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麦(当劳)瑞(幸)蜜(雪冰城)”谐音“Marry me”,到肯德基、优衣库、中国邮政拼出“Can you marry me”;
这个夏天,一场既无预算、又无脚本,甚至连“总导演”都没有的品牌狂欢,在各大商场的大屏上悄然上演。
从“麦(当劳)瑞(幸)蜜(雪冰城)”谐音“Marry me”,到肯德基、优衣库、中国邮政拼出“Can you marry me”;
再到椰岛“YES I DO”的巧妙回应——一场由品牌名谐音引发的“集体求婚”事件,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潮,成为今夏最引人瞩目的营销现象。
这场看似偶然的“巧合”,实则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商业逻辑: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公域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真正能够引发广泛传播的,不再是大量投入资金购买曝光,而是能够激发用户主动参与的“轻量创意”与“情感共鸣”。而这背后,正是私域运营的核心价值所在——将流量转化为紧密的关系,让品牌成为用户乐于分享、积极互动、共同创作的挚友。
一、为何“麦瑞蜜”能够火爆?因为它激活了私域思维
这场谐音梗营销的成功,本质上是一次“去中心化”私域传播的典型范例:
低门槛参与:无需进行复杂的广告制作,仅通过品牌名称的排列组合,就能营造出趣味性和话题性。
高情感共鸣:“求婚”主题天然带有浪漫与幽默的氛围,激发了大众的分享欲望和探索谜题的兴趣。
用户主动传播:网友们自发拍照、解读并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如“自来水”般的自然扩散,这正是私域传播的理想状态——用户成为品牌的“代言人”。
这表明,当品牌不再只是单向地输出信息,而是提供一个“可参与、可玩乐、可分享”的互动场景时,用户就会愿意将其融入自己的社交表达之中。而这,正是私域运营的精髓所在:构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而非仅仅追求一次性的交易。
二、公域烧钱,私域“种情”:品牌需要拥有自己的“朋友圈”
过去,品牌主要依靠广告投放、热搜买榜、KOL带货等方式来抢占公域流量。然而,这些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转化路径漫长,而且用户粘性较低。一旦停止投入,热度便会迅速消退。
而“麦瑞蜜”事件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传播力源自用户内心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连接。这种连接无法通过金钱购买,只能通过持续的内容共创、情感共鸣和信任积累,在私域中逐步培育。
私域,就是品牌的“朋友圈”。在这个圈子里:
品牌能够更直接地与用户进行沟通;
用户更愿意为有趣、有温度的内容付费;
一次创意,有可能通过社群、朋友圈、微信群等层层裂变,实现指数级的传播效果。
就像“麦瑞蜜”被拍摄并上传到社交平台的那一刻,它已不再仅仅是商场大屏上的几个品牌标识,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被讲述、被调侃、被再次创作的“社交货币”——而这,正是私域赋予品牌的独特能力。
三、从“曝光”到“共情”:私域运营的三大升级
“麦瑞蜜”现象为品牌私域运营带来了三点启示:
内容轻量化,创意情感化
无需追求宏大的叙事,一个谐音、一句梗、一张图片,只要能够触动用户的情感点,就能够引发传播。私域内容的核心在于“真实”与“有趣”,而非“精致”与“昂贵”。
鼓励用户共创,激发圈层裂变
当喜茶玩起“双喜临门”、汉堡王自称“宝儿”时,这场营销已经从单点突破演变为整个行业的狂欢。品牌应主动预留“共创空间”,让用户成为内容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构建品牌人格,从“商家”转变为“朋友”
用户并非讨厌广告,而是讨厌那种强烈的“推销感”。当品牌学会“玩梗”、敢于自我调侃、展现出人性化的一面时,用户才会放下防备,愿意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交语境之中。
四、结语:未来的营销,是私域的“关系革命”
“麦瑞蜜”的走红,不仅是创意的胜利,更是私域的胜利。
它证明: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最稀缺的并非流量,而是用户的注意力;最珍贵的并非曝光,而是情感上的共鸣。
品牌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流量思维”转变为“关系思维”,从“广而告之”走向“共情共创”。
而私域,正是承载这种关系的最佳载体。
来源:小陈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