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通河综合治理不仅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更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翼,在保护的前提下打造了城市的滨水空间,让这条“母亲河”成为激活长春“水岸经济”的黄金纽带,将生态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滋养城市繁荣的活力源泉。
当淤塞的河道重现清澈,当荒芜的岸线绽放绿意,当沉寂的遗产焕发新生——一条河的蜕变,带来一座城的焕新。
伊通河综合治理不仅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更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翼,在保护的前提下打造了城市的滨水空间,让这条“母亲河”成为激活长春“水岸经济”的黄金纽带,将生态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滋养城市繁荣的活力源泉。
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南溪里文旅小镇,成为市民游客流连忘返的休闲娱乐地
文旅融合
打造综合产业集聚区
经过综合治理的伊通河流域,水清岸绿、鸟儿翩跹。作为伊通河流域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的一部分,西临伊通河的南溪里文旅小镇,已成为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产业集聚区,是市民游客流连忘返的休闲娱乐地。
走进南溪里文旅小镇,入口处的巨型裸眼3D大屏如时空之窗,震撼逼真的影像仿佛要破屏而出,瞬间拉满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沉浸感。裸眼3D大屏旁,凌空飞架的“云游廊桥”如一条飘逸的丝带,串联起整个小镇。漫步桥上,沙滩戏水区的欢声笑语、极限运动场的活力迸发、篮球场上的青春对战尽收眼底……移步换景间,尽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不仅如此,小镇里或卡通或时尚的景观打卡点星罗棋布,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建筑造型独特,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南溪里文旅小镇摒弃传统建筑模式,将集装箱进行创意解构与重组,打造成色彩明快、造型独特的商业空间。”长春文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三部工作人员王丹介绍,这些集装箱既低碳环保、节能省地,还能灵活组装、缩短建设工期,让小镇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主体架构搭建并投入运营,快速响应市民游客对高品质休闲空间的需求。此外,集装箱建筑还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创意性,可根据不同功能和主题进行个性化设计和装饰,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氛围。
但集装箱的魅力,从来不止于肉眼可见的形态之妙与功能之便。在南溪里文旅小镇,它们已然成为激活商业的创新载体——一个个集装箱建筑内,风味小吃、精品咖啡馆、创意轻餐、特色零售店、儿童娱乐、书店等业态丰富多元,从舌尖滋味到精神滋养,从惬意休憩到潮流体验,从亲子互动到青年社交,满足市民游客对休闲文化生活的双重期待,成为小镇的“引流”亮点。“南溪里文旅小镇不仅拍照出片,还能在言几又书店参加活动,享用各种美食。前几天在室外露营时,夜景更是美不胜收。”市民周女士称,这里已成为大家节假日“微度假”的热门地。
如今,依托伊通河的水体和生态资源,南溪里文旅小镇将开放街区、滨水商业、公园商业三大热门商业形态融为一体,既能满足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和娱乐需求,吸引年轻群体前来打卡体验,又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遛弯、亲子嬉戏的便民空间,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市民游客。王丹介绍,目前,南溪里文旅小镇双休日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年接待量达300万人次,有效助推长春文旅消费增长。
焕活资源
工业遗产勃发新生机
作为贯穿长春南北的“母亲河”,伊通河不仅是滋养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更串联起两岸的繁荣景象。在综合治理进程中,岸边文旅集聚区的打造,实则是在唤醒沉睡的历史基因,通过引入多元业态为区域注入商业活力。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治理过程中,生态园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以“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绿化资源”“最大程度尊重历史文化遗迹”“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态活力”为遵循,将建筑之美、生态之美融为一体,打造出一处工业文化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园林范本。
在此基础上,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充分挖掘历史底蕴,依托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老建筑,创新引进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沉浸式原创戏剧《南岭 1932》。在园区15号馆,斑驳的墙面、原始的钢架结构,成为这出大戏演出的真实背景,演员则以行进式的演绎形式,穿梭在老厂房之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沉浸式观看演出。这部原创戏剧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它的引入不仅让闲置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也带旺了园区人气,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同时,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还着力与影视IP联动,活化历史空间,园区的22号楼就曾作为央视热播剧《人世间》的取景地,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此外,园区还引入游泳健身、餐饮、咖啡、艺术展示等业态,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需求。
盛夏时节,走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原生态古树枝繁叶茂,与极具年代感的建筑相映成趣,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来游园。“真的很喜欢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环境与氛围,在这里既能触摸城市记忆,又能享受当下生活。”外地游客邹女士称,她和朋友已经被这里深深吸引了。
古老与现代、历史与艺术、前卫与沧桑在这里交融与碰撞;历史痕迹、工业格调、艺术氛围、自然环境在这里共生与共鸣,伊通河综合治理让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焕发新生,而引入的新业态更是活化了昔日空间,让沉睡的遗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激活了城市文旅消费新潜能。
伊通河工业轨迹公园的“火车餐厅”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业态丰富
为“水岸经济”增添活力
如今的伊通河,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尤其是伊通河中段,更是涵盖了“五岛”“十园”“六馆”、24处便民驿站及河道两岸园林、绿地。经过综合治理后,这条生态廊道不仅环境持续优化,更孕育出一条“水岸经济”活力带。
其中,位于伊通河西岸核心段的伊通河工业轨迹公园,沿河岸线延伸约1.6公里,是长春首个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滨河生态公园。当下时节,这里成为众多市民游客休闲露营的热门之选,尤其是节假日,露营位更是一位难求。依托周边的工业遗产资源与滨水生态优势,伊通河工业轨迹公园创新融合铁路工业遗产与文旅新业态,将特色主题餐饮与长春工业文化底蕴相结合,打造了“火车餐厅”项目——一节蒸汽机车车头、十节绿皮火车车厢和两节双层车厢,组合成了“火车餐厅集群”——不仅拥有咖啡、酒吧、火锅、粤菜等特色餐饮场所,还不定期举办长春记忆、轨道音乐会等特色文旅活动,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在这个火车车厢外拍照特别出片,在附近露营的同时还能喝杯咖啡,享受惬意的慢生活,‘一站式’满足休闲所需。”游客朱女士称,来到伊通河工业轨迹公园后,不仅可以在滨河生态景观带观光,还能在机车花园与蒸汽火车头合影、在露营区与朋友休闲夜话,体验感、参与感都非常强,“特别值得一来”。
与此同时,伊通河沿途的24处便民驿站还引入了咖啡饮品、简餐、户外用品、露营装备租售、设计工作室、画廊、服装店、主题餐厅等业态,为市民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公平桥北伊通河西岸的“28号客厅”是一家以经营咖啡、简餐为主的小店,格外受年轻人青睐。依托伊通河畔的美丽风光,小店成了很多人的聚会首选。这里不仅售卖饮品和餐食,店主还开设了公益学堂——“我想说客厅夜校”。学堂上,掌握不同技能的年轻人成了“老师”,向大家分享各自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让小店成为连接社群的温暖纽带,为伊通河带来了新活力。
市民在伊通河边露营
生态赋能
周边商业更具吸“金”力
一路向北,伊通河北北段为湿地生态段。经过综合治理,这里形成了滨水生态景观轴、生态公园乐活地,优美的生态景观吸引了多种商业业态落户周边,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
作为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湿地型公园,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长春市民节假日的休闲好去处,也是外地游客感受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目的地之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好生态、好环境,去年年底,长春北湖悦榕鸿居酒店正式落户。酒店遵循“零干扰”设计理念,将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森林边缘,在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栖息地侵扰的同时,打造了一处都市里的“度假绿洲”。游客只需推开门窗,便能享受到宁静的湿地风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住在这个酒店,就像住进了‘世外桃源’,生态环境太好了,身心都特别舒适。”外地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清晨,她和家人会被鸟鸣声唤醒,傍晚又能看到落日余晖洒在湖面,这种体验感在城市里十分难得。
长春北湖悦榕鸿居酒店在都市中打造了一处“度假绿洲”
正如李女士所言,坐落在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长春北湖悦榕鸿居酒店,坐拥公园“十八景”,芦苇荡、荷花池等湿地生态景观美不胜收,白鹭、野鸭等鸟类自由翱翔,开阔的湖面可泛舟游湖,环湖绿道可骑行、徒步,观景塔可俯瞰附近风景,儿童乐园里沙池、滑梯等设施一应俱全。“很多来酒店住宿的客人,都是因为特别喜欢这里的生态环境。”长春北湖悦榕鸿居酒店工作人员介绍说。
从生态修复的精耕细作,到生态价值的多元变现,伊通河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不仅有效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更在坚守保护底线的前提下,推动生态与商业奏响和谐共生的乐章,让伊通河“水岸经济”的活力持续奔涌。
来 源:长春政事儿
来源:长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