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天气越来越热,蚊子也开始“活跃”起来。除了大家熟悉的登革热,还有一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也需要警惕——它会让你突然发烧、关节疼到“动不了”,这就是基孔肯雅热。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麻烦病”,教你如何识别和预防。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蚊子也开始“活跃”起来。除了大家熟悉的登革热,还有一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也需要警惕——它会让你突然发烧、关节疼到“动不了”,这就是基孔肯雅热。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麻烦病”,教你如何识别和预防。
一、基孔肯雅热:名字拗口,症状却很“典型”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这个名字来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意思是“弯曲”,因为患者常常因为关节剧痛而弯腰弓背,因此得名。
它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叮咬传播。这两种蚊子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常见,尤其喜欢在干净的小型积水里产卵(比如花盆托、易拉罐、轮胎积水等),而且白天也会叮人,这点和傍晚活跃的库蚊不太一样。
二、得了基孔肯雅热,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感染后,病毒会在体内潜伏2-6天(最长可能12天),然后突然“发难”,典型症状有这几个:
• 高烧不退:体温迅速升到39℃以上,可能持续1-7天;
• 关节剧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手腕、脚踝、膝盖等大关节又肿又痛,甚至手指、脚趾关节也会受影响,严重时连抬手、走路都困难,部分人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留下长期关节痛的后遗症;
• 其他不适: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皮疹(躯干或四肢出现红色小疙瘩)、恶心呕吐等。
不过也有少数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略,但同样可能传染给蚊子,再间接传给他人。
三、和登革热很像?教你简单区分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花蚊子”传播的,症状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发烧、关节痛),但也有不同点:
• 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更剧烈、更持久,常表现为“对称性疼痛”(比如左右膝盖同时疼);
• 登革热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比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而基孔肯雅热很少有出血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尤其是近期去过蚊子多的地方(比如热带地区、郊外),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检查就能确诊。
四、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遗憾的是,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也没有预防用的疫苗,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 发烧、疼痛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和止痛药(注意:避免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多喝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 关节痛严重时,可能需要短期使用激素或物理治疗缓解。
大多数人在1-2周内会逐渐恢复,但少数人(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并发症,需密切观察。
五、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在“防蚊”
既然没有疫苗和特效药,那对付它的核心就是切断蚊子传播链,记住这几点:
1. 清理积水,让蚊子“无家可归”
蚊子幼虫离不开水,定期检查家里和周边环境:花盆托、水桶、废旧轮胎、空调接水盘等容易积水的地方,要及时清空、清洗或倒扣,不给蚊子产卵的机会。
2. 做好防护,不让蚊子“近身”
白天(尤其是上午8-10点、下午4-6点,这是“花蚊子”活跃时段)尽量少去草丛、树荫等蚊子多的地方;出门穿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家里安装纱窗、蚊帐,睡前检查是否有蚊子“潜入”。
3. 发现病例,及时报告
如果自己或身边人出现疑似症状,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早诊断、早隔离(避免被蚊子再次叮咬传播给他人)。
总结一下
基孔肯雅热虽然听起来陌生,但只要做好“防蚊”这一步,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夏天是蚊子的“旺季”,别让小小的蚊子坏了好心情——清理积水、做好防护,让我们一起远离这些蚊媒传染病!
如果觉得有用,别忘了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守护健康呀~
来源:榆林纪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