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大学老师“不香”了?

摘要:最近,一些大学招生困难、老师被裁掉、学校关门的消息时不时冒出来,给大学老师的前途抹上了一层阴影。

最近,一些大学招生困难、老师被裁掉、学校关门的消息时不时冒出来,给大学老师的前途抹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这些关门的学校主要在欧美、台湾这些地方,但这似乎成了后工业时代的一个趋势。

在经历了大规模扩张和普及之后,一切似乎都要重新洗牌。

当然,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地方在积极引进高学历的老师。

但是,就像很多人预料的那样,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学生不够、学校过剩的情况迟早会发生。

大家可以看到,和前几年相比,现在博士找大学教职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幼儿园、小学生源不足,这些都是明显的预警信号。

大学老师,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吃香了;

大学老师,降薪失业可能也不远了。

凛冬将至:大学老师“不香”了?

为何我们声称大学即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这一论断是基于客观规律的。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曾提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其中外部关系规律强调了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

第一,少子化已成定局,大学将面临生源危机。

这几年咱们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年轻人结婚的人数也不多。

所以呢,各个学校都可能会遇到学生不够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因为新生儿越来越少,很多幼儿园都招不到学生,有的甚至不得不关门。

小学那边也一样,班级里学生越来越少,招生人数也在下降。

虽然现在大学看起来没啥大问题,但十年、十五年以后,这个问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到时候大学校长们得好好想想怎么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第二,普及化持续推进,大学师资已接近饱和。

咱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得飞快,没花多少时间就从少数人能上大学的精英教育,变成了更多人能上大学的大众教育,现在都快普及了。

大学生数量暴涨,研究生的数量也跟着涨。

就拿2017年到2023年这六年来说,咱们国家的博士生招生人数几乎翻了一倍。

有些专家喜欢拿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比例来说事儿,觉得咱们国家的研究生还不够多。

但我觉得这种比较不全面,也没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更像是在开考研辅导班的调调,跟那些考研名师的励志演讲似的。

如果咱们有权利决定研究生的数量,那也得负责考虑他们的未来。

研究生数量够不够,不只是看国际上的标准,还得看咱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想想咱们的就业市场能不能提供足够的合适岗位。

不然,就像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的那样: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养活大学、养活老师、养活消费市场。

就是因为扩招,博士生越来越多,找工作市场也变了样。

以前博士生毕业随便就能进大学,现在却得降低工资要求、降低学校标准,还可能找不到工作。

因为大学也不缺老师了,你爱来不来,反正有的是人想来,我还得挑挑拣拣呢。

第三,透明化报考选择,部分高校已难以生存。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了很多分享信息的平台,还有些机构专门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

比如说,那些帮助学生填报志愿的机构就特别出名。还有像张雪峰这样的网红老师,他们把大学和家长之间的信息差距给缩小了。

至于大家对哪种为了利益而选择学校的做法怎么看,我就不多说了。但我得说,这些信息传播、分析和共享的途径,确实对家长和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有帮助。

它们还让一些大学不愿意公开或者没时间公开的信息变得透明了,这在客观上也促使大学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大学也是个“大玩家”,仗着自己掌握的信息多,有的学校就想着怎么捞钱,有的学校就懒得进步,还有的学校就忽悠人。

等到真实情况被大家知道了,再加上家长们越来越看重实际的教育质量——就是让孩子学个真本事,那些靠忽悠的学校可能就混不下去了,学校和专业可能就没人理了。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不待见的民办大学,还有一些没啥实用技能的专业,招生都成了大问题。就算分数线一降再降,也招不到足够的学生。

学生都没了,老师还能靠谁呢?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