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何这么 “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5 09:43 2

摘要:彝族传统体育作为彝族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生动映照,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构成。近年来,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愈发火热,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备受瞩目。这一现象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涵盖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

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何这么 “火”

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何这么 “火”

彝族传统体育作为彝族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生动映照,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构成。近年来,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愈发火热,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备受瞩目。这一现象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涵盖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

丰富多元的项目体系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涵盖了力量型、技巧型、速度型等多种类型,极大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兴趣与参与需求。

摔跤在彝族传统体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力量与技巧完美结合的代表项目。彝族摔跤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其可追溯至唐朝天宝年间,后代代传承至今。在元谋县金沙江南岸小凉山黑彝族(诺苏)地区,摔跤是最为普遍、对抗性极强且深受广大青少年男子喜爱的节日竞技传统体育项目,是寨与寨之间年轻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重要活动。传说古时,彝族群众为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家园,通过摔跤强身健体,提高战斗能力,后逐渐演变为传统体育活动。在石林地区,每逢节庆日都会举办盛大的摔跤比赛,火把节期间的摔跤比赛更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2011 年,彝族摔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 年 10 月,石林彝族传统摔跤荣获 “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石林县的黄毕兴老师,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摔跤” 传承人,自幼学习摔跤,获奖无数,他组建摔跤队,培养了上百名运动员,并参与编著《彝族摔跤图谱》,为摔跤文化传承贡献巨大。在元谋县凉山乡,每年火把节的摔跤现场都会吸引众多彝族小伙、姑娘参赛,他们从 “看比赛”“自己练” 到成为 “摔跤王”,不少人借此登上更大舞台。同时,凉山乡还通过 “非遗进校园” 活动,邀请彝族式摔跤州级传承人何建忠给学生授课,讲解民族体育竞技文化及摔跤动作要领,让更多孩子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体育项目。

斗牛同样是彝族传统体育的经典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在石林,斗牛是民间首席运动项目,尤其以石林圭山亚太斗牛场、石林长湖骏驰斗牛场的比赛最为盛大。2024 年春节期间,石林县举办了 40 余场次牛王争霸比赛,吸引近 20 万人次观众,综合收入接近 1600 万元,整个系列活动累计奖金近百万元,吸引了贵州、广西等周边省份观众前来观看。2025 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举办的 2025 凉山布端午彝族传统竞技比赛暨云贵川牛王争霸赛,汇聚了 “新时金刚”“财豹牛王” 等身价不菲、粉丝百万的 “网红牛王”,现场观众超 4 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 5 万,总曝光超 500 万次。在越西县 2025 年 “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 夏季避暑旅游暨火把季系列活动中,斗牛也是重要的竞技项目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除摔跤和斗牛外,彝族传统体育还有互布吉则(蹲斗)、阿克登登土(“斗鸡”)、赛马、耍龙、磨秋、打陀螺、跳火绳等众多项目。

互布吉则,又称蹲斗,是流行于彝族地区的竞技体育活动,参赛者通过互相撞击肩膀较量,分为互撞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和耐力比赛,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深受彝族年轻人喜爱。阿克登登土,俗称 “斗鸡”,是彝族男女青年喜爱的双人对抗游戏,选手单脚站立尝试撞倒对方,动作丰富多样,获胜关键在于保持平衡。耍龙是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形式,包括耍旱龙、耍水龙、耍板凳龙和跳龙等多种风格,

在庆祝活动、婚礼和祭祀仪式等不同场合展现。打陀螺是常见的体育娱乐活动,陀螺类型和尺寸多样,比赛形式有抽旋(让陀螺长时间旋转)和个人对抗(在一定距离外攻击目标陀螺)。跳火绳是火把节期间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分为单人跳和集体跳,参赛者手持燃着火绳跨越一定距离,最先抵达终点者获胜。这些丰富多元的项目,构成了彝族传统体育强大的吸引力基础,为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根基。

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

彝族传统体育深深扎根于彝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等文化土壤之中,承载着彝族人民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情感寄托,具有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

从历史角度看,彝族传统体育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如彝族摔跤,最初是为了抗拒异族入侵、保卫家园而形成,成为彝族健身习武的体育运动,体现了彝族人民热爱家园、勇猛善战的武士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是力量与智慧的较量。彝族传说中的阿鲁举热、惹丁毫星等英雄和传奇人物都是摔跤高手,反映出摔跤在彝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宗教信仰方面,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祭祀和祈福色彩。例如跳火绳,与彝族的火把节密切相关。火把节本身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人们通过举行各种仪式祈求丰收、平安。跳火绳作为火把节期间的传统体育活动,也被赋予了驱邪避灾、祈求好运的寓意。在活动中,人们手持燃着的火绳,跨越火焰,象征着跨越灾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彝族传统体育还与民俗文化紧密融合,是彝族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重大节日,如火把节、彝族年等,各种传统体育项目都会精彩上演。在石林地区,火把节期间除了摔跤比赛,风景区每天还会组织过山号队、祈福队、阿诗玛阿黑哥队、旗幡仪仗队、鼓舞队、舞狮队和大三弦队巡游活动,斗牛等传统体育项目也会吸引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参与。在越西县的火把季系列活动中,赛马、斗牛、斗羊、斗鸡、摔跤等传统竞技项目轮番上演,加上互动体验、商业市集等多元内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彝乡文化魅力。这些体育活动与民俗节庆相互交融,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使彝族传统体育成为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彝族传统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教育领域,各地积极推动彝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石林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造 “一校一品”,

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融入教学。石林一中、民族小学等 7 所学校(包括摔跤、柔道、田径等 16 个项目)被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命名为 2017 - 2021 年昆明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像毕宏英这样的体育老师积极探索彝族撒尼摔跤与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融合,传授摔跤技艺,培养竞技人才,至今已培养了近 200 名各民族摔跤、柔道竞技后备人才,部分学生成绩优异,曾获国家级、省级冠军。在元谋县凉山乡,通过 “非遗进校园” 活动,邀请彝族式摔跤传承人给学生授课,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体育活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魅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也使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弘扬,为其发展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

在媒体传播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彝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段云南弥勒第四中学师生赤膊表演彝族战舞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网友称赞。该视频不到一分钟,却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见识到了彝族战舞的独特魅力。视频中,学生们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展现出阳刚之美和蓬勃朝气,彰显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身体素质,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与昂扬激情。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彝族战舞背后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绘有图腾图案的原始部落服饰,以及战鼓、号角等元素,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勇敢、团结和对祖先的崇敬。通过网络传播,彝族战舞这种古老文化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让更多人对彝族传统体育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外,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增强也为彝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挖掘和整理力度。例如,彝族摔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提高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各地还积极举办各类彝族传统体育赛事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和观众,进一步推动了彝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发展。

“体育 +” 模式的推动

近年来,“体育 +” 模式在各地广泛兴起,彝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 “体育 + 旅游” 方面,彝族聚居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成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游客来到这些地区,不仅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斗牛、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表演,还能亲身参与其中,

亲身体验彝族文化的魅力。石林县利用其独特的石林景观和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2024 年春节期间,石林县举办的牛王争霸比赛吸引了近 20 万人次观众,占全县游客的六分之一和乡村旅游游客的三分之一,比赛总奖金近 400 万元,综合收入(含现场门票收入、网络直播收入、斗牛场摊位费)近 1600 万元。在布拖县举办的彝族传统竞技比赛暨云贵川牛王争霸赛,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赛,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畜牧等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临时就业岗位。越西县的火把季系列活动,通过 “传统竞技 + 游客体验 + 商业市集” 的模式,为当地避暑旅游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

在 “体育 + 文化” 方面,彝族传统体育与彝族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共同打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各类彝族传统体育赛事和活动中,常常伴随着彝族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文化元素。例如,在布拖县的比赛开幕式上,彝族歌手的嘹亮歌声点燃全场热情,赛场周边的斗牛赛马文化展深入解读民俗渊源,琳琅满目的彝族手工艺品传递着匠心,夜幕下的火把节篝火晚会将游客卷入最原生态的彝乡风情。在石林风景区的火把节活动中,除了体育项目,还有过山号队、鼓舞队、大三弦队等巡游活动,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文化体验。这种 “体育 + 文化” 的融合模式,不仅丰富了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也提升了其文化品位和吸引力,让更多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 “火”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丰富多元的项目体系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独特魅力,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为其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条件,“体育 +” 模式的推动则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未来,随着各项因素的持续作用和不断优化,彝族传统体育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