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商业化困局:被贴负面标签,用户增长停滞,生活方式电商发展受限

摘要:近日,小红书被曝出将商业化、社区、电商的算法部门进行了整合,新成立应用算法部。证券之星注意到,今年以来,小红书的组织架构已经历了多轮调整,且人员震荡明显。

近日,小红书被曝出将商业化、社区、电商的算法部门进行了整合,新成立应用算法部。证券之星注意到,今年以来,小红书的组织架构已经历了多轮调整,且人员震荡明显。

组织架构频繁调整的背后,反映了小红书在商业化进程中的困境。尽管公司通过推出“生活方式电商”战略,试图打破对广告业务的依赖,但该战略使得公司的电商业务难以拓展至更广泛的消费品类。与此同时,用户增长放缓也对其电商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如何在保持内容特色的同时,实现电商的商业化进程,成为小红书亟待解决的问题。

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大幅裁员

据雷峰网报道,小红书本次新成立的应用算法部由社区技术部负责人夏侯兼任,向小红书技术副总裁风笛汇报。

证券之星注意到,不仅是技术部门,公司的电商运营部也经历多轮调整。今年5月,小红书独立的买手运营、商家运营业务刚合并组成电商运营部,为电商二级部门。

时隔不久,公司电商二级部门电商运营部的组织架构于6月底再次出现调整。本轮调整后,电商运营团队不再由一人负责,而是由多位负责人共同管理。其中行业商家组、买手组、美奢服商业化以及新成立的KA(Key Account)组各由1名负责人进行管理。

随后,小红书的职级体系也进行了较大改革。今年8月,小红书宣布即日起不再设置R(专家岗)序列,并简化管理层级,对各级管理者采取任命制。据悉,职级体系调整后,薪酬更直接地挂钩工作难度,奖金挂钩工作结果。业内人士分析,小红书此举将激励和职级晋升解绑,可以更及时充分地激励拿到结果的人才。

除了组织架构调整之外,公司启动了大规模裁员。7月4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小红书电商产品部门、商业化部门以及社区技术部门等多个部门开启裁员,主要聚焦于绩效在3.5以下的员工,裁员比例或高达20%-30%。

从“种草”到“卖货”,商业化困局难解

市场猜测,小红书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和裁员背后,与公司商业化进程不顺有关联。

公开资料显示,小红书成立于2013年,以“种草”为核心,通过用户分享和社区互动,构建了“种草到拔草”的消费闭环。作为内容平台,小红书主要以展示广告、品牌合作等形式进行变现,因此公司的营收主要以广告业务为主。据广发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小红书80%的营收源于广告业务。

为摆脱对广告业务的依赖,寻求更广的商业变现,小红书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公司的电商业务。

证券之星注意到,成立初期,小红书便向电商领域进行尝试,但成效并不显著。公司于2014年推出“福利社”自营电商平台,主营护肤、彩妆、时尚等类目。随后在2022年推出“小绿洲”平台,专注于户外运动品类,包括露营等户外运动相关用品,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不过,上述两个自营电商平台均在2023年被关闭。对于“小绿洲”的关闭,小红书称未能实现最大化满足用户户外需求的预期目标,而对于“福利社”的关停,公司则表示集中资源和力量,服务更多买手、主理人、商家和品牌在电商的发展。

彼时,因董洁在小红书上以“分享式”和“种草式”的直播风格出圈‌,公司借机提出 “买手电商”,即以买手(包括主理人、商家、创作者等)电商为核心的模式,以打造平台差异化。

实际上,买手(包括主理人、商家、创作者等)本质上依然是带货主播,只不过他们筛选出与自身标签和粉丝调性相符的商品,最终通过笔记或直播等方式将商品推销给消费者。

尽管小红书大力发展电商业务,但公司以广告业务为主的营收结构短期难以改变。数据显示,2023年,小红书营收为37亿美元(约270亿人民币);净利润为5亿美元,是首次实现盈利。其中,公司来自广告收入的占总营收近80%。

证券之星注意到,今年7月,小红书将“买手电商”的概念调整为“生活方式电商”--让用户在小红书买到的,不仅是好产品,也是一种向往的生活。有分析指出,从买手电商到生活方式电商,小红书给人的感觉始终摇摆不定,根源就在于“既要又要”的心态,公司既想保持内容属性的基因不变,又想把电商业务请进来。

不过,小红书所提出的生活方式电商并非适合所有品牌和品类。据相关媒体统计,在小红书Focus30店播榜上,基本是家具、美护、服饰、彩妆、包包、美容仪、健康食品等品类,且都是中高端的小众创业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小红书的电商业务难以拓展至更广泛的消费品类,尤其是价格较低且竞争激烈的大众消费品。

结合数据来看,11月中旬,小红书发布了生活方式电商的首个双11战绩。其中,单场破百万店播直播间数量同比增长850%,千万级商家数量同比增长540%,单场成交破千万买手数量同比增长360%。看似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实际上,与淘宝天猫等头部平台相比,破千万的规模,只能算小商家。据淘宝直播双11战报显示,截至11月11日,淘宝共有119个直播间成交额破亿。

从商业模式上分析,小红书目前通过内容吸引用户进而推动商业化,试图完成“导流-种草-卖货”的闭环。但实际情况则是不少用户在小红书被种草后,转向淘宝、京东等其他电商平台去购买商品。淘宝和天猫的流量中,至少有20%来自小红书的推荐。换言之,小红书在“种草”过程中成功吸引了用户,却未能形成完美的购买闭环。

DAU增长放缓,被贴负面标签

电商业务的发展依赖于持续增长的用户基础和高黏性的流量。证券之星注意到,作为成立超10年的平台,小红书用户规模的增长正在放缓。

据悉,小红书的日活跃用户数(DAU)自2023年初突破1亿后,便定下了年底DAU达1.4亿的目标,但公司年底DUA为1.06亿,未达预期。截至2024年6月,小红书DAU为1.2亿,仍未达到此前定下目标。

进一步研究发现,小红书的流量分配主要在美妆、时尚、出行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其中,小红书在美妆和时尚领域的流量份额分别为18%、17%,出行(包括本地生活和旅行)占比约为15%,美食和知识类内容占比则在10%-12%之间。因此,小红书的用户群体主要以女性为主,占比高达七成。

用户群体的单一限制了小红书的市场渗透,使其难以成为像抖音这样的“全民型”平台。相比之下,快手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其DAU突破4亿,而抖音的DAU在上半年已经突破7亿。

不仅如此,近年来,小红书也被贴上了“焦虑贩卖机”“负能量集散地”的标签。公司也多次被曝虚假宣传、买卖账号、花钱打榜、过度推广等负面新闻。不少网友吐槽,在被大量广告信息充斥下,小红书早已变味,由种草变成了割韭菜。

用户规模增长趋缓则意味着小红书的新增流量相对有限,这给公司电商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李若菡)

来源:证券之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