弯折和血供障碍。长时间维持这一体位,使局部肠段成为动力薄弱区,一旦有较多气体或粪团聚集,便形成腔内“折角滞留”。加之长期固定的排便时间让她的身体形成反射性“等待”模式,肠道主动蠕动的能力反而被削弱。即使乳果糖在上段起效,末端推动力不足,也难以真正完成通畅排出,反而造成长期残留、反复堆积。
这些细节都不是错误,而是林秀华在“高度配合”背后对身体反馈缺乏感知的结果。她把生活安排得非常理性,却忽略了肠道作为器官的“主观性”——它的状态每天都在变化,而不是可以被固定规则控制的系统。当这三件事同时存在时,肠道内的慢性膨胀、黏滞滞留、动力薄弱交叠在一起,在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午突然爆发,最终诱发闭袢型肠梗阻,导致灌流障碍、肠壁坏死、休克,直至死亡。
她没有做错什么,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再好的健康管理,也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细致觉察之上。林秀华的悲剧提醒我们,有些问题不在“有没有做”,而在“有没有看见”。那些藏在日常重复动作中的细节,一旦被长期忽略,就足以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环。
资料来源:
[1]沈忱,骆梦莲. 乳果糖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肠道菌群水平的影响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11):120-123.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5.11.030.
[2]翟恒勇,王凯,汤丽娟,等. 乳果糖联合小麦纤维素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5,9(10):60-62.
[3]盛薇,项亚军. 首荟通便胶囊联合乳果糖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J].大医生,2025,10(09):79-81.
(《纪实:67岁阿姨吃乳果糖缓解便秘,1年后肠梗阻,医生:这3点别忽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