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古代四川本就是天师道的发源地,与道教有着深厚渊源。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二十四治,兴起五斗米教。相传被奉为天师的张道陵,以及他的弟子都在蜀中的云台山等地白日升天。
所评图书:
书名:《知·道:道教石窟造像简史》
作者:萧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中国道教石窟遍布北京、陕西、山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湖南等省市,以四川与重庆最多。
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古代四川本就是天师道的发源地,与道教有着深厚渊源。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二十四治,兴起五斗米教。相传被奉为天师的张道陵,以及他的弟子都在蜀中的云台山等地白日升天。
巴蜀地区在盆地周边密布崇山峻岭,与盆地接壤地区民居稠密,崇道人士雕刻石窟,效仿佛教将诸神的景象留存,对于争取信众,反过来安抚民心具有重要作用。
新出版的《知·道:道教石窟造像简史》一书,出自青年学者萧易。书作者走访全国多地,遍访道教石窟,探寻这些石窟延续至今的存在和保护现状,穿插叙述道教发展历史以及道教神仙体系在民间传播的演变情况的介绍。
在四川绵阳的西山观,分布着少见的隋代道教石窟。这里已经呈现了元始天尊的造像。不同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在古代神话与道教早期典籍中并无记载,葛洪在《枕中书》方提到“元始天王”,认为其是盘古的化身。而《抱朴子》中出现了“元君”。书作者认为,元始天王、元君都是元始天尊的前身。书作者进一步考证指出,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曾对道教神系进行整理,将元始天尊放在首位。
道教在隋代的政治地位,远远不及佛教。而到了唐代,李唐皇室攀附太上老君,道教诸神也因而被列入祭祀以及造像崇拜的首要范畴。老子的家乡鹿邑县的太清宫被立为唐朝祖庙。但总体上,唐代北方、中原地区的人们仍然习惯于佛教造像。皇室逐渐调和儒释道,讲求佛道融合,四川多地的唐代石窟都呈现出佛道合龛的特色,而道教石窟也模仿佛教石窟的布局。
在四川安岳县的鸳大镇,分布着多达1293尊唐代造像,包括太乙救苦天尊、太上老君等道教神仙。
而在四川仁寿县境内,留存有坦神岩、渣口岩、千佛寺等诸多唐代道教石窟。坦神岩并列真人龛,是我国少见的大型盛唐龛窟,有造像三十五尊,都似常人大小,体型修长,男女神像的造像均呈现线条流畅、刚劲有力,面容、身形或清瘦,或老成,或婉约,或丰腴。
到了宋朝,道教神仙体系中出现的突出变化就是,玉皇大帝与原先的昊天上帝发生了融合,继而位列四御之首,道教其他神仙除了三清、后土,也逐渐成为以玉帝为中心的臣属。《知·道:道教石窟造像简史》书作者从宋代道教石窟的考察中,分析了两个朝代的道教神仙体系的演变,以及道教石窟在审美体系上的变化——到了宋代,道教神仙在石窟造像上已经开始呈现柳叶眉、丹凤眼、美须髯等特征。
宋代道教石窟的集大成者在今天重庆市的大足县。大足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认为可以与云冈、龙门佛教石窟相提并论,而在大足石窟的北山,主要是佛教石窟,南山则多分布着道教神祗的造像。“三清古洞”高391厘米,宽508厘米,深558厘米,是中国道教最繁复精美的龛窟,通道两璧密密麻麻排列360位灵感天尊,对应道教宣称的今世的荣华富贵皆是前世供奉上元、中元、下元各120天尊之果。而在“三清古洞”中心柱,上层正中雕塑三清,两侧各有一男神,下层有造像四尊,各有男女两神——除了三清,六尊神祗造像对应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长生大帝、青华大帝、后土皇地祗、王母娘娘。
有意思的是,三清古洞左右龛口各浮雕六个圆龛,隐约可见螃蟹、狮子、天秤等图案,这其实就是十二星座,或者说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所讲的十二宫,每一宫都有主神参将。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已经在动用类似于现在的星相学来计算自己的福祸。
在大足县郊外的石门山,分布着道教石窟四座,除了玉皇大帝,还有三皇洞、东岳大帝、五通大帝。三皇洞中,除了三皇,还有二十八位天人像,对应二十八星宿,另外还有五位文官,可能是中华先祖的传说人物,如太昊、颛顼等。此外,三皇洞中还有所谓的北极四圣,其中名气最大的显然是天蓬元帅。在宋代的石窟造像,天蓬元帅威风凛凛,身披铠甲,怒目横眉三面六臂,持斧钺、弓箭等神兵利器。
来源:渝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