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 年 10 月的重庆,老蒋紧锁着眉头,用手攥着钢笔在日记上划了又改,最终留下一行字:"放毛归延安,非我不愿留,实不能留。"
1945 年 10 月的重庆,老蒋紧锁着眉头,用手攥着钢笔在日记上划了又改,最终留下一行字:"放毛归延安,非我不愿留,实不能留。"
三天前,毛主席登上返回延安的飞机时,曾回头对他笑言:"蒋先生,后会有期。"
那一刻,老蒋望着渐远的飞机,心中无比的后悔,他明明有三次机会可以扣留毛主席。
从戴笠的暗杀计划到渣滓洞的牢房,甚至谈判桌上的筹码都已备齐,老蒋为何最终眼睁睁看着 "对手" 全身而退?
这个让老蒋纠结半生的问题,被他写在了日记里,之所以放走毛主席,是因为老蒋有两个无法明说的苦衷。
这场持续四十三天的谈判,从一开始就藏着刀光剑影,在重庆谈判前,其实老蒋的算盘打得很细。
老蒋的三封电报像精心布置的网,本想让毛主席要么背上“破坏和平”的骂名,要么钻进他设好的牢笼。
1945 年 8 月 14 日,第一封邀请电报发出时,他跟戴笠说:“他若不来,便通电全国共党避战,他若来了,就逼他交枪。”
那时国党的主力部队还在西南,接收日占区的铁路被战火毁了大半,老蒋需要时间调兵,在他的计划里,谈判不过是缓兵之计。
可毛主席的复电来得又快又干脆:“即刻启程。”
8 月 28 日,当那架 C47 运输机降落在九龙坡机场,看着毛主席笑着走下舷梯,老蒋在日记里写下:“彼竟真敢来!”
他没料到,这个在他眼里“不过是山沟里的对手”,竟有如此的魄力,把生死置于生命之外,把自己置于龙潭虎穴之中。
于是,两方开启了重庆谈判,谈判桌上的交锋,对老蒋来说,比预想中更棘手。
老蒋本想以“政令统一”为由,让我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可 9 月 3 日,我党抛出的十一项《谈判要点》像颗惊雷,戳破了老蒋的想法。
因为我党的第一条就要求,就是要老蒋“承认解放区政权”,这要求对老蒋来说,是万万不可能答应的,因为这直戳了他“一统天下”的命门。
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更让他坐不住的是,是毛主席在谈判之余,把重庆变成了另一个战场,这是展现两人魅力对比的地方。
毛主席拜访宋庆龄时送去了延安红枣,让宋庆龄对我党的行事风格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还与张澜闭门长谈的两个小时,尽显了伟人的魅力。
在这个无形的战场上,谁赢了无需多说,因为就连陈布雷都私下感叹“毛氏谈吐如春风拂面”,而毛主席的这些举动,都在一点点消解老蒋精心营造的“正统”形象。
老蒋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也怒在心里,只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他从未表现出来,到了9 月 17 日,当毛主席提出“山西等五省由我党主政”时,老蒋终于按捺不住。
他的日记里满是怒言:“厮竟猖獗至此!当拘捕审判!”
老蒋连夜叫来得力助手叶翔之,让其罗列“十大罪状”,甚至计划罗列了很多罪名,准备找理由把毛主席关进渣滓洞,那时的他,离下令只差一步。
不过,看后来的走向,我们都知道老蒋还是没有这样做,那么,是什么让他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
改变老蒋主意的,是两份深夜送到案头的密报。
第一份来自山西,阎锡山的 3.5 万精锐在长治被刘邓大军全歼,延安电台正用清晰的信号播报捷报,重庆街头的报童喊着“国军惨败”的号外,声音刺得他耳膜发疼。
他忽然想起毛主席离延安前那句“上党战役打得越狠,我在渝越安全”,才明白谈判桌外的战场,早已决定了桌上的输赢。
国党的主力还在西南磨蹭,我党却能在华北迅速集结,真要动武,老蒋未必占得便宜。
而第二份密报,牵扯到更远的东北,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拜访宋子文的消息传来,让老蒋也无法轻举妄动。
情报里说的很清楚,这位大使暗示“若谈判破裂,苏军将暂缓撤离东北”。
这威胁,让老蒋捏着密报的手微微发抖,他太清楚东北的分量了,那里的铁路、港口正在被几十万苏军控制着,若是苏联以此为筹码,国党接收东北的计划将全盘泡汤。
他在 9 月 20 日的日记里算账:“扣毛,则苏军必滞东北,共军必反扑;我军转运需三月,胜算不过三成。”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还有些话,他没写在日记里,却藏在跟陈布雷的对话里:“毛主席身后,站着的是斯大林,是上百万共军,还有那些喊着‘和平’的老百姓。”
老蒋以为自己握有重兵和正统名分,却没料到,当毛主席把“和平建国”的主张讲给民主人士听的时候,当解放区的土改让农民愿意扛枪保的时候卫家园,他的“优势”早已悄然间慢慢消失了。
10 月 11 日,毛主席登机前,老蒋故作轻松地说“新疆省主席的位置给你留着”,其实是想最后试探。
而他得到的回复,确实毛主席表示的,自己在延安喝小米粥就已经很好了的的回应。
而老蒋也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他看着飞机升空,转身就和手下们制定了“拟定作战计划”,看上去云淡风轻。
可是日记里的他才是真实的,就在毛主席走了没多久,他在日记里诚实记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那就是:“虎已入林,为之奈何?”
后来的日子里,老蒋总在日记里复盘那次放走行为,他觉得那是自己做的最失误的决定。
1949 年春,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他在奉化溪口翻出当年的日记,补了句“今反被其捂于掌中”。
他始终没完全明白,毛主席为什么会战胜他,老蒋更不明白,他为什么动不了毛主席分毫。
其实两点“不能”的背后,才藏着更根本的答案, 当老蒋失去民心时,纵有再多算计,也留不住想走的人,更挡不住历史的洪流。
参考资料:重庆谈判期间的秘密较量,2024-07-12 17:50·,党史博览
重庆谈判前后蒋介石对毛泽东态度变化明显:曾想过拘留审判,2014年10月17日15: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沈言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