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治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5 17:07 2

摘要:数据治理做了半年,数据质量还是上不去跨部门协作像打太极,责任推来推去砸钱买了工具,结果用不起来

最近和几位数据治理团队的负责人聊天,听到不少吐槽:

数据治理做了半年,数据质量还是上不去跨部门协作像打太极,责任推来推去砸钱买了工具,结果用不起来

其实这些问题,说到底是把数据治理想简单了——要么当成纯技术活儿,要么觉得补几个流程就行。

但事实上,数据治理是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底层操作系统"。它不是某个部门的KPI,而是需要组织、标准、工具、流程、文化协同的"系统工程"

做这行10年,从制造业到零售、金融,各种治理案例见得不少。我发现数据治理做得好不好,不在于用了多先进的工具,关键是把"人、责任、利益"这三个坎儿迈过去了没有。

下面这5个关键动作,是我从0到1做数据治理的全流程心得,能帮你避开90%的坑:

不少企业一搞数据治理,第一步就扎进"找厂商、招投标"里。

结果呢?

数据中台、质量工具、元数据平台买了一堆,数据该乱还是乱。

为什么?

因为没搞明白:

治理不是为了"上系统",是为了弄清楚"数据为啥乱""谁该对数据负责"

把企业所有的数据源头都列出来:

业务系统里的日志里的从外面买的

一个都别漏。

然后记清楚:

数据是结构化的还是非结构化的?存在哪儿了?多久更新一次?

重点盯那些"值钱的数据",比如:

用户行为数据交易数据生产设备的数据

这些得优先治理

用"数据质量四维指标"抽样检查:

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及时性

举个例子:

电商公司得重点看订单金额对不对得上——支付系统里的数和ERP系统里的数是不是一样;制造业就得盯着设备数据及不及时——传感器传回来的数据有没有延迟,会不会影响生产调度。

每一项都得落到具体业务场景里,不然查了也白查。

多跟业务部门、IT部门还有管理层聊聊,就问三个问题:

"你觉得哪些数据最影响你干活?""数据出错了,你知道该找谁解决吗?""数据质量好不好,跟你的考核有关系吗?"

很多时候问题不在技术上:

是"业务部门天天喊要数据,却不想管数据;IT部门管着数据,却不懂业务到底要啥"。

所以,责任没分清,后面干啥都白搭。

数据治理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没人管、没人担责":

业务部门说"数据是IT的事",IT部门说"业务自己填的数据我们改不了",管理层觉得"这是技术的事,不用我操心"。

这种情况,就得建"三级治理组织",把责任落实:

让CEO或者CDO(首席数据官)牵头,成员包括:

各业务线的主管IT总监财务总监

他们不是来开会凑数的,得干实事,比如:

决定"先治理用户数据还是财务数据",审批"客户ID该怎么定义才统一",协调资源——比如要求销售部门配合改历史数据。

但要想把数据治理真正做扎实,光靠决策层肯定不够,前提是数据能整合、能流动、能打通

这时候,一个好用的集成工具就非常关键了,比如FineDataLink,这是一款灵活、轻量、高兼容性的数据集成工具,特别适合有数据需求的企业快速搭建自己的数据治理体系或BI分析底座。

立即体验FineDataLink:(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由数据团队(分析师、工程师)加上业务骨干(每个业务线派一个人)组成。

要注意:业务骨干必须全职参与。

他们要做的是:

定数据标准天天盯着数据质量发现问题推动整改给大家做培训

要是业务骨干不投入,需求排不上、会议约不到,治理肯定推进不下去。

每个业务系统的管理员就是"数据第一责任人"。

他们的任务很具体:

保证自己系统里的数据符合标准;发现数据异常得赶紧处理;治理办公室要检查,得好好配合。

这里有个关键:得给治理组织"实权"。比如:

治理办公室可以要求业务部门限期改错误数据;决策层的KPI里必须有"数据质量达标率"。

企业没有统一的数据定义和分类规矩。

先把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流程拎出来,比如:

零售的"人、货、场",制造的"生产、供应、销售"。

然后针对每个流程,明确:

"关键数据实体"(比如"用户""商品""订单")"关键属性"(比如用户的"注册时间""最近消费时间",商品的"SKU编码""成本价")。

为什么?

因为这些都是业务天天要用的,不先理清楚,标准无法落地。

术语统一格式统一业务规则统一

业务在发展,标准不能一成不变。比如:

电商搞了"直播带货",原来的"用户来源渠道"就得加个"直播间";制造业上了IoT设备,"设备运行状态"就不能只看人工巡检了,还得包括传感器的实时数据。

而且,标准要能落地,不是写在文档里就完事了。比如:

开发新表时,系统自动提示"这个字段有标准,用不用?";监控数据质量时,自动检查日期格式对不对;做报表时,"活跃用户"直接按最新标准算。

这样才算真用起来了。

很多企业一股脑买了"大而全"的平台,结果功能用不上,还得花时间学,纯属浪费。

所以说:

工具是能帮治理提速,但别指望它能解决所有问题。

选工具就一个原则:适合当前的治理阶段

先捡"轻量级工具"用,重点解决"数据质量监控"和"元数据管理"。比如:

开源的Apache Atlas(管元数据),Great Expectations(监控质量),或者FineDataLink里的数据治理模块

简单快上手,先把基础打起来。

选"集成化平台",把质量监控、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MDM)这些功能放一起。

比如数据集成与治理一体化平台FineDataLink,可以将多种异构数据源,一键接入数据平台,省得在多个系统之间切来切去,效率高得多。

可以用上"智能工具"了,比如AI:

能自动分析数据血缘(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能评估数据价值(用ROI模型算数据给业务带来多少好处)。

还有,工具得让一线的人能用起来。比如:

数据工程师开发新表时,工具自动提醒"这个字段有标准,要不要用?";业务人员填数据时,工具自动检查"手机号格式对不对";管理层看报表时,工具直接显示"现在数据质量达标率多少"。

数据治理最难的,不是技术多复杂,是改变人的习惯

很多企业一开始靠行政命令推,几个月后热情没了,数据质量又掉回去了。

关键是:让治理变成"大家都觉得需要做的事"。

把数据质量放进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里。比如:

跟利益挂钩,大家才会当真。

设个"数据质量标兵奖",谁主动发现数据问题、推动解决了,就奖励谁。这样一来,大家才会主动盯着数据。

业务人员,就教"怎么填数据才不出错";对技术人员,就教"怎么用工具省事儿";对管理层,就讲"数据好能带来啥好处"。

让大家明白,治理不是添麻烦,是帮自己干活更顺。

总结

这肯定得花3-5年慢慢磨,但一旦走顺了,企业手里的数据就真成了"资产"。

干这行的都知道,数据治理既得懂技术(会用工具),又得懂业务(明白需求),还得懂人心(协调利益),更得有耐心

说到底,数据治理就是用定下的规矩,应对总在变的业务;然后靠大家一起使劲,把数据的价值真正挖出来。这事儿难,但做成了,值。

来源:数据分析不是个事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