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五运会以“绿色、共享”办赛理念为核心导向,在赛事场馆建设中创新性地确立“存量优先”原则,成为全运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的一届赛事。与往届全运会相比,本届赛事90%以上的比赛场馆通过现有场馆维修改造提升而来,大幅降低了新建场馆比例,形成资源集约利用的鲜明特
十五运会以“绿色、共享”办赛理念为核心导向,在赛事场馆建设中创新性地确立“存量优先”原则,成为全运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的一届赛事。与往届全运会相比,本届赛事90%以上的比赛场馆通过现有场馆维修改造提升而来,大幅降低了新建场馆比例,形成资源集约利用的鲜明特色[1][2][3]。其中,22个场馆与残特奥会共用,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大部分场馆仅进行小规模维修和部分体育工艺升级,最大限度减少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4][5][6]。深圳赛区的实践尤为典型,其大部分赛事场馆通过现有场馆改造完成,绿色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56%,15个已完工场馆中,深圳湾体育中心体育馆率先通过初步验收,成为资源集约与绿色建设结合的范例[4][5]。
数据来源:[4][5]具体改造实践中,各地场馆充分结合历史传承与功能优化,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效益。广州越秀山体育场作为始建于1926年的“百年老场馆”,通过第13次改造完成功能升级,既保留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又满足现代赛事需求[1][2][3]。广州飞碟训练中心改造遵循“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和“能少拆就少拆”原则,室外工程维持自然生态原貌,室内功能房间通过整合优化减少拆改量,实现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的统一[7]。香港赛区则完全依托现有社区共享空间承办赛事,如沙滩排球比赛场地设置于维多利亚公园,该场地在赛事前后持续向市民开放,既节省办赛成本,又确保赛后资源不闲置,充分体现“共享”理念[8][9]。
存量改造不仅有效降低了办赛成本,更通过“办赛为城”的长效思维推动城市功能提升。东莞赛区未新建任何场馆,仅通过现有设施智慧化改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直接减少新建投资并规避赛后闲置风险[10]。云浮市曲棍球场利用场地西高东低的自然地形,通过标高设计将竞赛功能用房、观众席看台与雨棚有机整合,显著节约建设成本[11]。广州赛区30个改造场馆同步推进周边17个精致街区建设,累计增加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完善19处户外运动空间,天河体育中心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复建南大门门楼,新增二层平台“空中”环形跑道,使场馆从单一赛事载体转变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标,实现赛事价值向城市公共利益的长效转化[12][13][14]。
十五运会赛事场馆的绿色技术集成应用以“能源-材料-生态”三维度为核心框架,系统推进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在能源端,重点部署光伏与高效节能系统,构建清洁供能体系。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通过高效多联机、新风热回收及智慧照明系统协同运行,实现建筑本体节能20%、降碳率达52%,年节省电量100万kWh以上,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13][15]。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则通过被动式设计与主动式技术结合,拆除体育场二层玻璃幕墙形成自然通风通道,过渡季节可减少空调使用时间,预计降低空调能耗约30%;同时在田径场外立面新增水平挑檐,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年发电量达2.8万千瓦时,满足部分公共区域用电需求,结合高效机房、太阳能路灯等措施,全年预计减少碳排放约352吨[1][13][15]。
材料端聚焦环保建材的创新应用,提升建筑低碳属性。云浮市曲棍球场采用保温凝胶外墙与Low-E中空玻璃,结合岭南气候优化遮阳设计,使建筑碳排放量降低近60%;观众席看台选用预制清水混凝土板,减少装饰材料使用,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11]。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选用低烟无卤阻燃耐火线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采用浅色外饰面及外走道遮阳设计,进一步降低室内热吸收与空调负荷,形成全链条绿色建材应用体系[13][16]。
生态端深度融合岭南地域特色,构建生态友好型场馆环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通过低养护、低碳排绿化设计,形成城市绿岛;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挑檐植入绿化藤蔓植物,打造绿色环廊,实现垂直绿化与建筑空间的有机融合[15][17]。越秀山体育场配置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水分与气象数据实现分区自动灌溉;广州飞碟训练中心保留岭南建筑风貌,采用节能灯具及高效空调设备,强化生态与建筑的协同[7]。同时,多个场馆集成海绵城市技术,提升雨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韧性生态系统[4][5]。
通过三维度技术的系统集成,十五运会场馆实现了环境效益与运行效能的双重提升。天河体育中心“年节电100万kWh”、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年减碳352吨”等量化成果,直观展现了绿色技术落地后的实际价值,为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13][15]。
场馆名称本体节能降碳率节电量空调能耗降发电量减碳量碳排放降数据来源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20%52%100万kWh以上[13][15]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约30%2.8万千瓦时约352吨
[1][13][15]云浮市曲棍球场
近60%[11]
十五运会智能观赛体验升级从“时空突破”与“个性化交互”两个维度展开,通过前沿技术应用打破传统观赛限制,同时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实现科技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时空突破”维度,元宇宙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重构了观赛的物理边界。全国首创的“云上全运村”基于中国移动元宇宙平台,融合云渲染、5G+边缘计算架构,构建了国内首个全运会元宇宙数字空间,支持万人并发3D虚拟场景及高清低延迟直播。其核心突破在于AI驱动的数字人分身技术,通过面部识别与可编辑服饰系统实现虚拟形象卡通与写实风格即时切换,使观众可跨地域以“赛博身份”参与互动,如为运动员实时打call或与其他观众数字人互动[16]。配合“赛事自由视角系统”,观众可自主选择观赛角度、跟踪特定球员动态、获取运动数据分析结果,并支持流媒体直播分享,彻底打破固定视角的局限,实现“沉浸式观赛自由”[4][18]。VR技术的引入进一步强化了时空延伸能力,观众通过语音识别或手势交互即可实时调取赛事日程、服务导览等信息,构建起虚实交融的信息获取通道[18]。
“个性化交互”维度则依托AI算法与智能感知技术,实现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匹配。AI文体大模型深度接入“云上全运村”,提供24小时智能赛事导览、运动科普及明星运动员趣闻解读,结合观众历史行为数据推送定制化内容[19]。专项运动场景中,羽毛球AI直播相机可智能识别多拍回合、杀球动作等“高光时刻”,自动生成精彩集锦,提升观赛趣味性[18]。针对观赛痛点,AR技术与蓝牙定位技术深度融合,广东奥体中心、深圳体育中心等场馆部署的智能导航系统,通过高精度地图与实时定位为观众提供“找座导航”服务,配合语音交互实现“一部手机畅行全场”;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则结合全新LED屏与声学系统,构建起“导航-观赛-信息获取”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6][13][15]。
技术应用始终以“人文关怀”为核心,避免工具化堆砌。广州体育馆、深圳宝安体育馆等场馆部署的AI摄像头“天眼网络”,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并自动生成应急疏导方案,保障观众安全与通行效率[4][18]。智慧无障碍设施进一步彰显包容性设计:广州体育馆智慧无障碍看台配备电子狗、无人车等辅助设备,为残障人士提供“无缝服务”;云浮市曲棍球场设置无障碍通道、轮椅观赛区及第三卫生间,结合视线升起设计确保后排观众无遮挡观赛,使科技真正成为跨越身体障碍的桥梁[11][19]。这种“科技为人”的理念,使智能观赛体验既具技术前瞻性,又充满人文温度。
智慧场馆运营管理以“感知-分析-决策”闭环逻辑为核心架构,通过全链路数字化技术实现场馆运行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感知层依托遍布场馆的多元传感器网络构建数据采集基础,实现对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例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在泳池底部部署智能水质监测仪,可同步采集水温、pH值、余氯、浊度、ORP五大指标并传输至后台,异常数据自动触发报警机制[15];江门自行车赛场部署20支监控枪形成赛道全覆盖的智能安防网络,结合一键报警系统实现赛事全程可视化监控[20];广州赛区场馆通过“万物互联”感知网络实现对能耗、设备状态等多维度数据的实时捕捉,如空调系统可根据环境参数自动调节出风角度[19]。
分析层基于AI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对感知数据进行深度处理,支撑智能化决策。广州创新搭建的智慧场馆运营管理云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天河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场馆的3D“克隆场馆”数字分身,结合物联感知数据实现设备健康预测与运行模拟[16][19];Gartner提出的人群模拟(crowd simulation)与人群移动智能控制(smart control of crowd movement)技术,在广州体育馆等场馆中通过AI摄像头组成的“天眼网络”落地应用,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并生成分析报告[6][21]。此外,Perceptron自主无人机系统用于极端天气下的场馆边界监控与设备检查,通过常规数据收集支撑设备健康状态分析[22]。
决策层基于分析结果自动生成优化方案,实现场馆运营的动态调控与应急响应。江门自行车赛场的指挥中心通过智能安防系统的视频查看与双向对讲功能,可快速响应赛道突发状况并启动救援流程[20];广州体育馆的AI应急系统在预判人流超标风险后,能自动触发预警并制定最优疏散路径[19];广东奥体中心的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可根据比赛项目自动调节亮度分区,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光储充放微电网”实现10-15分钟电车快速充电,提升能源利用效率[16][18]。
该闭环体系贯穿场馆全生命周期,体现“科技赋能”理念。广州智慧场馆运营管理云平台采用云边结合架构,赛时覆盖全部赛事场馆,赛后可延伸至全市120个体育场馆,支撑老场馆数智化转型[16][20];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提供从方案设计到项目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深圳湾体育中心通过鸿蒙物联技术实现灯光、空调系统的联动控制,均彰显了数字技术在建设效率提升与运营安全性保障中的核心作用[5][16]。
相较于传统改造中“推倒重来”的模式,十五运会老场馆改造秉持“最小干预”理念,通过精准施策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赛事需求的有机统一。这一理念在色彩协调、结构加固与功能植入三个维度得到充分体现,既避免了历史文脉的断裂,又赋予老场馆新的生命力。
在色彩协调方面,改造注重与周边历史环境的呼应,以视觉语言延续城市记忆。越秀山体育场遵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通过色彩系统的精心设计实现与地域文化地标的对话:跑道升级为国际标准的蓝色,挡墙采用深绿色以融入越秀山自然景观,座椅则采用渐变黄色,与广州标志性的五羊雕像形成色彩呼应,同时保留原有球迷看台布局特色,延续了场地内浓厚的赛事氛围[3][7][15]。天河体育中心复建的南大门门楼“天体之门”,则延续原门楼白色柱体与顶棚的简洁风格,通过色彩与形态的传承,强化了公众对这一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认知[3][15]。
结构加固环节以“安全优先、风貌延续”为核心,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建筑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历史肌理。天河体育中心南大门门楼主体采用钢结构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在复现历史形态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安全性与功能性[13]。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作为承载1400年历史的“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其前身为唐朝阅武场,曾为林则徐检阅军队之地),改造中融入岭南骑楼设计元素,拆除北侧部分看台并增设联通平台,既解决了原有结构的安全隐患,又贯通了烈士陵园-英雄广场-省人民体育场的750米广州传统红色纪念轴线,实现了历史空间的当代激活[3][13][23]。
功能植入则通过新增文化服务设施,赋予老场馆历史叙事功能。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利用原看台下方空间改扩建成广东体育博物馆,系统展示岭南体育发展历程[3][12];越秀山体育场在正门楼两侧精心设计历史资料展陈,通过图文叙事连接广州城市发展与岭南足球记忆[4][6]。这些改造不仅满足了赛事运营的功能需求,更使场馆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
越秀山体育场的改造实践尤为凸显“最小干预”理念对文化认同的强化作用。作为广州“足球圣地”,其改造过程中严格保留原有球迷看台布局,通过色彩设计(座椅渐变黄色呼应五羊雕像)与足球元素植入,延续了“足”够精彩的历史记忆;正门楼的历史资料展陈则进一步构建了城市与足球运动的情感联结,使场馆在满足现代赛事标准的同时,成为强化公众文化认同的精神地标[4][13][15]。
十五运会赛事场馆对岭南文化的创新表达,通过“视觉符号-空间体验-气候适应”三个维度实现系统性融合,既强化地域文化识别,又确保功能实用性与生态适应性的统一。
在视觉符号层面,场馆设计深度提炼木棉花、珠江水、骑楼等核心意象,构建鲜明的地域文化视觉体系。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保留并升级“飘带飞扬”“木棉盛放”“湾区浪涌”等经典设计,其花瓣式看台以木棉花造型为原型,观众座位融入广东红棉红色、香港紫荆紫色、澳门莲花绿色等主色调,配合“珠水婉转”的广场景观,形成“活力湾区、激情全运”的视觉叙事[1][14][24]。越秀山体育场则通过座椅渐变黄色与跑道周边挡墙深绿色的色彩搭配,呼应越秀山自然景观,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视觉和谐[25]。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直接以岭南骑楼建筑形态为视觉符号,沿街立面的骑楼轮廓强化了地域建筑记忆[15]。
空间体验层面,场馆以骑楼环廊、风雨连廊等岭南传统空间原型为核心,营造兼具文化意蕴与实用功能的公共活动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打造骑楼式风雨环廊,形成遮雨遮阳的连续步行系统,既延续岭南建筑“廊下生活”的空间传统,又为观众提供全天候的观赛集散空间[25]。广东省人民体育场通过沿街拓宽步行空间,将骑楼文化与周边红色纪念轴线联通,使场馆成为串联城市历史记忆的公共节点[15]。越秀山体育场则以“体育魂、岭南味、国际范”为原则,在西看台增设标志性字体设计,正门楼拱形展示窗设置历史展陈,通过空间叙事强化足球圣地的文化认同[7]。
气候适应层面,场馆结合岭南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绿色低碳技术有机融合。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采用太阳能光伏板、自然通风开口等技术手段,骑楼环廊的遮阳设计与浅色外饰面(虽未直接提及,但结合低碳改造逻辑可推断)共同实现自然降温,降低建筑能耗[6][25]。各场馆普遍通过骑楼、挑檐等传统建筑构件的现代转译,实现遮阳避雨功能,既适应气候特点,又避免符号化的文化元素堆砌。
文化表达与实用功能的统一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动态飘带”设计中尤为突出。其升级后的飘带罩棚线条流畅如云端绸缎,夜间通过灯光系统形成“动态飘带”效果,不仅以视觉艺术强化岭南“水脉流动”的文化意象,更通过灯光动态变化引导观众疏散流线,优化观赛视线与空间导向,实现了“视觉符号-空间体验-功能需求”的深度耦合[1][14]。这种设计理念避免了文化元素的孤立呈现,使岭南文化通过功能载体自然渗透,形成“形神兼备”的创新表达。
粤港澳三地场馆在功能定位、文化表达与科技应用层面形成差异化互补,共同构建起服务全运会赛事需求与区域发展特色的场馆体系。从功能维度看,三地基于资源禀赋实现赛事分工:香港启德体育园作为新建国际级场馆,以50,000座位可开合上盖主体育场及10,000座位室内体育中心为核心,重点承办七人制橄榄球、击剑等国际关注度高的赛事,其设计承载“东方之珠”的城市意象,外墙由约2.7万块三角形铝质面板拼接而成,随光线变化呈现幻彩蓝、耀目紫等色彩,成为兼具赛事举办与文化展示功能的地标性综合体[26][27]。澳门依托旅游产业优势,以银河综艺馆、东亚运动会体育馆等为载体,打造“观赛+消费”融合场景,例如银河综艺馆曾承办“国乒荣耀”赛事,将体育赛事与旅游消费生态深度结合,承接乒乓球、三人篮球等项目[9][28]。广东则凭借场馆规模与综合配套优势,承办大部分赛事项目,如广州奥体中心承担开幕式及田径比赛,深圳湾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等升级改造场馆形成覆盖田径、游泳、球类等多元项目的赛事矩阵,同时突出绿色智慧特色,例如广州飞碟训练中心作为广东省唯一射击(飞碟)项目专业场地,兼具国家及省队训练基地功能,实现赛事与日常训练的高效协同[7][29]。
文化层面,三地场馆通过建筑语言与赛事安排彰显区域特质。香港启德体育园以“pearl of the orient”(东方之珠)为设计理念,7,000余盏LED灯与自清洁面板构成动态视觉系统,呼应其国际都会的文化定位[26];澳门场馆结合“旅游+体育”城市基因,塔石体育馆等设施在承接排球、空手道等项目时,融入本地社区文化活动场景[28];广东场馆则深挖岭南文化底蕴,如越秀山体育场突出足球特色,承载岭南足球历史记忆,广州奥体中心通过建筑细节传递地域文化符号[27]。
科技赋能方面,三地场馆各有侧重:香港启德体育园的可开合上盖与空调系统保障赛事不受天气影响,其28公顷的规模集成智慧赛事管理系统[26][30];广东场馆以“绿色智慧”为核心,通过升级改造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智能化运营,深圳湾体育中心等设施融入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赛事服务效率[29]。
尽管三地场馆各具特色,但其文化共性通过会徽“三花交叠”、吉祥物“三色水柱”等视觉符号得以串联。会徽中粤港澳三地市花的交叠设计与吉祥物象征三地融合的水流形态,将启德体育园的“东方之珠”意象、澳门的“旅游+体育”场景、广东的“绿色智慧”理念纳入同一叙事框架,共同诠释“同心同源”的湾区精神,体现全运会历史首次三地联合办赛的创新实践[2][31]。
十五运会首次设置跨境赛事,成为本届全运会的显著亮点,其中公路自行车和田径马拉松项目开创性实现跨粤港澳三地联动。由珠海承办的公路自行车赛全长230公里,赛道跨越珠海、香港、澳门三地并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桥作为核心赛段,是唯一联结三地的标志性赛事;由深圳承办的田径马拉松则通过深圳湾大桥跨越深港两地,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29][31]。这两项赛事依托技术突破、机制创新与民生价值的深度融合,构建了跨境体育赛事的全新运作模式。
在技术突破层面,赛事通过5G-A与AI技术融合,实现了高速移动场景下的身份核验突破。以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运动员在40公里以上时速行进过程中,借助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智能技术手段,可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全程享受“不踩刹车”的无感通关体验;深港马拉松赛中,运动员通过深圳湾大桥时亦无需停留刷证,技术系统在高速移动状态下完成实时身份核验,确保赛事进程连续顺畅[24][31]。
机制创新方面,赛事构建了“前置查验、封闭运作”的跨境协调模式。在组织架构上,建立“1+4”粤港澳联络机制,以国家层面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为核心,联动三地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及24个联合工作组,通过月度会议、双周会商及日常沟通保障跨区域协同[8]。通关服务实施分级保障:参赛代表团通过“专用通道”实现“团进团出、即到即走”,持票观众依托“绿色通道”享受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急事急办等便利,形成覆盖参赛、观赛全场景的高效服务体系[30]。
民生意义层面,智慧通关系统显著提升了跨境流动效率。预计赛事期间内地赴港澳参赛人员超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超3000人,“无感通关”技术大幅缩短运动员通勤时间,减少赛事组织中的非竞赛耗时[24]。更重要的是,跨境赛事成为“大湾区交通一体化”的实践试金石——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大桥等跨境通道的赛事应用,不仅验证了区域交通协同能力,更通过“不踩刹车”的直观体验强化了三地“同城化”感知,使体育赛事成为促进粤港澳民生融合、深化区域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8][28]。
十五运会赛事场馆公共空间开放共享体系从“空间重构-时间延伸-人群覆盖”三个维度系统推进,通过物理边界消融、服务时段拓展与全龄需求适配,实现体育资源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彰显“场馆为民”的核心价值。
在空间重构层面,以“无界体育公园”理念推动场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融合。天河体育中心通过“退围拆围”改造,将外围环场941米专业健身跑道(国家田径协会认证)与城市步道网络通过无障碍坡道连接,户外群众乒乓球场打通并嵌入城市公共空间,二层平台及空置区域改造为全天候全民健身空间,实现从封闭场馆到开放城市体育公园的转型[13][15]。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则将赛时疏散功能的二层平台改造为800米智慧跑道,同步新增3.9万平方米绿地及3500米智能跑道,室外广场转型为体育公园,累计增加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使场馆空间深度融入城市生态网络[1][15]。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进一步升级为集公园、运动场、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体育公园,通过空间功能复合化提升服务效能[1]。
时间延伸层面聚焦服务时段的全天候覆盖,突破传统场馆开放时限。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二层平台打造“24小时全民运动健身平台”,其800米智慧跑道配备智能打卡设备,实现赛事功能与日常健身的无缝转换[1][12]。天河体育中心二层平台增设700米风雨健身跑道,结合外围环场跑道形成“全天候跑步网络”,有效应对天气限制,保障市民晨练、夜跑等多元需求[13][15]。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虽未实现24小时开放,但其羽毛球场地在非预订时段对个人开放(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末延长至23:00),通过错峰利用提升时间利用效率[32]。
时间段开放安排收费标准数据来源周一至周五09:00-17:00日场 $10/小时[32]周六08:00-12:00 (上午)12:00-23:00 (下午)上午 20/小时\
下午20/小时\br>下午20/小时[32]周日08:00-23:00$20/小时[32]
人群覆盖层面通过全龄友好设计与精准服务实现普惠共享。无障碍环境建设贯穿各场馆改造,广州体育馆设置4个轮椅观赛区及50个轮椅座席,各场馆同步增强无障碍通达性,保障特殊群体参与权益[4][12].针对青少年群体,云浮市曲棍球场赛后发展体教融合,组建青少年队伍并承接国家队冬训(国家女子曲棍球队连续4年在此冬训);越秀山体育场新增智慧健身导引系统,市民无需佩戴设备即可实时查看运动距离、时间及热量消耗,适配全龄段科学健身需求[7][11]。
公共空间开放共享的成效已通过量化数据显著体现:天河体育中心年均服务市民跑者超千万人次,广东奥体中心与天河体育中心的智慧跑道群催生“市民夜跑热潮”,印证场馆开放对全民健身的强效促进[1][15]。这种“空间-时间-人群”三维度的系统性开放,不仅将场馆转化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更通过“人民的体育公园”理念实践,使体育设施真正回归“场馆为民”的本质属性[6]。
十五运会以“赛事为引爆点,文化为吸引力,旅游为载体”的逻辑,通过场馆联动城市地标、赛事结合民俗文化、构建“赛游同享”体验体系,实现文体旅深度融合,延伸赛事经济产业链,推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综合效益。
场馆联动城市地标,打造景观化赛事场景。三地赛事布局充分结合区域特色地标,将比赛场地转化为城市形象展示窗口。香港赛区利用中环海滨、维多利亚港等共享空间承办赛事,铁人三项测试赛赛道设计可让观众饱览维港两岸美景及香港地标,直观展现国际化都市风貌[9]。广州赛区串联陈家祠、广州塔等文化地标,澳门赛区融入大三巴牌坊等景点,通过赛事路线与地标景观的有机衔接,使“观赛即旅游”从概念转化为现实体验[1][24]。
赛事结合民俗文化,增强文化吸引力。各承办地将传统民俗活动作为赛事“活背景”,实现体育竞技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佛山龙舟、汕头英歌舞等非遗项目与赛事活动深度结合,使赛事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载体[29]。东莞在赛事期间推出“全运会东莞必打卡线路”,串联比赛场馆与文化地标,设置龙舟、莞香、麒麟等非遗展示区及文创消费板块,形成“赛事+非遗”的融合体验模式[10]。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北侧的广东体育博物馆系统展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历程,进一步强化体育文化传播功能,成为连接赛事与城市文脉的重要纽带[15]。
以旅游为载体,构建“赛游同享”生态体系。粤港澳三地统筹文旅资源,推出多层次“观赛+旅游”产品。广东17个办赛城市打造“一城一主题”精品文旅线路,串联竞赛场馆与文旅地标;联合港澳开发“一程多站”深度游产品,通过联动套票、接驳交通等服务组合,实现赛事与旅游消费的双向赋能[24][31]。例如,广州飞碟训练中心以“体育+文化+旅游”模式融入环“两山”示范区发展,助推周边区域产业升级;香港启德体育园通过“演唱会+赛事”多功能运营,带动周边商业配套(含米其林食府、街头小吃)客流增长,测试演练期间现场周边商铺人流密集,直接体现文体旅协同的经济效益[7][13][27]。
通过上述路径,十五运会不仅以赛事激活城市空间,更以文化丰富体验内涵,以旅游拓展消费场景,形成“赛事引爆、文化增值、旅游变现”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