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5460亿美债,中方开始囤粮囤油,人民币逆增涨,盖茨预言成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6 15:18 2

摘要:2024年,全球经济风起云涌,中国减持5460亿美元美债,粮食与油脂储备激增,人民币汇率逆势上扬,突破7.2关口。

2024年,全球经济风起云涌,中国减持5460亿美元美债,粮食与油脂储备激增,人民币汇率逆势上扬,突破7.2关口。

与此同时,比尔·盖茨多年前关于中国芯片自给的预言悄然应验。中国如何在封锁与挑战中突围?

2024年5月,中国减持了2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此举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调整其外汇储备结构的一个体现。2024年5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已降至7674亿美元,相比2018年高点时的1.18万亿美元下降显著。

这种持续减持反映了中国对外汇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更高要求。

同月,日本也减持了220亿美元的美债。尽管日本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持有国,但其减持行为的时间点与日元贬值压力同步出现。

日元兑美元在2024年第二季度持续走弱,触及1990年代以来的低点。

这迫使日本央行通过减持部分海外美元资产来筹措资金以稳定本币汇率,同时满足日益紧张的国内财政支出。此举也引发了市场对日美财政协作关系未来走向的猜测。

与中国和日本的减持不同,英国在同期则逆势增持了131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一变化说明国际资金流向并非单一趋势,而是各国根据其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策略作出的权衡选择。

促使美债被抛售的直接因素之一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自2022年起连续加息,导致国债收益率走高。

然而,收益率提升并未显著增强其吸引力,反而提高了债券价格的波动性,增加了持有成本。

此外,美债的“无风险”标签也受到实际购买力缩水的挑战。美国2023年和2024年间年均通胀率维持在3%以上,远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这使得持有长期固定收益债券的实际收益面临侵蚀。

自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以来,美元作为全球主导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以色列与周边地区的地缘紧张局势、中东原油结算机制的多样化,以及“去美元化”趋势的逐步推进,都在促使越来越多国家主动调整其对美元资产的依赖程度。

中国近年来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仅在双边贸易中推广本币结算,还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机制拓展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达到了创纪录的4.2%,超过日元,跻身全球第四。

因此,中国和日本减持美债的举动不仅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对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谨慎态度,也揭示出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全球主要经济体正逐步寻求在美元体系之外构建更为多元、灵活且具备本国主权考量的储备与结算架构。

这种结构性调整的累积效应,或将对未来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产生更深远影响。

比尔盖茨的预言

在全球科技格局剧烈重塑的大背景下,中国芯片产业正处于加速转型与战略突破的关键阶段。

尤其是在美国持续强化对中国高端半导体领域的出口管制政策后,中国芯片企业面临核心技术受限的现实挑战。

为应对这一局面,中国科技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本土化进程,在架构设计、工艺突破和高端制造等关键环节发起全面攻坚。

自2019年,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面对高性能芯片、高级EDA软件及先进制程设备受限的局面,公司依然维持年均超千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常年超过14%。

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已从早期的中低端芯片设计商,成长为具备自主开发7纳米手机芯片能力的核心团队。

2023年,华为Mate 60系列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引发全球关注,外界普遍认为其已具备在国产工艺下实现高集成SoC的能力。

中芯国际在关键制程技术方面持续推进。

尽管未能获取EUV极紫外光刻机,该公司通过优化DUV深紫外光刻技术,实现了对7纳米级工艺的部分适配。

在设备、材料受限的背景下,中芯国际与本土材料供应商联合开发替代技术,并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多个新厂建设项目中导入国产设备,降低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同时,长江存储在3D NAND闪存领域不断推进技术代际升级,其Xtacking架构已迭代至第四代,具备与国际主流产品竞争的能力。

为了缓解技术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中国政府及产业界近年来启动多项“千人计划”“揭榜挂帅”工程,构建面向全球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

2024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已吸引超过1.3万名具备海外工作背景的芯片研发与管理人才回流,其中多数曾在Intel、AMD、台积电等头部企业就职。

同时,多个地方政府建立“海归园区”与专项基金,配套提供落户、税收减免、股权激励等政策支持。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早在2018年曾公开警告称,对中国施加技术封锁,可能反而加速其在关键科技上的“脱美自立”,并导致美国失去一大批高附加值岗位。

如今,中国芯片产业在制程工艺、芯片设计及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正在逐步摆脱对美技术的高度依赖。

中国的未雨绸缪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快对粮食和食用植物油的战略性储备,引发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大米和玉米进口国之一,同时也是植物油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仅2023年全年,中国进口大豆超过9100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量超过730万吨,均接近历史高位。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2024年初曾多次强调,要“健全多层次储备体系”,并通过政策性收购、优化地方储备布局、扩大商业储备等方式提升国家在关键农产品上的调控能力。

在俄乌冲突引发的黑海粮食出口中断后,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对稻米、糖类产品出口实施限制的背景下,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可控、进口多元、储备安全”为基础的粮油安全体系,已具明显战略考量。

2024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超过16个省份启动或加强地方储备粮轮换和食用油储备更新任务。北京、河南、江苏等地更设立专项资金,扩充地方战略物资仓储能力。

此外,为了提升应对潜在外部冲击的能力,中国已将部分战略储备制度化。

针对外界将中国囤粮行为与潜在军事冲突挂钩的猜测,多家政策研究机构指出,囤粮囤油战略更贴近于防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扰动及全球市场波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

中国的粮油战略储备体系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安全范畴,更成为其对外政策稳定性的重要支撑因素。

尤其是在全球粮价连续波动、美联储加息对国际贸易融资造成冲击的背景下,维持充足的粮油储备成为保障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韧性的基本盘。

结语

从美债减持到芯片突破,中国在全球博弈中展现韧性,盖茨的预言成为现实的注脚。这场经济与科技的变革仍在继续,未来会如何演绎,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粮食安全有保障 囤货抢购大可不必 中国青年报 2020-04-08

2、比尔盖茨反对芯片不卖给中国:这样做有啥好处吗? 观察者网 2020-09-18

来源:古凌

相关推荐