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片热土,是新四军第五师诞生、成长、壮大的摇篮。在李先念率领下,这支英雄部队以随南九口堰为核心建立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形成对日军在华重要据点武汉的战略包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随州地处“随枣走廊”,北接中原,南临江汉,有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三山拱卫,在抗战烽火中成为中原敌后的战略要地。
这片热土,是新四军第五师诞生、成长、壮大的摇篮。在李先念率领下,这支英雄部队以随南九口堰为核心建立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形成对日军在华重要据点武汉的战略包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光阴荏苒,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新四军第五师抗战烽火淬炼的历史记忆,未随岁月褪色,而是深深镌刻进民族血脉。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群山环抱中的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寻访新四军第五师的抗战印记。
九口堰建军:孤悬敌后的华中劲旅
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
九口堰这个在白兆山腹地本不起眼的小村庄,因新四军第五师在此组建而永载史册。
位于九口堰村的孙家大院,几经修缮后依旧保持旧时的模样,青砖黛瓦,飞檐曲水。院门上方挂着1984年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牌匾。走进院内,五师官兵当年使用过的盒子枪、地图、宣传册一一展陈,机要科、作战室、师长李先念的卧室依然如故。广场上矗立的五师首长雕像似乎无声地诉说当年的战斗岁月……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的鄂豫边区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前线。日军占领武汉后调集兵力,妄图继续向襄阳、宜昌进攻。
随州南有大洪山、北有桐柏山,南能控制江汉,北能挟制中原,利于阻止日寇的西侵。这样,随州就成为鄂豫边区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李先念(左一)在行军途中 资料图
1939年1月,李先念奉中共中央中原局之命,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160余人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鄂豫边区建立抗日武装,首站进驻广水市吴店镇浆溪店。同年2月,游击大队在广水余家店与日军正面交锋,打响了新四军湖北敌后抗日第一枪。这场战斗歼敌数十人,极大振奋了鄂中军民的抗战士气,点燃了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
李先念南下途中,广泛播撒抗日种子,将各地党组织领导的分散抗日游击武装穿珠成串。同年6月,建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实力壮大到5个团。中原敌后产生了第一个游击主力兵团。
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遵循中原局的部署,成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并将原鄂中、鄂东、豫南3个地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豫鄂边区抗日武装队伍发展到近万人。
1940年4月,敌顽向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和地方武装进攻。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中原局电示挺进纵队:“在京、应、安、随一带的部队亦应依据敌情变化,积极向大洪山、随南一带发展。”
白兆山是大洪山伸向东南的一条支脉,以随南为主体,地跨安陆、广水、京山、钟祥四地边界,形成方圆百余里的丘陵地带,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是开展武汉外围敌后游击战争的理想阵地。
1940年6月,李先念率纵队主力发起开辟随南白兆山的战役。部队攻克洛阳店,击溃当地顽军杨弼卿部。战役结束后,纵队司、政两部从安陆钱家冲移驻随南九口堰孙家大院,纵队直属单位也陆续进驻九口堰周围,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正式创立。随南九口堰成为我党在鄂豫边区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于2月18日命令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在九口堰正式建军,五师将领通电就职。新组建的新四军第五师辖3个正规旅、2个游击纵队和豫鄂区党委警卫团,兵力达1.5万余人,成为一支重要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
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李先念坚决执行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940年6月,枣宜会战中,日军攻占宜昌,并不断向重庆等地实施战略轰炸。值此关头,李先念率领挺进纵队主力在平汉路西(白兆山一带)作战略展开,一举攻占日伪军盘踞的平坝镇,并对这个鄂中战略枢纽进行有效控制。继而又连续开辟了京山南山、襄西和天(门)西敌后战场,把抗日的战火烧到了敌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1941-1942年,五师官兵粉碎日伪军多次围剿、扫荡。1941年9月16日,1000多日伪军从烟墩、马坪、淅河进攻白兆山,袭击五师师部,我军经几日战斗将敌人击退。11月11日,李先念在随南古城畈做反“扫荡”、反“清乡”部署,并指挥分布在各地的五师主力对日作战,进行较大的战斗20多次,先后歼敌2000多人。
1943-1945年,五师官兵主动出击、抗击日伪。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新五师已发展到5万多人。部队共与日、伪和顽军大大小小战斗达1260多次,不仅在战略上牵制了日军,而且在战役战斗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馆长周立波说,从1940年6月首次进驻九口堰,到1942年6月被迫向鄂东转移,从1945年4月再次进入白兆山根据地,到同年9月离开,新四军第五师在九口堰战斗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他们不仅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还以白兆山为轴心多次在安陆、京山、广水等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九口堰也见证了新四军第五师诞生、发展、壮大的历程。
白兆山根据地:烽火淬炼的坚强堡垒
五师首长雕像,从左至右分别是刘少卿、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
新四军第五师进驻九口堰后,以此为核心建立白兆山抗日根据地,迅速构建起一个涵盖军事、政权、经济、文化的全方位抗战体系。
政权建设是根据地的根基。1940年6月,随南军政联合办事处在洛阳店怡和楼宣告成立,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由此开启。同年8月,选举产生了随南行政委员会。1941年5月,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严格实行“三三制”原则,采用民主选举形式,让群众真正参与政权管理。政府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据统计,随南地区有4万多名农民加入自卫队,7000余人投身军队和地方工作,形成了强大的抗战力量。
后勤保障是持久作战的生命线。五师组建之初队伍迅速壮大,物资供给困难。李先念指示部队:我们可以向日本兵要嘛!一次,侦查人员获悉日军第三师团一支运输队将于拂晓从广水镇(今广水街道)向驻守在应山县城的日军运送物资,运输队共有100多辆马车,40多名日本兵武装护送。五师三十八团派出两个连在九眼桥设伏,打了个日军猝不及防,运输队日军大部被消灭,100多辆马车的枪支弹药、药品、被服、马匹全部缴获。
为打破日伪封锁、保障军需民用,根据地自力更生建立起一系列后勤机构:兵工厂修理枪械,制造手榴弹甚至“十子连发手枪”,缓解了武器不足的问题;被服厂日夜赶制军装,李先念、陈少敏等领导同志也亲自参与纺线劳动,留下了“将军纺线”的佳话;白兆山医院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救治伤员;边区银行发行“边币”,稳定金融秩序。
五师官兵用过的行军锅
第五师扎根白兆山,不仅是一支战斗队,更是播撒希望的建设队。1941年夏,随州遭遇严重旱灾,加之日伪严酷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陷入极度困境。豫鄂边区党委书记、五师副政委陈少敏亲临随南坐镇指挥,在洛阳店小学召开大会,发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克服困难、争取抗战胜利”的号召。她率先垂范,在九口堰孙氏祠旁开垦出三分菜地,将收获的蔬菜悉数送给群众。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千塘百坝”运动在随南展开。军民同心,肩挑背扛,在清水河畔筑坝70余处,修建堰塘670口,建成了蓄水10万立方米的清水河水库,“河也满、塘也满,引水好灌田”的民谣传遍四方。这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不仅帮助军民安然渡过灾荒、增强了军民鱼水情,更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被《解放日报》誉为“敌后生产自救的奇迹”。
教育的星火在硝烟中点燃。为培养军政骨干,根据地创办抗大第十分校,李先念兼任校长。“敌机炸毁教室,学员就露天上课;白天学习,夜晚放哨,在战斗中成长”,培养军事干部700余人。根据地还开办抗日夜校22个、青年识字班22个、抗日小学14所,印刷课本3000多册。“我中华,是古国,人口众,土地阔……八路军,抄后路,打敌人,建立了,根据地,组织了,抗联军……”《抗日三字经》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生动教材。
红色基因赓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机关党员干部参观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
硝烟早已散尽,精神永世长存。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已化作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1982年,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成立。2015年,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开园,与抗大十分校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共同构成“一馆一园一校一碑”的纪念矩阵。
纪念馆内,2000余件文物构建起鲜活的历史记忆:锈迹斑斑的冲锋号仿佛仍在召唤冲锋的号声,补丁累累的行军锅铭刻着官兵同甘共苦的岁月,泛黄的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着铁汉柔情……为了抢救和搜集保存历史见证,纪念馆工作人员足迹遍及十余省市,精心编纂了《烽火白兆山》《李先念在随州》等专著。前来参观的学生代表孙琬婷说:“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当好好珍惜,并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学生参观五师纪念园
如今,这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布其间的抗大十分校、挺进报社、边区建设银行、战地医院、兵工厂等旧址,共同构成完整的红色教育体系,每年吸引超过6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周立波说:“我们始终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通过构建‘研究保护-教育赋能-产业反哺’的闭环链条,让红色文化真正转化为驱动老区振兴的内核动力。”
传承革命精神,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九口堰村被纳入中央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该村依托古色村落、红色文化、金色银杏、绿色山水等资源禀赋,推动红文、红旅、红廉、红农融合等,每年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2023年,曾都区乡投公司投资在该村实施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地提档升级项目,打造集红色研学培训、户外拓展体验、乡村休闲住宿、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4A级红色教育旅游景区。
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脉搏。洛阳镇深入挖掘“红色”底蕴,精心打造精致景区与特色研学路线。农家乐“红军食堂”推出南瓜饭、野菜汤等“忆苦思甜餐”,让游客感受抗战岁月的艰辛;功能完善的“红培接待中心”,热情迎接着来自八方的学子;盘活闲置农房,引进品牌民宿,提升游客体验。洛阳镇党委书记黄超波说:“红色是底色,绿色是未来。我们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全域旅游发展,让游客在领略山水风光的同时,深刻感悟革命历史的厚重与文明乡风的淳朴,让革命老区焕发出崭新的时代活力。”
烽火岁月铸丰碑,振兴路上写华章。从余家店打响湖北敌后抗日第一枪,到九口堰建军;从“千塘百坝”的军民汗水,到抗击日伪军的冲锋号角——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大地上用忠诚与热血铸就的不仅是一座抵御外侮的钢铁屏障,更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这座丰碑,铭刻着中华儿女的不屈脊梁,也照亮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南山水间,英雄气长存!
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