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饥饿"曾是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从明清时期的"大饥,人相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短缺,再到三年困难时期的勒紧裤腰带,"吃饱饭"曾是几代人最朴素也最迫切的愿望。而今天,当我们走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米面粮油,当农民的粮仓堆满丰收的谷物,当
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饥饿"曾是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从明清时期的"大饥,人相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短缺,再到三年困难时期的勒紧裤腰带,"吃饱饭"曾是几代人最朴素也最迫切的愿望。而今天,当我们走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米面粮油,当农民的粮仓堆满丰收的谷物,当"光盘行动"成为对粮食浪费的警醒,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事实:中国人不仅吃饱了,更吃好了。这份从"饥寒交迫"到"丰衣足食"的跨越,绝非偶然,而是制度、科技、人力与时代共振的必然结果。
粮食问题,从来都不只是"种地"那么简单,它背后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旧中国留下的是土地兼并严重、农业基础设施破败、农民流离失所的困局,粮食产量极低,多数人挣扎在温饱线上。要让中国人吃饱,首先要解决的是"生产关系"的问题——谁来种地?为谁种地?
1950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让亿万农民"耕者有其田"。这一变革不仅是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更点燃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据统计,土地改革完成后的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44.8%,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公斤提升到288公斤,初步缓解了粮食短缺的危机。
然而,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很快显现: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推广先进技术、无力兴修大型水利。为此,中国开始探索农业合作化道路,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社,逐步将分散的小农经济引向集体化生产。这一过程中虽有曲折,但为后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农田改造奠定了基础。到197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扩大到7.3亿亩,建成了一大批水库、水渠,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实行"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简单直白的分配方式,让农民的劳动成果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数据显示,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40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国建立了一套"全国一盘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以粮为纲"的战略导向,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方针,国家始终将粮食安全置于战略高度。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政府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让农民"种粮不亏本、增收有保障";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储备体系,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粮足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中国在面对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时,总能保持粮食市场稳定,避免了"粮荒"的发生。
"谁来养活中国?"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曾抛出这个尖锐的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当时,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今天,中国不仅养活了14亿人,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答案就藏在"科技"二字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决定着粮食产量的上限。上世纪50年代,中国水稻平均亩产仅100多公斤,农民辛苦一年也难以饱腹。1956年,农业科学家黄耀祥培育出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将亩产提高到250公斤以上,解决了"倒伏减产"的难题,让南方水稻产区实现了"早稻千斤县"的突破。这场"矮秆革命",被称为中国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真正让中国水稻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是杂交水稻的诞生。1964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踏上研究杂交水稻的征程。经过9年攻关,197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此后,杂交水稻不断升级:两系法杂交水稻亩产突破600公斤,超级杂交稻亩产先后突破800公斤、1000公斤、1200公斤。如今,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超过1.3亿公顷,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被推广到印度、越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智慧"的象征。
不止是水稻,其他粮食作物的育种突破同样显著。小麦领域,庄巧生院士培育的"北京8号"等品种,让北方冬小麦亩产从20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以上;玉米领域,李登海培育的"掖单系列"杂交玉米,亩产突破1000公斤,创下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2%,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真正实现了"好种出好粮"。
除了良种,农业技术的全面革新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在灌溉技术上,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到喷灌、滴灌,再到智能灌溉系统,水资源利用率从不足40%提升到55%以上,在西北干旱地区,滴灌技术让沙漠变成了良田;在施肥技术上,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缺什么补什么",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既减少了污染,又降低了成本;在病虫害防治上,生物防治、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的应用,让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下降,保障了粮食质量安全。
现代农业装备的普及,则让农业生产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建国初期,中国农业基本是"牛耕手播",一个农民最多能耕种5亩地;如今,从拖拉机、收割机到播种机、烘干机,农业机械化率超过72%,北方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一个农机手一天能耕种100亩地。在黑龙江垦区,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万亩稻田里穿梭,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年产粮食400亿斤的"北大仓"。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体现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上。过去,一场旱灾可能导致颗粒无收,一场蝗灾能让农田变成荒地。而现在,气象卫星能精准预测天气,让农民提前做好防灾准备;抗倒伏、抗旱、抗病的良种,让作物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保持收成;病虫害预警系统能及时发现疫情,实现"早发现、早防治"。2020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得益于良种、排灌设施和应急措施,粮食产量仍保持稳定,再次证明了科技对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
粮食的每一粒增长,都离不开人的付出。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再到基层的农技推广员,无数人用汗水和智慧,托举起中国人的"饭碗"。
亿万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中国的乡村,无论是春耕时的弯腰插秧,还是盛夏的除草施肥,亦或是秋收时的颗粒归仓,农民的身影始终忙碌在田野上。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农业理论,但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南方的水稻产区,农民遵循着"双抢"的节奏——抢收早稻、抢插晚稻,顶着盛夏的烈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不耽误农时;在北方的小麦产区,秋收时节,他们凌晨就下地,用镰刀或收割机收割,生怕遇到雨天影响晾晒。正是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坚守,让中国的土地年复一年产出足够的粮食。
随着时代发展,农民的身份也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带着知识、技术和资本回到农村,用新理念种地。他们有的用手机APP监测土壤湿度、调控灌溉系统,有的通过电商平台把粮食卖到全国各地,有的发展"稻虾共作""林下种植"等生态农业模式。在山东寿光,一位90后农民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蔬菜,产量是传统种植的3倍;在浙江宁波,一对夫妻承包了500亩稻田,用无人机植保、智能收割机收割,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10%。这些新农人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更推动了农业向集约化、智能化转型。
农业科技工作者则是粮食增产的"幕后英雄"。袁隆平院士生前每年有300多天在田间地头度过,80多岁还顶着烈日下田观察稻穗;"中国小麦之父"庄巧生90多岁仍坚持到实验室工作,为培育新品种倾注心血;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农业科研人员,扎根偏远地区,日复一日地进行育种试验、技术攻关。他们的实验室不在高楼大厦里,而在田间地头;他们的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粮食产量作为最有力的"发表"。
基层农技推广员是连接科技与农民的"桥梁"。在县乡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这些"土专家"常年奔波在乡村,手把手教农民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在云南山区,农技员背着种子和农药,徒步几小时到偏远村寨,教农民种植杂交玉米;在甘肃干旱地区,他们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让玉米亩产提高30%;在广东珠三角,他们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粮食作物。据统计,全国有近百万名基层农技推广员,他们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此外,国家对农业的持续投入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从取消农业税到发放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从修建农村公路到完善电力、通讯设施,从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有底气、有奔头。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比2000年增长近10倍,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留在土地上,用心种好每一寸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也受益于全球资源的合理利用。虽然中国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适度进口粮食、棉花、大豆等农产品,不仅弥补了国内资源的不足,也为调整种植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例如,我国从巴西、美国进口大豆,用于榨油和饲料生产,而国内则集中力量保障水稻、小麦等主粮的生产,形成了"主粮自主、杂粮调剂"的合理格局。
同时,粮食产业链的升级让"吃饱"向"吃好"转变。从田间到餐桌,粮食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进步,减少了损耗、提高了品质。过去,粮食储存靠"土粮仓",每年损耗率超过10%;如今,现代化粮库采用恒温、防潮、防虫技术,损耗率降至3%以下。在加工领域,从精米白面到全麦食品,从传统米面到功能性粮食产品,粮食加工越来越精细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对营养、健康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压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确保播种面积、产量稳定。这种对粮食安全的敬畏之心,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能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
从饥荒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中国人"吃饱"的背后,是制度优势的支撑、科技力量的驱动、人力坚守的托举,更是时代发展的馈赠。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约束、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中国正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让粮食产量更高、质量更优、产业链更完善。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中国的粮食安全故事,就是无数"好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故事。只要我们始终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尊重劳动,中国人的饭碗就会越来越稳,越来越满,越来越香。
来源:琴心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