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潮玩盲盒近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抢购热潮,二手市场价格以原价数倍甚至数十倍飙升,背后“黄牛”炒作现象引发关注。普通消费者熬夜蹲点却遭遇“秒没”或屡屡空手而归,反观“黄牛”却成箱囤货、赚得盆满钵满。“黄牛”的这些行为是否涉嫌违法违规?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某潮玩盲盒近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抢购热潮,二手市场价格以原价数倍甚至数十倍飙升,背后“黄牛”炒作现象引发关注。普通消费者熬夜蹲点却遭遇“秒没”或屡屡空手而归,反观“黄牛”却成箱囤货、赚得盆满钵满。“黄牛”的这些行为是否涉嫌违法违规?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乱象1:“包场扫货”面临多重法律责任
盲盒市场巨大的利润,让“黄牛”嗅到了商机,进而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渠道“囤盒”。这种“囤货+抬价”的操作,不仅是对市场公平的破坏,更是对法律底线的挑战。据媒体报道,某潮玩品牌线下门店发售的系列盲盒单价在59元至299元不等,而“黄牛”手中的稀缺款在线上能被炒到数千元以上。为了方便自己囤盒抬价,“黄牛”在线下门店常扎堆聚集,组织人员排队占位,多人轮班蹲守,“霸占”自动售货机或即将上新的门店,一上货就拿走,对想要正常购买盲盒的顾客撒泼、辱骂,甚至进行肢体冲撞。店员阻拦时,“黄牛”还会强行包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此可见,“黄牛”为囤盒而扰乱商家正常营业的行为,很可能面临警告、罚款甚至有期徒刑的处罚。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黄牛”应认识到囤货炒作的违法性,停止线下多人轮班蹲守、霸占自动售货机或门店的行为,线上应停用抢单软件、刷单软件等违规工具;消费者应当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保留“黄牛”肆意囤货、高价宰客的证据,积极投诉举报,共同参与盲盒行业规范建设。盲盒商家应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控。例如,在销售过程中,严格查验购买者身份信息,防止“黄牛”利用他人身份进行抢购。市场监管部门应规范商家销售机制,运用大数据监测平台和网络交易技术提升监管精准度,畅通群众举报渠道,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多维度加大对“黄牛”的打击和查处力度。
乱象2:“开挂抢单”涉嫌计算机犯罪
据媒体报道,在某盲盒补货群里,不少“黄牛”向消费者明言:凭借“黑科技”已经把所有的盲盒都抢到手了。殊不知,“黄牛”利用外挂软件抢单的行为,已然踩中了法律红线。近日,在一起“黄牛”倒卖博物馆门票案中,被告人采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传输的数据,最终法院认定被告人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除此之外,如果“黄牛”非法窃取公民隐私信息,向他人出售或提供,还有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面对“开挂抢单”乱象,消费者应坚决抵制各类非法抢单软件,不购买、不使用,切勿触碰法律底线。在购物过程中若发现疑似“开挂抢单”的行为,如商品秒空、“黄牛”公然兜售抢单服务等,要注意留存相关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订单截图、商品页面信息等,便于后续进行举报投诉。同时,广大消费者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在非正规平台或渠道泄露个人收货地址、支付信息等隐私数据,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和滥用。平台应加强监管,并采取技术手段防范和打击“开挂抢单”行为,维护平台的正常交易秩序。
乱象3:以假乱真侵害著作权
“花2000元买的‘隐藏款’,拆开发现玩偶掉漆、关节松动,包装上的防伪码根本查不到。”“买回盲盒后发现质量有问题,想和商家沟通时却发现店铺已倒闭……”这些遭遇,揭开了“黄牛”售卖盲盒的另一重黑幕:不少所谓“稀缺款”其实都是小作坊的仿冒品,这些假货要么模仿限量款包装,在里面塞的却是普通款甚至是残次品;要么盗用正版设计,生产组装假冒手办。
在盲盒二次销售的过程中,不少卖家明目张胆地以“黄牛”身份自居,利用消费者对“稀缺款”的追捧心理,将假货包装成“抢购所得”“独家渠道款”等,加剧了假货的流通与扩散。这种行为破坏了盲盒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正版品牌的声誉,更涉嫌违法犯罪。由此可见,“黄牛”售卖“假盲盒”的行为不仅坑顾客,也是在坑自己。
品牌官方门店、授权经销商及平台旗舰店是消费者购买盲盒的首要选择,这些渠道有正规的进货链路和售后保障。消费者对社交平台上声称“独家稀缺款”“内部折扣”的卖家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要求私下转账、不提供正规发票的情况。此外,消费者在收到盲盒后,应第一时间通过品牌官网或官方App验证防伪码,核对包装上的生产信息与官方公布的版本是否一致,包括生产日期、产地等细节信息。
乱象4:“二次包装”偷换盲盒或担刑责
陈某在一潮玩品牌门店内多次利用店员视线死角,将二次封盒的盲盒“调包”店内原装盲盒。经法院审理,陈某最终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退赔潮玩公司经济损失1657元。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由于销售形式特殊,盲盒包装的完整尤其重要,“黄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偷换盲盒,不仅给商家造成了经济损失,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潜在威胁,也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消费者在购买盲盒前要仔细检查包装是否有异常,比如查看封口处的胶带是否有二次粘贴的痕迹,包装是否有被挤压、拆动的迹象。盲盒商家应不断升级防伪技术,从技术层面上减少“黄牛”偷换的可能性。同时,店家应建立健全售后处理机制,对于消费者反映的被偷换盲盒问题,要认真核实,积极处理,避免推诿扯皮。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偷换盲盒等违法行为,对于商家的管理漏洞要督促其及时整改;对于违法的“黄牛”,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