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承债式收购?3大模式+4大核心优势+5大致命风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5 09:42 1

摘要:2023年,某能源集团以"0现金"方式收购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地方钢企——它没有掏一分钱买股权,而是接下了对方42亿元的银行债务,同时获得了价值65亿元的炼钢产线和技术专利。这场看似"亏本"的交易,最终让收购方年产能提升40%,3年后通过产能置换上市,收益超20亿

2023年,某能源集团以"0现金"方式收购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地方钢企——它没有掏一分钱买股权,而是接下了对方42亿元的银行债务,同时获得了价值65亿元的炼钢产线和技术专利。这场看似"亏本"的交易,最终让收购方年产能提升40%,3年后通过产能置换上市,收益超20亿元。

这不是个例。在房企暴雷、制造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承债式收购正从资本市场的"小众工具",变成企业突围的"关键策略"。它究竟如何运作?为何能成为困境企业的"救命稻草"?又藏着哪些让巨头都栽跟头的陷阱?今天,我们结合信达资产、地方AMC的真实案例,用最通俗的语言拆解这一并购模式的底层逻辑。

传统并购中,收购方通常用现金或股权直接购买目标公司股份。但在承债式收购里,"债务"成了交易的核心筹码——收购方通过承担目标公司的部分或全部债务,换取股权或资产,相当于用"替人还债"的方式,间接获得企业控制权。

假设A公司因经营困难负债10亿元(其中6亿是银行贷款,4亿是拖欠供应商货款),但其名下有一块价值8亿元的土地和一条成熟的生产线。此时,收购方B公司找到A公司:"我替你还6亿银行贷款,你把土地、生产线和公司股权转给我,剩下的4亿货款你分期还我。"交易完成后,B公司不仅拿到了核心资产,还通过运营A公司业务产生的利润,逐步覆盖剩余债务——这就是典型的承债式收购。

关键区别:传统收购是"花钱买资产",承债式收购是"用债务换资产",本质是通过债务重组实现资产价值重估。

承债式收购帮你打开新的大门

承债式收购并非"一刀切",根据债务承担方式、清偿节奏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适用场景也大相径庭。

收购方与债权人签订《债务转移协议》,明确承接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债务(如银行贷款、应付债券),作为获取股权的对价。
适用场景:目标公司资不抵债(资产<负债),但核心资产(如土地、专利)价值高于债务总额。
典型案例:2022年信达资产收购某煤炭集团不良债权,承接其30亿元债务后,通过债转股获得25%股权,最终推动企业重组上市,信达通过股权增值获利超15亿元。

收购方在交易前直接清偿部分紧急债务(如到期贷款、欠薪),快速稳定目标公司信用,再以较低价格收购股权。
适用场景:目标公司因短期流动性危机(如欠薪引发员工罢工、断贷导致生产停滞)急需"止血"。
数据参考:某地方国资收购民营纺织厂时,先用2亿元清偿了3个月未发的工资和1.5亿元到期贷款,随后以账面价值4折的价格获得控股权,3个月后企业恢复生产,年利润超8000万元。

收购方不仅承接债务,还通过减免部分债务(如"原本欠1亿,现在只需还5000万")、注入资金或管理经验,帮助目标公司恢复经营,最终通过利润分成或资产增值退出。
适用场景:目标公司有核心技术或市场渠道,但因管理混乱或行业周期下行陷入困境。
典型行业:房地产。2022年以来,多家AMC(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此模式接手暴雷房企项目,减免部分债务后,引入品牌房企代建,最终通过销售回款覆盖成本并盈利。

用资源赋能企业成长

承债式收购能火,绝非偶然。它解决了传统并购中"钱不够""风险高""整合难"三大痛点,对企业而言,至少有4个"看得见的好处"。

传统并购中,收购一家估值10亿的公司可能需要支付3-5亿现金;但承债式收购中,现金支出可能压缩至原来的1/3甚至更低。
案例:2021年某地方国资收购民营钢铁厂,目标公司负债18亿元,资产估值20亿元。收购方通过承接全部债务(18亿),仅支付2亿元现金获得控股权,后续通过钢铁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覆盖债务成本。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在税前扣除(税率通常为25%)。假设收购方年支付利息1亿元,相当于直接减少2500万元所得税支出——这是传统现金收购无法比拟的"隐性福利"。

许多陷入困境的企业,往往拥有稀缺资源(如核心地段土地、专利技术、成熟销售渠道)。这些资产在正常经营时可能因估值过高难以收购,但通过承债式收购,收购方可以"债务抵扣"的方式低价获取。
典型行业:房地产。2022年某AMC收购暴雷房企项目时,目标公司负债50亿元,但名下有3块未开发的住宅用地(估值60亿元),AMC承接债务后,通过开发销售净赚15亿元。

收购方通常具备管理、资金或渠道优势。通过承债式收购,不仅能获得资产,还能输出自身资源(如引入职业经理人、打通销售网络),让"不良资产"重新焕发活力。
案例:某新能源企业收购亏损的电池厂,承接其5亿元债务后,引入自主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将电池良率从70%提升至92%,年利润从亏损2亿转为盈利3亿。

大幅降低成本

承债式收购虽好,却像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收购方可能从"救世主"变成"冤大头"。以下5大风险,必须重点防范。

目标公司可能隐藏着未披露的债务(如表外担保、未决诉讼、拖欠的员工社保),这些"隐性负债"可能在交易后突然爆发,让收购方血本无归。
真实教训:2020年某上市公司收购一家医药流通企业,交易时未发现目标公司替关联方提供了2亿元担保。收购后,债权人起诉要求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最终计提1.8亿元坏账,导致当年净利润暴跌40%。

承债式收购会大幅增加收购方的负债规模。如果目标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利息支出可能吞噬利润,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
数据警示:某制造业集团通过承债式收购扩张后,资产负债率从55%飙升至78%,年利息支出达8亿元(超过净利润),最终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被列入失信名单。

不同企业的文化、管理风格、业务流程差异巨大,强行整合可能导致核心团队流失、客户流失,甚至引发法律纠纷。据统计,约60%的并购失败源于后期整合不力

承债式收购涉及债务转移、股权变更等法律程序,若未依法履行债权人通知义务(如未通知银行、供应商),可能导致债务转移无效;若目标公司属于垄断行业(如金融、能源),还可能触发反垄断审查。

若目标公司处于政策限制行业(如高污染制造业、教培行业),收购后可能面临环保整改、资质吊销等风险,直接影响资产价值。

你需要控制风险

既然风险重重,如何才能提高承债式收购的成功率?关键要做好以下5步。

资产证券化:将目标公司的优质资产(如应收账款、租赁收益权)打包成ABS(资产支持证券),在资本市场出售。股权再转让:待目标公司盈利改善后,将股权转让给战略投资者(如行业龙头)。上市退出:推动目标公司IPO(如科创板、北交所),通过股价上涨实现收益。

承债式收购,本质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游戏"。它既能让困境企业"起死回生",也能让盲目进入者"深陷泥潭"。

你所在的企业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并购场景?对承债式收购的风险或实操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阿龙资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