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压的关键不是光降指标!教你 1 招,益气潜阳,血压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4 18:11 2

摘要: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每天按时吃降压药,血压能暂时降到正常范围,可一劳累、一着急就反弹,还总觉得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甚至越吃药越没精神。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每天按时吃降压药,血压能暂时降到正常范围,可一劳累、一着急就反弹,还总觉得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甚至越吃药越没精神。

门诊就有位 50 岁的患者,高血压 5 年,吃了三种降压药,高压能控制在 130mmHg 左右,但低压总在 90mmHg 以上,稍微走点路就喘,爬两层楼就头晕。

他自己买了不少 “清血管” 的保健品,钱花了不少,症状一点没减轻。

细问之下才知道,他这几年总觉得累,说话声音越来越低,稍微动一动就出汗,晚上还爱起夜 —— 这些都是典型的 “气虚” 表现。

很多人只盯着血压数字,却没意识到:气虚才是让血压难稳住的 “隐形推手”。

中医讲 “气为血之帅”,血压的稳定全靠气的 “推动” 与 “固摄” 功能。

气足的时候,能稳稳地 “托住” 血液在血管里顺畅流动;一旦气虚了,就像托举重物的力气不够,血管为了保证供血,只能被动收缩升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劳累后血压会飙升。

更麻烦的是,气虚久了会导致 “阳浮”—— 本该沉潜的阳气因为缺乏气的约束,像没拴住的气球一样往上冲。

这时候光用降压药 “硬压”,就像把气球按进水里,一松手还会弹起来,反而耗伤正气,让人更累。

这种情况下,只靠降压药就像只给倾斜的桌子垫砖头,没从根本上找平。

正确的思路是 “益气” 与 “潜阳” 双管齐下:用补气药增强 “托举力”,让气能稳稳约束血压;用潜阳药引导上浮的阳气回归,减少血管的 “被动升压”。

给这位患者开的方子,就以黄芪、党参为君药 —— 黄芪像给身体加了台 “打气泵”,能补一身之气;党参专攻脾胃,从源头生成气血(中医说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再配合天麻、钩藤平肝潜阳,像给上浮的阳气系上 “缰绳”。同时加了茯苓健脾利湿,避免补气太过生痰湿。

他坚持调理两个月后,不仅血压降到 120/85mmHg,头晕乏力也明显好转,现在爬四楼都不喘了 —— 这就是 “补气” 与 “降压” 结合的效果,既稳了血压,又强了体质。

不过要注意,高血压的成因不止气虚一种:有的是肝阳上亢(脾气急、头胀痛),需平肝熄火;有的是痰湿壅盛(头重如裹、舌苔厚腻),需化痰祛湿;

还有的是肾精不足(腰膝酸软、耳鸣),需补肾填精。不同病因的调理方法天差地别,必须由专业医师辨证后制定方案。

温馨提醒: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不作为用药指导。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来源:心血管科张志强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