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志 行贵州|地方志勾勒的榕江摆贝苗族风情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5 09:55 2

摘要:当我们翻开那泛黄的《榕江县志》《榕江县乡土教材》等,榕江县兴华乡摆贝苗寨的风俗画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展。这座隐匿于月亮山深处的古老苗寨,其风俗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苗族人民千百年的智慧与情感。

当我们翻开那泛黄的《榕江县志》《榕江县乡土教材》等,榕江县兴华乡摆贝苗寨的风俗画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展。这座隐匿于月亮山深处的古老苗寨,其风俗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苗族人民千百年的智慧与情感。

摆贝苗寨的服饰风俗独树一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百鸟衣。在《贵州通志・土民志》中,提到了苗族的服饰特点,其中就包括百鸟衣。书中描述苗族妇女 “衣以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蜡,则花纹如绘”,这与百鸟衣的制作工艺和图案特点相符。百鸟衣通常采用蜡染和刺绣等工艺,在布料上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其中以鸟类图案最为突出,因此得名百鸟衣。《榕江县志》中记载,百鸟衣由羽毛裙和花衣组成,是苗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 “穿在身上的史诗”。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以家织土布为底,苗族妇女们凭借着精湛的刺绣技艺,在上面绣满平花。胸兜、围腰等部件上,各种花鸟、虫鱼、蝴蝶等动物图案栩栩如生,那细腻的针法,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她们指尖传递出的对生活的热爱。而衣或裙脚吊满的白羽毛,更是百鸟衣的点睛之笔。据说,这一设计与苗族祖先的捕猎习俗相关,历史上曾用鸟的羽毛装饰,如今虽多用鸡或鹅的羽毛替代,但那份对传统的传承未曾改变。在重大节日,如鼓藏节、苗年节时,身着百鸟衣的苗族姑娘们翩翩起舞,衣袂飘飘,仿若百鸟齐飞,场面美不胜收,百鸟衣也因此成为摆贝苗寨服饰文化的标志性象征。

节日风俗在摆贝苗寨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鼓藏节,作为苗族最隆重、最古老的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每13年才举办一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古州厅志》所述,鼓藏节又称 “祭祖节”“祭鼓节”“鼓社节” ,节日期间,苗家人身着盛装,跳起 “芦笙舞”“古瓢舞”“木鼓舞”“铜鼓舞” 等传统民间舞蹈。他们用这些舞蹈,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祈求祖先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摆贝苗寨,节日的氛围从筹备阶段便已弥漫开来。村民们精心准备祭品,打扫村寨。节日当天,芦笙声、铜鼓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苗寨。人们牵着盛装打扮的牯牛,高举一幅幅蜡染旌幡,浩浩荡荡地巡游,场面壮观而热烈。

榕江县兴华乡摆贝苗寨。潘邵平 摄

除了鼓藏节,摆贝苗寨还有众多丰富多彩的节日。苗年节,是一年一度庆丰收、祈平安的古老传统节庆。这一天,苗寨里热闹非凡,农耕体验活动让人们重温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祭祖仪式庄重肃穆,人们心怀感恩,缅怀祖先;摆贝百鸟衣服饰大巡游则是视觉的盛宴,身着绚丽百鸟衣的人们组成队伍,展示着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千年古曲献艺助唱,悠扬的歌声诉说着苗族的历史与传说;“跳月” 活动充满浪漫气息,青年男女们借此机会以歌传情,寻找心仪的伴侣;苗年长桌宴上,一道道美食摆满长桌,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丰收的喜悦,增进彼此的情谊;踩芦笙、古瓢舞展演活动中,舞者们的精彩表演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蜡染刺绣现场制作展示活动,让游客们近距离领略苗族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吃新节也是摆贝苗寨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的仪式里,寨老是至关重要的。地方志记载,寨老身着一整套独特的行头,肩挎大马刀,腰系小刀,威风凛凛。在寨老的带领下,寨民们身着盛装,吹起芦笙,跳起欢快的舞蹈。百鸟衣在此时也格外耀眼,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庆祝庄稼即将成熟,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摆贝人崇拜自然,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在摆贝,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牛角,那是祭祖用过的,祈愿平安;门前悬挂的狼鸡草,用于避邪;有的人家门板上刻着走兽,瓦顶上雕着莲花和石鸟,这些都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摆贝人对远古文化的记忆与想象的体现。葬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的摆贝“苗王坟”,至今已有190年。“苗王坟”很特别,是一座反向葬于山中的古墓。“苗王坟”用青石围砌,面阔4.2米,高1.5米。墓碑雕刻有筒瓦、龙鱼吻,墓两侧有青石垄前先伸展2.4米。前部有四块石碑,其中三块小碑倒埋于坟体之上;一块大碑立于坟前。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此墓多次被盗,经当地文物部门清理发现,墓室分为上、中、下三层,这是榕江县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座三室墓穴的苗族古墓葬。“苗王坟”于1987年被榕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摆贝蜡染是苗族蜡染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据《榕江县乡土教材》记载:“边胞(即苗族)衣服恒为自纺自织,自染自制,苗胞多为青色,男子衣服大体相同,苗女上穿青布褂,下着裙,但其青布褂上,恒绣有无数花纹在下边缘,其衣纹色彩形象类似古代帝王皇后之朝服”。摆贝苗寨的蜡染技艺传承历史亦十分久远,当地苗族同胞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一古老技艺,其起源与苗族的迁徙历史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摆贝蜡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摆贝身着白鸟衣欢庆“牯藏节”。潘邵平 摄

摆贝蜡染的图案多以自然元素为主题,如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此外,还有一些图案反映了苗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蜡染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经过画蜡、浸染、煮蜡、漂洗等多道工序制成。画蜡时,艺人用铜刀蘸上加热的蜡液,在白布上精心绘制出各种图案;浸染则使用天然的蓝靛染料,经过多次浸染,使颜色更加浓郁、鲜艳;煮蜡和漂洗工序则是为了去除蜡质,使图案清晰地呈现出来。

摆贝蜡染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蜡染图案和制作工艺,我们可以了解到苗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摆贝百鸟衣。潘邵平 摄

2023 年贵州村超赛事期间,摆贝村组织了100余人的啦啦队在球场展示,几十个高扬的蜡染旗幡、捆牛绳、村超爷爷杨老赶等元素,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摆贝苗寨瞬间走到了全国乃至全球聚光灯的前台。

摆贝苗寨的风俗文化,是苗族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地方志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些风俗的大致轮廓,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摆贝苗寨,亲身感受这些风俗时,便能发现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远远超出文字记载。它是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在时代的浪潮中,依然能保持那份古朴与纯真,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后人讲述苗族的古老故事,续写苗族灿烂辉煌的篇章。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留书:王阳明对贵州旧友和弟子的深情告别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蔡家街:老城烟火中的街市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眼中的安顺城

读方志 行贵州 | 与时间和解的契约

读方志 行贵州|肇兴侗寨:“溪洞行船”远行千年

读方志 行贵州|绥阳辣椒,四时用以佐食

读方志 行贵州 | 上春山,摘野菜

读方志 行贵州 | 古玉兰与毕节的旷世奇缘

读方志·行贵州 | 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探遗

读方志 行贵州 | 思州万物茶为上,到茶乡品茶香

读方志 行贵州 | 橘中“大红袍”的兴义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洋芋国”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阳慈善巷: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甘当贵州文旅推荐官的清朝官员洪亮吉

读方志 行贵州 | 趣谈侗族传统头浴

读方志 行贵州 | 图云关,见证烽火仁心

读方志 行贵州 | 牙舟有名陶 糍泥着秀色

读方志 行贵州 | 建在悬崖上的古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里的武林高手和他们的狠活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读方志 行贵州 | 夜郎秘境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读方志 行贵州 | 开科以宏文教 闻达兼济乡里 —— 田秋推动贵州开科取士

读方志 行贵州 | 其貌不扬的世界名犬——下司犬

读方志 行贵州|志书里的廉洁之脉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都大桥印迹:从望江兴叹到美好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潘德俊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