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迈入系统性深化与质效并重关键阶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6 14:31 3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在“十四五”期间迈入了系统性深化与质效并重的关键阶段。“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战略指引下,近五年来,我国乡村发展迈入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融合、从传统产业升级向新质生产力培育、从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在“十四五”期间迈入了系统性深化与质效并重的关键阶段。“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战略指引下,近五年来,我国乡村发展迈入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融合、从传统产业升级向新质生产力培育、从基础建设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转型阶段。

田野上的新答卷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正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科学布局下,“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

如今,走进辽阔的乡村大地,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直播镜头里,沾着露珠的草莓从大棚直达城市餐桌;无人机掠过麦田,实时监测农情;村口公路旁,快递车与研学巴士交错而过;夜色中,文化礼堂灯火通明,“村超”与“村BA”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这些鲜活场景背后,是一场深层次的农业农村生产方式、治理模式与社会结构的蝶变。

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贺立龙看来,“十四五”期间,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突破,在于科技赋能重构生产范式与全链整合提升价值维度。比如,智慧农业加速落地,无人机播种、物联网监测、基因育种、微生物肥料等科技手段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低碳农业、光伏农业、生物质能利用方兴未艾;数字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5G和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农场、产品溯源提供底座,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逼近9000亿元,农文旅融合催生出露营、研学、康养等多元场景。数字增长的背后,是国家的强力引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已跃升为与国家现代化同频共振的核心议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注意到,过去,乡村在发展议题中常被置于次要位置,城市发展往往占据优先地位。然而,如今乡村的发展被赋予了与城市同等重要的意义,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领域。

“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振兴成就,还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特别是从单一通达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三路联动”的功能跃迁,与人居环境从“清脏治乱”向“生态宜居”的系统升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65%的农村人口。教育、医疗资源加速下沉,县域医共体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县管校聘”改革让乡村孩子享有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2025年上半年,医保帮扶政策已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6.73亿人次。网络全覆盖、物流便捷化,让偏远山乡与世界同步,城乡生活图景日益趋同。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十四五”期间,乡村治理现代化呈现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从外部输血迈向内生造血的显著特征,党建引领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驱动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谈到,“十四五”期间,基层党组织已嵌入乡村产业链各环节,既把合作社办成了“红色车间”,也让群众在“院坝会”“大树下议事”中找到主人翁的感觉。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做法,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村庄事务和协商议事的积极性,让“村里事”变成“家里事”,乡村治理从“干部独唱”转向“干群合唱”,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兴在生态。如今的乡村,山更青了,水更绿了。贺立龙在调研中看到,“十四五”时期,多地依托独特的生态禀赋,构建“生产—加工—消费”全链条绿色低碳农业,创新“生态+农文旅”模式,配套生物质能等绿色基建,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和生态经济示范区。“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留住了乡愁,又把生态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绿色振兴之路。‘绿水青山’通过生态补偿、康养旅游兑现为真金白银,生态优势与经济收益进入正向循环,转化绿色经济动能。”贺立龙说。

迈向乡村振兴发展新阶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即将开局,乡村振兴战略也将进入新阶段。“十五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阶段的开启,不仅意味着政策导向的持续深化,更意味着实施路径的创新和人才支撑的强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协同共进,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关键抓手和必然路径。贺立龙表示,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的发动机和黏合剂,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基础和动力。另一方面,没有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保障,乡村产业振兴无法吸引和汇聚先进要素和创新资源。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将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核心任务,破除城乡分割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文化互融共生,让城乡相互赋能、美美与共。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乡村人口与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叶敬忠认为,乡村建设须先摸清常住人口年龄结构、技能结构和回流预期。老龄化突出的地方优先布局养老服务、康复设施;青年回流潜力大的村庄,允许适度导入数字工厂、直播基地。严禁脱离人口承载力盲目复制“彩虹道”“网红咖啡馆”等模板,避免“千村一面”和资源浪费。

在激活内生动力上,张琦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更加注重各项政策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在宏观战略上,要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大战略,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合理配置体制机制。这就需要通过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更顺畅高效地向乡村流动集聚。在发展导向上,未来要更加注重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要健全乡村“造血”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体系,扶持地方因地制宜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特别是要支持欠发达地区聚焦主导产业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帮扶政策,健全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同时,创新探索开发性帮扶政策举措,完善低收入人口发展和福利保障体系。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看来,面向“十五五”,乡村振兴应立足新发展阶段,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首先,强化县域统筹,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县城—乡镇—村庄三级联动发展。其次,深化数字赋能,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培养“数字新农人”,重构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最后,创新文化治理,重塑乡村共同体,将集体经济收益的30%定向用于文化建设和社区营造。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守住“三条底线”: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防止“被振兴”;保持乡村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坚持可持续发展,杜绝资源透支。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