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不应该去撞中国卡车:一场暴露行业底线的营销闹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5 03:00 2

摘要: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理想i8的发布会因一段碰撞测试视频陷入舆论漩涡。视频中,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与一辆乘龙卡车正面对撞,导致卡车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而理想i8的A柱、B柱、C柱、车门防撞梁均未变形,9个气囊全部展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理想i8的发布会因一段碰撞测试视频陷入舆论漩涡。视频中,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与一辆乘龙卡车正面对撞,导致卡车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而理想i8的A柱、B柱、C柱、车门防撞梁均未变形,9个气囊全部展开。这场看似“完美”的碰撞实验,却因实验设计、卡车选择及行业影响引发激烈争议。理想汽车或许未曾料到,这场本意为证明产品安全性的营销,最终演变为一场暴露行业底线的闹剧。

非法定要求的碰撞实验:营销噱头大于实际意义

理想i8的碰撞实验并非法定要求的安全测试,而是理想汽车委托中汽研进行的“超级实验”。根据中汽研的声明,该实验“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仅用于车辆开发验证”。这一表述直接揭示了实验的性质——它并非行业强制标准下的客观评测,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秀。

从实验设计来看,理想i8选择了对乘用车极具挑战性的“小车撞大车”场景,但实验条件却存在诸多模糊地带。东风柳汽在声明中质疑实验未公开车辆状况(是否改装、减配)、场景环境(车速、驾驶状态)等关键信息,导致实验结果与公众认知的“正常碰撞结果偏差较大”。这种“自定义碰撞条件”的做法,本质上是通过设计非常规场景来凸显自身优势,而非真实反映车辆在复杂道路环境中的安全性能。

中汽研作为国资央企,其专业性和公正性本应成为实验的背书,但此次事件却暴露出第三方机构在商业合作中的角色困境。尽管中汽研声称“测试全过程符合规定和标准”,但实验的非法定属性决定了其结果无法作为行业公认的安全认证。理想汽车将实验视频作为核心宣传素材,本质上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安全假象”,这种做法虽能短期吸引眼球,却损害了行业测试的严肃性。

选择二手国产卡车:公平性与法律风险的双重质疑

实验中,理想i8选择了一辆二手乘龙卡车作为碰撞对象,这一选择成为争议的核心。东风柳汽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实验视频“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乘龙卡车碰撞测试视频”,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从法律层面看,理想汽车未明确标注实验性质,导致公众误读卡车安全性,已构成对乘龙品牌商业名誉的损害。

从技术层面看,乘龙卡车作为央企背景的国产卡车品牌,其安全性能并非如视频中呈现般脆弱。东风柳汽强调,乘龙卡车驾驶室采用“龙骨框架结构”和“四层吸能设计”,并通过ECE安全法规认证。实验中卡车四轮离地的现象,更可能是因实验设计导致——低速撞击底盘下方产生的杠杆效应,而非卡车本身质量缺陷。这种通过特定场景放大对手弱点的做法,不仅贬低了中国卡车品牌的形象,更暴露了理想汽车在营销中的短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理想汽车为何不选择国际知名卡车品牌(如奔驰、沃尔沃)进行对撞?若真如网友调侃“预算有限”,则反映出企业资源分配的失衡;若因“中国品牌好欺负”,则是对行业公平竞争原则的公然挑衅。无论哪种可能,都让这场实验从技术验证沦为营销手段,甚至触及法律红线。

试探行业底线:理想汽车的战略误判与行业警示

理想i8的碰撞实验,本质上是理想汽车“传播上试探行业底线”的典型案例。从宣称“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到“撞趴卡车”,理想汽车始终在营销话术中游走于真实与夸张之间。这种策略虽能在短期内制造话题,却忽视了行业规范的约束和公众认知的底线。

事件背后,暴露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下的营销焦虑。为了突出产品优势,部分车企选择通过“非标准测试”制造差异化卖点,这种做法若成为常态,将导致行业陷入“比谁更会设计实验”的内卷漩涡。中汽协呼吁“反内卷、反不正当竞争”,正是对这类行为的直接回应。

理想汽车的误判在于,它低估了公众对真实安全性的需求,也高估了营销手段对品牌形象的塑造能力。东风柳汽的强硬维权、卡车司机的群体质疑,都表明这种“踩一捧一”的营销方式已引发行业反感。更长远来看,若车企纷纷效仿理想汽车,通过设计非常规实验贬低同业,最终将损害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最后扯扯

理想i8撞卡车事件,是一场以“安全”为名的营销闹剧。它提醒我们,汽车安全的核心在于技术实力而非营销话术,行业进步需依靠真实测试与技术创新,而非通过设计实验贬低对手。对于理想汽车而言,此次事件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试探行业底线的行为,终将反噬自身品牌形象。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建立公平、透明、科学的测试标准,才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来源:邱小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