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吃煤”的原因:站在“四超”的立场,批判“共产主义实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5 13:53 3

摘要:莫言在一次演讲上,描绘了自己童年时吃煤块的场景。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假的?怎么会有人真的吃煤?昨天看到一个最新科普,说煤矿事故后曾有矿工靠吃煤存活,但真要扯到莫言自己小时候吃煤,这事就没这么直白了。按理说,煤确实不是剧毒的东西,不像老鼠药一样一碰就死,可

莫言在一次演讲上,描绘了自己童年时吃煤块的场景。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假的?怎么会有人真的吃煤?昨天看到一个最新科普,说煤矿事故后曾有矿工靠吃煤存活,但真要扯到莫言自己小时候吃煤,这事就没这么直白了。按理说,煤确实不是剧毒的东西,不像老鼠药一样一碰就死,可用这个理由来论证文学作品里“吃煤”的真实性,怎么看都觉得有点牵强。实际生活中的极端存活,跟小说里的集体啃煤,还真不能画等号吧?搞得像“煤吃不死人,所以莫言写的都是真的”——这个逻辑,谁看谁迷糊。到底煤能不能吃,是个伪问题,根本焦点其实在于:莫言为什么反复在不同场合说这件事?他是为文学立意,还是真的要还原一些个人与时代记忆?问题绕不开。

许多人最初以为,这不过是文学创作里的硬拗细节。虚实难辨,倒也不奇怪。有人在网上说,莫言不过是利用“乡土苦难”来获得艺术能量。但有一回,莫言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上又一次提起“吃煤”的趣事,他本人坚称那是真实发生的。细节讲得很具体,说有一次上课时,有同学带头啃煤炭,老师看见没拦,反倒跟一块尝试。故事听着荒唐,片段的调子却很轻松,也带着点反讽。问“煤好吃吗”,答案竟是“挺好吃”。说着说着,教室里一群孩子、一个老师,半开玩笑半当真地闹出一节煤炭宴。这细节要说是编的,也太用力。可话又说回来,真有人把一块黑乎乎的煤塞嘴里,还满脸享受?就算是那个年代,饥饿和童真的叠加,也未必真这样吧?

在莫言笔下,那个“光腚猴”吃煤炭的画面,几乎变成了某种标本意义的时代记忆。他还自曝“十五岁前没穿过衣服”,雪大夜寒,孩子们光溜溜蹲在教室里搓煤炭填肚子。这些细节,随便哪个成年人听了都会觉得“离谱”。可有的网上评论是真的信了,说那是极端苦难的象征。这到底是实录,还是文学套路?转头再问,真有那么一屋子光屁股小孩,一边挨冻一边啃煤?老师还带头?现实里真有这么群体性的荒谬吗?

非得一根筋地认定“莫言没说谎”,网上还有人去莫言老家采访,力证“老家就是这样苦”。但也有网友摆出当年学校的集体记忆,强调没那么夸张。煤吃没吃过,个案有可能,全村、全校一起吃煤,这事传出去,当地老人全不认账。真正有意思的是,每回莫言提那段往事,细节总有些不同。有时候说在教室,有时在家乡,有时是同学自己啃,有时变成老师带头。故事总在变形,谁说得清当年实情?有一次说煤炭是抢来的,还有一次说像加餐,反正每次的背景气氛都对不齐,不像口述实录,更像文学笔法。

莫言自己承认,“吃煤”不是胡编乱造,而且反复“加注”:我说的都是真的。有网友把这看成“作家良心”,也有人质疑是“文学自负”。事实上,莫言在《我的老师》里也写过那段岁月,话锋变软,说幼儿园有口粮,只是老师克扣。有意思的是,关于那年饥荒,莫言在不同场合给的死亡数字、吃苦细节几乎从没重复过。比如网上有他自述“一天饿死18人”、有五月节啃树皮,这些极端描述,当地百姓全说查无此事。那到底信谁?

这里头有个转折,其实在文学表达和现实还原之间,作家本身立场一直摇摆。莫言在国外演讲时大谈童年饥饿、孤独,说“这些都是我创作的财富”。听着像很值得骄傲,不免让国内网友心头一凉。到了八十年代,中国对外敞开了大门,莫言回头总结,发现自己“恍然大悟,如梦初醒”。他说这些,是不是带着某种自嘲?还是字里行间真有埋怨?

有观点说,莫言有意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归咎于所谓“共产主义实验”。他曾公开提出“文学要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政治、超越地域”,站在人类的角度讲述故事。可实际写出来,却总用极端的个人体验着墨,饥饿、煤块、裸身、死亡,无一不是极端案例。这样的叙事方式,到底是夸大还是隐忍?怎么看都有点自相矛盾。

文化评论者有人断言,这种极端叙述其实服务于“人类共同体的苦难叙事”,方便在“全球文学市场”自证苦难。也有人认为,莫言不过是采用了福克纳的写作原则——“作家不仅可以自编家乡传说,还能虚构自己的记忆”。但也不好完全否定,毕竟他的作品某些细节确实跟那个年代很多乡村有呼应。

在莫言的故事里,苦难、饥饿、裸露,都是文学浓缩之后的“象征性细节”。但具体到吃煤块,多少是混杂着个人记忆、虚构补白,真实与文学之间的界限始终暧昧。如果真有全班都啃煤,那后来为何少有人记得?采访到的亲历者又为何说“没这么夸张”?甚至“煤矿工人吃煤能存活”与“童年集体吃煤”,二者根本不是一个层面。

事实上,莫言周围真实的村庄、同龄人、同学,并没有谁公开声称过那段吃煤的童年。更多的是在莫言成名后,这些荒诞故事才被一遍遍传播。那时的中国农村,穷是真的穷,但说“连煤都吃”、“十五岁不穿衣服”,走出去多少有点奇观意味了。当年那些年长村民,现在却更想淡化“吃煤”的说法,或许也怕被人误会,觉得这不是“苦”,而是“丢脸”。

有一说一,莫言总在公共舆论前反复讲述更极端的童年苦难细节,这种表达,其一可能源于文学夸张,其二真有个人回忆混杂。作家的嘴里,真话半真半假,大家也见怪不怪。倒是煤本身,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真的吃下去过吗?”有老村民回忆,最多也就是在煤炉边蹭个热气,至于真啃下一大块煤?说出来更多是戏谑。不过媒体采访时总有人希望找出极端实录,反倒让这件事变得扑朔迷离。

莫言自己不是一个死守现实的人,他提笔时的那种带着自嘲的夸张,和讲述时坚定的神情,是两种矛盾的状态。其实他比谁都明白,讲极端苦难,本身就是文学和现实的摇摆。他在德法日美这些发达国家讲童年苦难,说法比国内更“升级”。这让国内的同龄人哭笑不得,国外听众却满脸信服。谁能说这不是某种文化表演?

媒体有时也陷在争执里,采访当地老人、查资料、问老师、调查教室,结果永远没有唯一结论。莫言自己的故事总有新版本,现场的人也总有新回忆。你知乎一搜,支持和反对半斤八两,没人能证伪,也没人能全盘证明。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多数人关注的不是煤能不能吃,而是谁更相信莫言。

可要真说文学能不能虚构苦难,甚至虚构个人记忆,其实一直无解。有人说他给中国苦难画像,是“为文学找素材”;也有人力挺,说这是真实的童年体验。哪个更接近真相?哪儿知道呢。

如果说现实里,煤块最终是工具,不是饭碗,那文学里的煤块,是“混杂着饥饿、痛苦与人性坚韧”的象征。无论是真故事还是夸张记忆,被莫言一写,就变成了带刺的童年传奇。许多人看了笑,有人听了信,有的又觉得太离谱。倒是当事人莫言,总能把极端苦难讲得如同美食记。

最后,吃煤是真还是假,重要吗?大概重要,也大概没那么重要。其实,对于中国那个年代的童年,谁不是又苦又强?莫言是苦出来的,还是叫苦出来的,谁说的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故事远比现实要复杂。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