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寅恪与查尔斯・兰曼:1919 年 1 月,陈寅恪入哈佛大学文理研究院学习,师从查尔斯・兰曼(Charles Rockwell Lanman)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并在此基础上研读佛经。兰曼是哈佛大学的印度语文学教授,他对陈寅恪的才智和品格给予了很高评价,陈寅
陈寅恪与查尔斯・兰曼:1919 年 1 月,陈寅恪入哈佛大学文理研究院学习,师从查尔斯・兰曼(Charles Rockwell Lanman)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并在此基础上研读佛经。兰曼是哈佛大学的印度语文学教授,他对陈寅恪的才智和品格给予了很高评价,陈寅恪也视兰曼为其在哈佛的导师,对他的悉心教导和关怀心怀感念。
傅斯年与史培曼等:傅斯年 1919 年冬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主修心理学,兼修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其间师从史培曼教授研究实验心理学。1923 年,傅斯年前往德国柏林大学,选学了 “相对论”“比较语言学” 等课程。虽然没有明确资料表明他在柏林大学有特定的导师,但德国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对其治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傅斯年强调史料的重要性,提出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这与兰克史学重视原始档案资料的观点有共通之处。
胡适与约翰・杜威: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是实用主义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约翰・杜威的学生。杜威的民主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对胡适产生了深刻影响,胡适回国后致力于将这些思想传播和应用于中国,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等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梅光迪与白璧德:梅光迪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学者,1915 年入哈佛大学深造,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文经典的学习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梅光迪深受其影响,回国后成为 “学衡派” 的代表人物,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倾向。
许倬云与顾立雅:许倬云1930 年生于厦门,祖籍无锡,是台大历史系毕业,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师从顾立雅。融合多学科研究上古史、文化史,著《说中国》《万古江河》,获多项国际奖项,传承并发展西方汉学方法。顾立雅美国汉学权威,执教芝加哥大学,研究中国古代史与思想。曾师从梅光迪、刘节,著《中国的诞生》《孔子与中国之道》,编中文教材培养人才,许倬云为其弟子。
雷海宗与芝加哥大学诸导师:雷海宗是 20 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五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杜尔哥的政治思想》是一篇标准的政治思想史论文。虽然具体导师未被明确提及,但他在芝加哥大学所受的西洋史学术训练,对其之后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做到了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中国史与西洋史并重。
季羡林与瓦尔德施米特、E. 西克等:季羡林是著名学者、翻译家。1935 年,他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师从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等。此外,他还师从语言学家 E. 西克研究吐火罗语,这些学习经历使他在东方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的梵学、佛学研究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冯至与欧尔克等:冯至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1921 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德文系,跟随欧尔克(Waldemar Oehlke)等名师学习德语文学。欧尔克讲授的 “德国文学史” 等课程,让冯至对德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全面了解,对其后来在德语文学研究和创作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岱孙与卜洛克:陈岱孙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24 年,他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卜洛克教授。1926 年,他以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其学术研究深受导师影响,回国后为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卓著。
蒋廷黻与海斯:蒋廷黻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开拓者。他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Carlton J. H. Hayes)。海斯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对历史的见解,对蒋廷黻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蒋廷黻注重收集新材料,推动影印出版晚清档案,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开辟了新路。
杨联陞与费正清等:杨联陞是著名汉学家,有 “汉学祭酒” 之称。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等学者。费正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影响了杨联陞,杨联陞在经济史、社会史等领域成果丰硕,其研究融合了中西方学术之长,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
冯承钧与伯希和:冯承钧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他早年留学法国,在法兰西学院师从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伯希和在汉学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尤其在敦煌学、中亚史等方面成果丰硕。冯承钧受其影响,精通多种语言,致力于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研究,译有《郑和下西洋考》《交广印度两道考》等,著有《中国南洋交通史》等,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齐思和与海斯:齐思和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等。他曾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师从卡尔顿・海斯教授。海斯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齐思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回国后,齐思和在史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著有《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等,译有《世界史》等著作。
周一良与和田清等:周一良是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等领域颇有建树。他曾赴日本留学,受到日本学者和田清等的指导。和田清在东洋史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周一良在其影响下,对日本史学研究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视野,其著作《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杨人楩与瑟诺博斯:杨人楩是中国著名的世界史学家,他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期间,受到法国著名史学家瑟诺博斯的影响。瑟诺博斯是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强调历史研究要注重史料考证和客观叙述。杨人楩回国后,致力于世界史教学与研究,著有《非洲通史简编》《法国革命史》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余英时与杨联陞:余英时是著名华裔历史学家,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时,受教于杨联陞教授。杨联陞学识渊博,在汉学领域成就卓著,对余英时的学术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余英时在明清史、中国思想史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著有《士与中国文化》《朱熹的历史世界》等,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收集不易,忘友友们补充为盼!
来源:我是丁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